李静娴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对高校思政网课的思考
李静娴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疫情防控背景下,各高校普遍采用线上教学方式,确保“停课不停学”。高校思政理论课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师生互动难的问题,网络课堂被迫沦为教师“一言堂”,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本文基于社会学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构建高校思政网课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线上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思政网课的教学质量。
符号互动理论;高校;思政网课;良性互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和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挑战,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抗疫期间,高校思政理论课从现实课堂完全转移到直播间,使原本就理论色彩浓厚的课程在脱离实践环境与面对面交流后,更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线上教学互动难甚至零互动,成为许多高校思政教师的共同困惑。笔者认为,线上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境,因而互动形式也必须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的特殊场域。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派别,主要分析人们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对于反思和完善高校思政网课教学互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符号互动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Mead)、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Blumer)等。该理论关注社会生活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从个体心理认知的角度出发,从个体互动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解释人们是如何在动机、目的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下进行交往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符号是指被人们赋予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和场景等,人们通过对符号的灵活运用,实现了不同情境、不同意义之下的复杂交往。
第二,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例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父母老师的互动,获得了对书本的意义,他对书本意义的认知,成为他学习阅读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意义并非固定不变,人们在应付自己所遇到的事物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第三,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对他人角色的扮演,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自身互动行为的指导。如果互动双方对彼此的角色认知缺乏理解,那么互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在符号互动论看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各种符号进行着社会互动,在共享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互动呈现出有序的状态。[1]基于此,笔者认为要追求线上教学的良性互动,前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对网络课堂情境、语言及互动方式赋予一致的意义,并在这种意义的指导下开展教与学的过程。
笔者访谈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多名高校思政教师,并在学生中开展了关于思政网课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互动难甚至零互动,成为思政课线上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网课的实际成效。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分析,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的、最灵活的一个系统,在网络世界中,语言通过字母、标点、表情包和谐音字等多种组合,传达网民想要表达的各种意义。对于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而言,熟练操作线上教学所需的各类软件或APP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面对熟悉的电脑和手机,使用表情包、网络缩写或谐音进行交流也几乎成为他们的本能。然而对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全方位线上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即使努力掌握了各类直播平台的操作方式,能够真正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却非一日之功。部分教师在线上教学时固守古板、固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播音员”式的朗诵口吻,运用大量专业化语言讲授知识点,无法将课本中枯燥的理论性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屏幕另一端的学生,所选用的视频和图片也过于正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网络课堂中师生所运用的符号存在巨大差异,学生的互动兴趣得不到激发,从而使网课沦为思政老师的“一言堂”。
在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教学实践中,情境包括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平台的互动方式、教与学的环境背景等。线上教学情境可以概括为“传授正式理论与经验的非正式场景”——尽管教学内容与线下课堂无异,但由于师生身处家庭这一非正式环境,失去严格的时间规定、纪律规范以及缺少教具等符号的心理暗示,使师生之间对“网络课堂”的情境定义产生了较大差异。教师试图通过网络考勤、点名等各种方式维持课堂的严肃性;而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则由于缺乏老师面对面的监管和家长的监督,放纵自己在网课期间“一心二用”,将网络课堂视为打卡签到的形式化平台,甚至对严格点名和批阅作业的网课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在现实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大多仅限于上课时间,课下缺少沟通交流,而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理论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只能围绕一些课堂提问与个别学生进行浅层次的互动,彼此之间缺乏相互了解。[2]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网课情境中教与学的行为意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自己的认知选择不同的教学软件、设置冗杂的线上教学环节,甚至布置超出线下课堂几倍的作业量。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大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只在乎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网络课堂中得不到关注,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线上教学氛围僵化沉默。
线上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以一系列新型教学符号为中介进行互动的过程。网络课堂对每一位高校思政教师的互联网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疫情期间特殊的全方位线上教学,还是疫情结束后回归正轨的线下课堂教学,理解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并适当运用网络符号拉近师生距离,无疑是教学良性互动的催化剂。[3]教师适当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大学生熟悉的表情包、网络俚语、短视频等网络符号,改变“播音腔”、“宣讲腔”,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和亲切平和的语调,表达课本理论背后的深邃意义。对学生所熟悉的网络符号掌握得越熟练,教学互动中的沟通障碍就会相应减少,进而教学互动也更容易扩大深度和广度。
疫情防控期间,诸如“某学校网课要求学生穿校服”等报道曾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有人认为“仪式感”有助于提高线上教学效率。但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意识到,这种中小学生采用的“仪式感”,并不一定适用于个性强烈、缺乏监督的大学生,要想获得学生对网络课堂严肃性的共鸣,其关键在于教学环节设置上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主动了解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上的热门话题、热搜新闻、时事政治等内容,选择即贴合教学主体、又迎合学生兴趣的热点作为课中讨论主题,打开弹幕,增加学生连麦发言的时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作业设置形式上,应突破传统理论题目的形式,灵活运用让学生制作Vlog、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非一味迎合学生喜好,否则也会导致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性”的失语。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尝试理解彼此的角色心理,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理解线上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行为意义,才能确保线上教学互动的有序高效。网络互动的一项优势是,摆脱了现实生活中身份与场合的限制,人们能够实现更加自由平等的互动,因此网络对于平时缺乏沟通了解的师生而言,是加深彼此了解、拉近心理距离的有效渠道。思政教师应主动贴近学生,在QQ群、微信群等虚拟社区中融入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在课后互动中利用网络打好“感情牌”,消除学生们对教师和网课的抵触情绪,达到网络课堂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共鸣。
线上教学不仅是疫情防控特殊阶段采用的“救急”形式,更是对“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的挑战。高校思政理论课在运用线上教学平台时,只有全面分析教学互动的机制规律,把握特殊的线上教学符号和情境,构建线上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全面提升思政网课的教学质量。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8.
[2]朱引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党史博采,2018(03):71.
[3]祁鸣鸣.探究新形势下应用网络新媒体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新阵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92.
(责任编辑:赵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