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户一体”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合作社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贵州省台江县的案例分析 *

2020-03-16 14:00春,梁敏,刘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一体社员契约

卿 春,梁 敏,刘 唐

(1.贵州财经大学 实验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2.3.贵州财经大学 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2],而贵州的少数民族多数聚居于山区,是扶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提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人大多开始返乡,为家乡扶贫建设添砖加瓦。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各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逐步摆脱贫困,开始向小康生活进发,合作社扶贫模式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扶贫策略之一。

一、十户一体的扶贫机制研究

合作社扶贫模式在党和政府扶持下逐步发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逐渐演变为十户一体模式。欧光辉(2005)[3]指出十户一体策略是指从党员户、致富户、贫困户三类中选取十户作为一体,三个不同群体间联带帮扶,相互帮助,做到产业规划到组、项目配置到户,帮助农户脱贫致富。贵州省台江县十户一体模式是依据居住相邻原则,将十户邻近居民划分为一个单元责任体,每单元责任体内部推选户长承担相应责任[4]。针对十户一体扶贫机制,本文主要从责任落实机制与长效扶贫机制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责任落实机制

责任落实机制是党内为杜绝贪腐现象将责任落实到各领导人的管理机制,能将责任约束转化为管理行为的原生动力。责任落实机制在扶贫管理中运用能有效促进各级领导管理规范化及干部作风严格化[5]。责任落实机制主要是要求将相关责任主体职责明确化[6],杜绝项目运行过程中因为职责不明确所导致的矛盾。责任落实机制严格管理各层干部,杜绝一切贪腐、滥用职权等情况出现。

随着脱贫攻坚战开启,责任落实机制在村政府管理工作中运用较为明显,扶贫责任落实机制是将扶贫指标及资源落实到各级政府,将各级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职责明确化。扶贫责任落实机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政策对贫困户进行帮扶,确保扶贫过程透明化[7],同时完善扶贫考核及奖惩机制,以贫困村与贫困户的脱贫成果作为考核重点,推动政府责任真正落实到扶贫[8]。责任落实机制下各级政府职责划分明确,尤其是基层政府更加明显。基层政府主要以执行具体扶贫工作为主,依据上级指示将职责落实到扶贫各项工作上,不同基层政府部门对扶贫职责进行系统性划分,职责区别较大[9],基层政府部门除了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外,还要注重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扶贫技术、资金等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指导监督[10]。

十户一体模式是以合作社运营模式为基础,将原有合作社社员打散,依据邻近原则进行社员重组,以十户为一组,每小组之间由组员自行选举组长对该组工作负责。十户一体模式下责任落实机制不再是各级政府专属,该模式下合作社将生产任务以及责任通过契约管理明确到每个小组,小组组长通过契约将责任落实到每位组员,使得扶贫各阶段责任明确化、透明化。十户一体模式是责任落实机制的延伸,由基层政府延伸到贫困户个体,明确贫困户个体扶贫职责,杜绝因职责不明确导致的矛盾,使得农村扶贫过程更加细致透明。

(二)长效扶贫机制

长效扶贫机制是指能在扶贫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不断完善的模式,该模式具备持续性、稳定性、创新性、有效性等特征[11]。长效扶贫机制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必备机制,其实质是对扶贫制度进行系统化创新与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并融合更为科学合理的机制来构建农村扶贫全新模式,从而保障农村扶贫工作持续、稳定、高效进行[12]。农村扶贫长效机制主要在于把握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扶贫资源的多元筹集机制、扶贫资源的高效传送机制和扶贫行动的精准实施机制等要素[12],通过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踏上脱贫道路。

产业扶贫背景下,长效扶贫机制是以贫困村为基础单位将村内产业链延伸融入区域经济中[13],除此之外,还需要从规划引领、产业选择、财政投入、利益联结和体系配套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具有普适性、持续性、长效性的产业扶贫机制[14]。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基于农村产业链,通过与新时期科技结合对农村产业链进行升级与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从而实现与区域经济连接,达到长效脱贫的目的。

十户一体模式对农村产业依赖性更强,小组分组后农户生产积极性更高,在各小组共同协作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长效扶贫机制在十户一体模式下体现更为明显。十户一体模式下各小组成员对新兴事物接纳能力更强,能依据市场需求对产业运营不断调整,从而达到长效扶贫的目的。

从责任落实机制与长效扶贫机制角度出发对十户一体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通过对十户一体扶贫机制进行研究,总结出十户一体模式的主要特征、主要成效、存在的局限性等。

二、十户一体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以特定原则进行重组,打破原有编制

十户一体模式与其他合作社运营模式不同之处是将原有合作社社员结构完全打破,将社员以十户为小组进行重组,依据当地情况重组原则有所不同,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是相邻或能力相近原则。

1.以相邻原则进行重组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户所拥有土地分布也较为零散,不便于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因此,对于种植、养殖类合作社而言,十户一体模式采用相邻十户为一组原则进行重组,有利于聚集农村土地以及农户,更加方便管理。

2.以能力相近原则进行重组

少数民族农户对手工业较为擅长,尤其是银饰与刺绣,对于手工类合作社而言,十户一体模式采用能力相近原则进行重组,将擅长手工业相近或相似农户分配到同一小组内,推选相关手工业能人作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手工业教学及合作社下达任务分配等,通过能人带队带动小组内成员生产积极性,提高合作社生产效率。

3.以意愿相似原则进行重组

合作社对社员重组除了采用居住相邻与能力相近原则外,对农户意愿较为看重,为使得农户发展高度自由化,根据意愿相似原则进行分组,拥有相似意愿农户可自由组合。该原则确保农户选择自由化,意愿相似农户为一组能带动农户生产积极性,避免偷奸耍滑情况出现。

(二)以契约进行管理,实现农户微自治

合作社以集体经济为主,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属于雇佣关系,但社员与社员之间容易因利益产生矛盾,社员与合作社管理层之间容易因管理不善发生冲突。十户一体模式下,社员重组为独立单元组,单元组与合作社签订产业责任契约,形成契约关系。

1.合作社与单元组形成契约关系

合作社社员重组过后小组组长对组员负责,社员与合作社不再是传统雇佣关系,单元组形成独立团体,继续采用雇佣关系不利于单元小组发展,合作社与单元组签订承包契约,形成契约关系。

契约关系下单元小组独立于合作社运营,日常工作不受合作社影响,单元小组更加独立、自由,同时拥有更多的收益。单元小组只需要完成所承包的业务、支付固定费用到合作社即可,剩下利润由单元小组所有,实现多劳多得,利益分配更加合理。

2.单元组与组员形成契约关系

传统合作社模式下合作社与社员是雇佣关系,集体经济下社员不承担具体生产责任,集体完成分配任务即可,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十户一体模式下,组员与单元小组签订契约,将小组生产任务分配到个人,每个小组成员都需对小组整体负责。

契约管理以契约为纽带,连接农户与生产任务,将生产责任分配到个人,不同农户所承担责任不同,契约管理能有效避免农户间因生产责任不明确而导致的矛盾。

(三)以技术为依托,实现合作社产业抱团发展

十户一体模式下,各小组高度自治,同时促进各小组间进行产业相关技术交流,形成产业技术抱团发展;不同产业的各小组之间进行产业互补,弥补不同产业发展弱势,形成农产品产业链,各产业之间抱团发展。

1.技术抱团

十户一体模式下,各小组依据相关行业能人的指导,对本小组成员进行教学培训,小组内互相学习,相同或相似行业小组间经常进行技术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技术抱团,为产业规模扩建提供技术基础。

2.产业抱团

十户一体模式与合作社模式有所区别,合作社是以某一产业为主,而十户一体模式下,将合作社打散重组后各小组依据分组情况从事不同产业,在党支部介入下各小组不同产业间相互合作,形成特色产业链;与外界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基地,促进农村产业抱团发展。

三、十户一体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十户一体+养殖模式

台江县阳芳村温润的气候是香菇养殖的优势条件,曾经有村民尝试进行香菇养殖,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村政府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下,联合村内有经验的村民与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由有经验社员带领其余社员进行香菇培育。首批香菇培育成功后,村政府为提高村内合作社效益,由村政府出面引进外界公司入驻合作社,由公司提供技术及硬件支持以建立香菇培育基地,村政府提供基地建设土地,合作社安排社员进行培育并将培育好的香菇提供给公司。在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社员数量逐渐增加,管理难度较大,为确保合作社运行,村政府提出十户一体策略,将社员打乱进行分组,社员之间相互监督扶持,实现社员之间自治,减轻合作社与村政府的管理压力。

该模式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前期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难题,还解决了合作社香菇的销路难题,同时在解决阳芳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实现从源头帮助贫困村脱贫。

截止到2019年,阳芳村食用菌基地投入资金达99.8万元,在基地建成后共设17个食用菌培育大棚,总共购置香菇棒10.2万棒,香菇年产量可达7.5万公斤左右;在村内食用菌培育走上正轨并帮助村内多位贫困户脱贫后,村内开始建设养蜂基地,年产蜂蜜200余公斤,经济价值达6万元左右。阳芳村开展合作社共带动30户农户村内就业,20户贫困户脱贫。

(二)十户一体+种植模式

2016年,台江县交密村在村政府帮助下引进金钩藤种植,农户由原始的分散种植向农业合作社发展,由村内种植大户带头,其余村民共同成立台江县交密村原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均较高的金钩藤。合作社成立初期,大部分农户对于金钩藤种植较为陌生,前期种植遇到难题。在村政府提出十户一体模式后,将合作社分为多组,由熟悉金钩藤种植的农户担任组长并带领组员共同种植,对于效益较好的小组予以奖励以激发社员积极性。随着十户一体模式的推行,合作社内社员1年内基本都熟练掌握金钩藤的习性,金钩藤产量直线上升。村政府为避免金钩藤滞销情况出现,主动联系周边药厂,由药厂对金钩藤进行收购,以减轻合作社销售压力。2018年,剑河药厂与村政府合作,签订收购协议,以每公斤9.4元的价格进行收购。

自交密村原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参与金钩藤种植人数和村内农户收益均逐年递增,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据交密村村政府统计,交密村2016年种植金钩藤收益为20余万元;2017年种植金钩藤收益为37万元;2018年种植金钩藤收益高达50万元。截止到2018年,在非贫困户的带动下,全村已经有175户贫困户全覆盖参与种植,仅2018年当年,交密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金钩藤种植约107公顷,金钩藤产量高达62吨。其中非贫困户获得收益最高可达10 000元,贫困户收入也达到8000元左右。

(三)党支部+手工模式

台江县岗党略村从2013年开始逐渐发展旅游业。近几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逐渐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刺绣、银饰等手工行业。从2013年开始,部分村民在村内成立银饰加工厂,小部分村民走上脱贫道路;2017年,村内成立多个合作社,由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熟练技能农户带动普通农户,采用十户一体策略,带领其余村民脱贫。

由村政府主导,联合村内刺绣、银饰等方面能手入股组建合作社,每位熟练农户带领多位普通农户成为一组,对普通农户进行刺绣、银饰等手工技能培训,同时带领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多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组员的相互扶持下,在旅游经济的帮助下,村内开设多个刺绣、银饰等手工店铺。

通过数据可知,岗党略村共有337户、1179人从事刺绣、银饰等手工加工。2016年全村刺绣、银饰加工销售产值达4200万元,从事刺绣、银饰加工销售的户均年收入已达4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已有18户共计76人成功脱贫致富。

四、十户一体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受销售网络约束

十户一体模式下各小组独立发展,与由社员共同组成的合作社有所区别,各小组所具备条件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缺乏,十户一体模式虽能有效聚集行业能人,但小组内各成员以生产为主,缺乏人员从事销售网络拓展工作;其次是产品信息缺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对产品价格、销售方式等信息收集能力较差,导致小组对产品市场了解较少;最后是销售资源缺乏,合作社打散重组后并非各小组成员均有销售人脉等资源,导致各小组农户销售渠道严重缺乏。

十户一体模式下对农业生产较为看重,对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由于十户一体模式下合作社生产规模较大、产业种类较多等问题使得合作社销售压力增加,普通零售模式无法满足销售需求,只能以党支部为中心,引导外界公司入驻村落,建立产业基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二)受当地产业环境约束

十户一体模式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农村产业。十户一体模式在扶贫中的应用主要以村内特色产业链为主,以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十户一体模式扩大原有产业规模,因此十户一体模式对当地产业环境要求较高。

对于不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村落来说,使用十户一体模式较为艰难:首先,合作社打散重组后单位生产力提升较为明显,使用传统合作社种植经济作物生产模式难以形成产业链,导致农村产业规模原地踏步;其次,传统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农产品不具备当地特色,销售渠道较窄,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农户获得收益较少;最后,由于不具备特色产业,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十户一体模式难以激励农户积极性,分组后与分组前区别不大,反而会导致整组生产积极性较低,直接影响扶贫效果。

十户一体模式虽能有效借助分组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但其适用程度有限,对当地产业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满足特色产业发展条件,才能形成特色产业链。

(三)受发展资金约束

传统合作社以社员为基础,资金来源以社员入股及银行贷款为主,合作社结构打破重组后,十户一体模式下各小组独立发展,合作社分配到各小组发展资金有限,而各小组成员重新分组后生产积极性较高,急于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对发展资金需求较大。

首先,各小组成员较少且以贫困户居多,通过成员入股所募集资金较少,难以满足产业扩建需求;其次,各小组成员较少且产业规模较小,难以申请企业资质,银行贷款审批较为困难;最后,政府扶持资金有限,难以确保每个小组所获得资金均足够用于扩大产业规模。

突破原有合作社限制、发展十户一体模式对资金要求较高,资金不足情况下贸然进行打破重组容易导致十户一体模式下小组间贫富差距加大;资金不足使得各小组及合作社整体产业规模均无法扩大,并且因为打破重组导致原有产业机构遭受破坏,贫困户更加贫困。

五、从十户一模式中体得到的启示

(一)由农业经济向农产品经济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成为农村主流

少数民族地区在十户一体模式影响下,农村合作社扶贫由扩大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产品产业链方向发展,由于农产品产业链具备扩大产业规模、带动较多农户参与等优势,形成上下游相结合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并成为农村扶贫主流。少数民族地区每个自然村具备相同地域条件,合作社业务多有类似,多合作社联合共同发展,打造农产品产业链是必然趋势。

农产品产业链能促进合作社之间相互帮扶与监督,减少相同业务合作社之间恶性竞争,促进合作社之间良性发展;农产品产业链能为合作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以吸引更多农户加入,从而使得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依据农村当地特色条件形成初步产业链,合作社业务不再局限于提供原材料,以实现产品初加工为目标,形成上游和下游相结合的产品供应链。除此之外,农产品产业链依托于农村产业,在为农户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为农村注入更多活力,改变农村大量劳动力输出现状。

十户一体模式能突破合作社产业限制,将多个小型合作社重新组合为一个大型产业合作社,采用十户一体策略将相同产业或互补产业划为一组,实现多个合作社相互协作,扩大原有规模,形成农村特色产业链,增加农户收益,实现共同富裕。

(二)由个人经济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利益成为农村扶贫焦点

十户一体模式以小组为单元,增加小组农户凝聚力,使得农户理解合作社是由农户以致富为目的而形成的集体。打造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合作社内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携手社员共同致富。

集体利益是以合作社社员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旨在通过多个由社员组成的小团体创造的劳动价值来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以提高所有社员劳动积极性,并使得社员通过合作社获取更多利益。集体利益依托于合作社利益而存在,能在短期内聚集大量农户参与,突破自身条件限制,增强社员凝聚力,做到社员之间共享相关技能、经验及人脉资源,从而提升合作社产品质量并打开销路,使得所有社员为共同利益而奋斗,为合作社创造更多利益,形成良性循环。集体利益打破原有合作社人员限制,社员与合作社为同一目标共同发展,合作社与社员为共同利益而进行合作互赢,以获取更多利益为目标,多方携手共同致富。

(三)由合作社管理向契约管理发展,农户微自治成为农村发展趋势

十户一体模式能减少政府管理压力,实现农户自我管理。十户一体划分后小组成员较少,管理较为容易,合作社只需要管理小组组长即可,无须面对所有社员,十户一体模式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合作社管理效率,同时增强农户凝聚力,使得农户更加团结,往共同富裕方向努力。

契约管理可以实现合作社社员自主管理,齐心协力共发展,减轻村政府工作压力。契约管理是以合作社社员齐心为同一目标经营合作社为发展原则,旨在通过每个社员个体之间相互监督来进行社员的自我管理,以提升社员在合作社内地位为根本,并实现农户自治管理,弱化政府在合作社内担任角色,减轻村政府工作压力。契约管理下合作社与社员不仅是雇佣关系,社员更是合作社主体,由社员主导合作社发展,管理合作社朝共同目标方向奋进,以期达到合作社社员自我管理目的。契约管理依托于合作社契约,需要社员之间齐心协力,以共同目标为方向,把握合作社发展尺度,做到不贪进、不冒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十户一体模式以契约管理为纽带,联系农户与合作社,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以农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呼吁农户团结一体,共同富裕;以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为核心,吸引外出年轻人返乡再就业,使得村内多个合作社相互协作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带动所有农户共同富裕。

六、结语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难题有待解决,为更好发展农村经济,产业扶贫势不可挡,合作社或成为经济发展重点之一。十户一体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合作社更快发展,在乡村振兴政策下占据先机,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具备差异化。

猜你喜欢
一体社员契约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一纸契约保权益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