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场的创新化传承

2020-03-16 14:48:2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场师专活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199)

广西文场既说又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体现曲艺艺术的特征,还颇具桂林本土文化的基因。广西文场结合了桂林官话的语音语调,形成其独到的桂林韵味,它的音乐显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总是不紧不慢,曲词之间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如漓江自然风光的韵味,有山的秀丽与水的缠绵,互相交融,跌宕起伏,相得益彰。这种音乐与语言的意境融合,迎合了现代人“诗意栖居”的需求。但仅靠这点需求不足以让广西文场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还需要传承的摇篮给其成长的空间,才能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本文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桂林师专)为例,探讨广西文场的创新化传承。

一、桂林师专秉承“走艺术兴学路,办特色师范牌”办学理念,是孕育广西文场创新化传承的摇篮

桂林师专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建校伊始,学校重视艺术教育,首任校长唐现之先生提出了“艺术兴学”的办学主张。在8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淀了深厚的艺术资源,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构筑了良好的育人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素质课程,面向师范生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将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体现了“走艺术兴学路,创特色师范牌”的办学特色。在“走艺术兴学路,办特色师范牌”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爱下,广西文场逐渐在这样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桂林师专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孕育广西文场创新传承的摇篮。

广西文场作为具有说唱性质的曲艺形式在高校进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如何传承,传承什么”这样的实际问题摆在这些接受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专业老师面前。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国家级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先生的带领下,桂林师专音乐系一批有文化担当的青年老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学习、探讨、挖掘、研究这样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和鲜明桂林文化特征的璀璨之星。自2015年5月至今,广西文场的传承工作在桂林师专有序开展。针对音乐系学生生源的特征和教师专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传承人的赏析型讲座,分小组教学,合作创编作品,研究文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等。如此一来,广西文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桂林音乐文化的名片,它的传承工作在桂林师专经过四年多的沉淀,形成了最具权威性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广西文场引入音乐系的课堂教学,以演出为窗口,让群众了解广西文场,喜爱广西文场。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导致广西文场人才断层,作品的创作与演绎失去了人才的保障,人才培养成了传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必须依靠学校,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没有范本、没有经验、没有教材、没有师资、只能靠摸索、靠实验、靠探究、靠总结。桂林师专作为桂林市的直属高校,组织了一批具有文化担当的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广西文场的传承工作当中,为广西文场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支持,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抢救性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形成了“研、教、演”的广西文场活态化传承一体化模式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研究式和展览式的静态保护措施下,受众面狭窄,缺少活化直观的体验。身处数字化传播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看得见,听得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文化消费观,那么它就会被重新注入鲜活的生命。所以文化的“活态传承”才是根本,开展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探究刻不容缓。

“活态传承”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演”使其“活”起来,从而调动观众成为广西文场生态保护发展的源动力。“活”既包括传统曲目舞台上的常演不衰,也包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曲目创作与表演。这既保持文场历史传统的继承,又注重在新时代的创新。基于桂林荔浦市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广西文场“四位一体”复合型保护模式,即融政府抢救、高校传承、社会参与和市场开发于一体的活态保护模式。“四位”所指为政府、高校、传承人和企业,“一体”指民间观众主体。“四位一体”结合文化产业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的理论构建,适合“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模式。政府是广西文场“永葆活力”的政策保障部门,高校是广西文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提供者和实践演出的践行者以及传承推广者,传承人是广西文场“承前启后”的领头人,民间企业是广西文场“横向壮大”的资金助手,观众主体是广西文场生态保护的发展源动力。

“研、教、演”是活态传承的一体化模式。广西文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管是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还是文人雅士的文化消费,都有着必要的社会功能。但是关于它的研究、教学、演绎都是一种零散和被动的状态,要传承它必须依靠高校这一平台,因为高校具备秩序化的研究、教学、演绎团队。利用高校平台进行“研究—教学—演绎”的一体化保护与传承,才能从长远的角度解决广西文场面临的严峻问题。有序地进行广西文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完成“研究—教学—演绎”涉及的五大任务:一是文场第二代传承人《文场名家名段集锦》的录音;二是《广西文场演唱教程》的编纂;三是广西文场网络平台设计;四是大中小学教学示范点建设;五是系列文场汇演活动的开展。完成这些任务的保障措施是:一,优化研究团队,做好广西文场的基础研究;二,强化广西文场普及教学及专业实践;三,广泛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广西文场演出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与演唱水平,丰富高校传统曲艺和地方文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打造高校的特色课程体系,还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西文场,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形成高校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实践证明,可以利用高校平台进行“研、教、演”的保护与传承,让广西文场重新焕发出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从而创造性地形成活态保护广西文场的一体化模式。

三、广西文场在作品创作理念上的创新传承

“不走样”的创作方式——“变词不变调”。广西文场从其发展源流来分析,作为明末清初一种流传在民间的市井俗曲,是按照那个年代的人物传记、传奇轶事创作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传统曲目,存在风格单调、题材陈旧、体裁单一等问题,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背景格格不入。但是广西文场经过300多年流传至今的唱腔形式与桂林地域方言结合得天衣无缝,它隽秀、雅致、清新的音乐风格是其他音乐无法媲美的,因此有必要对广西文场进行内容上的更新,赋予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保留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个创作方式被誉为“变词不变调”。“变词不变调”的创作方式是一种不“走样”的创作方式,可以保留传统经典的广西文场曲调特征,如广西文场中著名的传统四大调[越调][滩簧][丝弦][南词],种类繁多的传统小调[银纽丝][马头调][剪剪花][寄生草][小四景]等等,约定俗成了音乐的风格和色彩,但是其内容可以随意更改。如用传统[越调]创作的《漓江边上文场情》,用小调[银钮丝]创作而成的《漓江烟雨》,用小调[小四景]创作而成的童声作品《小小鲤鱼》,用广西文场大调[丝弦]曲调创作而成的《那年小平来桂林》等等,都遵循了“变词不变调”的创作方式,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在专业音乐比赛中也屡次获奖,充分说明“不走样”的创作方式是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理念上的创新。

再现传统的创作方式——“问字要音”。广西文场的曲调可以随着唱词中字的需求来变化,将“字”和“调”“曲”和“音”“句子”和“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后来在广西文场大师何红玉先生的指导下才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广西文场最初是作为盲艺人在街头卖艺、养家糊口的工具,它即兴创作的空间很大,根据词就能随机唱出曲,根据听众的需求形成一段结构严密、逻辑清晰的文场段落。传统的老艺人把这种创作方式叫作“问字要音”。这种创作形式当然已经失传,但是这个“问字要音”的创作方法使得我们茅塞顿开。字里面就含有音,我们将普通话里的“音”称为“四声”,但是“问字要音”的创作方式中的“音”可不是“四声”那么简单,例如不同方言有不同的字音,不同的字音就有不同的音调与之对应,不同的音调连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旋律产生。这样的破解思路表明,“问字要音”的创作手段是非常高明的。所以通过揣摩,以广西文场的小调[银钮丝]和壮族音乐风格结合创作而成的文场作品《精准扶贫五更郎》还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公演30余场,有较高的关注度。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者打开了音乐之门,不仅能够引导他们做研究,还能指导演唱。

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是广西文场具有时代感的必经之路。广西文场从传统的民族调式和西洋大小调的不同角度来分析,广西文场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灵活的结构和调性特征,它不像一般的戏曲,其结构、风格、“声、腔、韵”及表演基本趋于程式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无法进行灵活性多元化的创作。广西文场的创作可以采用更多的作曲手段进行,如嫁接、变奏、流变以及多声部作曲技法的介入等等,并且在题材上能够做到更接近于生活,更富有时代感,更贴近普通老百姓的心灵,还可以大胆尝试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从而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通过这样的多元化创作,自然而然就能与时代接轨,就会契合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让其变成好看、好玩、好听的舞台艺术作品,这样的传承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创作的广西文场作品《漓江烟雨》就是结合了现代化的舞台手段和绘声绘色的舞蹈编排,才使得这部作品演出经久不衰,在群众中间颇具影响。就是这样一部好听、好看的作品还派生出了《漓江烟雨》的古筝合奏版、萨克斯独奏版、混声合唱版、童声演唱版等等。由此可见,广西文场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是其获得时代感的必经之路,是赢得观众认可的必由之路。

四、结 语

从广西文场走进桂林师专那一刻,这所学校就以一种包容和接纳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面临传承危机的桂林音乐文化名片,让学校成为培育其成长的摇篮。桂林师专音乐系的教师们在四年多的传承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性的教学和演绎性的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活态化保护广西文场的一体化链条,创新了文场的创作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广西文场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笔者坚信,桂林师专正在进行的广西文场创新性传承工作会逐渐调动观众主体,改善广西文场的生存现状,为建设文明的文化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文场师专活态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广西文场传承现状与对策
绿色科技(2021年21期)2021-11-28 05:58:19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广西文场队伍人才培养研究
广西文场传承人庞建宁个案考察
北方音乐(2020年24期)2021-01-27 03:37:32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留学(2019年13期)2019-08-08 05:29:17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 05:57:36
行走在涵养“童心”的教改路上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践
江苏教育(2018年65期)2018-11-02 03:37:22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
——以荔浦县为例
拉萨师专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的调查与分析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53
活态文化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