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铷
(贵州商学院 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近几年,我国愈发重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是让大学生成为在文化知识、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担当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就包含在自主发展能力之中。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实现人生价值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学习、思想、体质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在思想、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能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核心素养。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1],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素养重要能力之一。
首先,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时间、知识等具有同一性,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本质特征。其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学校管理属于他律型管理,对学生的业余时间或心理状况都很难实现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这就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能力配合学校管理,双方共同施力。再次,大学生自我管理既体现了关乎自身的微观层面管理,又体现其在社会互动中的社会性(宏观层面管理)。最后,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要自主控制、自我激励,将外在的规范约束转化成内在动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1.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即使用工具和技巧使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不随意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大学期间时间相对充裕,学生能够用于填充业余时间的娱乐项目众多,尤其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合理有效地安排和管理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加困难。时间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学习时间、生活时间、社会实践等。
2.学习管理能力
学习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目的的重要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管理能力才能取得出色的成绩、顺利毕业和实现人生价值。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学生要有主动钻研专业课知识、非专业课知识和自主探究其他知识的能力;有了解自身智商、情商和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还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能够将学习作为毕生的习惯和事业。
3.规划管理能力
规划管理能力是控制、激励、认知管理能力的总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若能有效规划,学习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超过预期。在规划的初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等有足够的认知;在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坚定的意志;最后,大学生遇到问题时需要自我激励,树立自信、自立的信念克服阻碍,实现规划目标。
4.健康管理能力
健康管理能力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二者同等重要。大学生身体健康管理主要有:合理作息不熬夜,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不贪凉食,生活习惯健康、讲卫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保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表现有:精力充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能够客观进行自我评价、遇事不慌乱、应变力强等。
5.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直接影响。情绪管理能力即个体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后,能够有效利用情绪特点控制自己的情绪、顺利应对各种情绪问题的能力。大学时期,学生会遇到很多情绪困扰以致影响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大学生了解情绪管理方法,很好地处理与同学、老师、恋人等多方关系,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心理。
6.网络管理能力
网络是把双刃剑。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可以缩短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扩大信息获取量;另一方面,手机等信息移动终端的频繁使用又极易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脱离现实世界。所以,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网络管理能力,学会对网络善加利用,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其奴隶。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主力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必须胸怀大志、刻苦学习、严于律己,才能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伟大使命。
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优秀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其重要意义有:首先,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所作为,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最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在专注学习、保障身心健康、提高自我修养、培育稳定情绪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虽有很大提升,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学习积极性不高、时间管理能力弱、沉迷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等。
大学与中学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由中学时期的学习客体转变为大学时期的学习主体。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要进行自主学习,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由于既没有老师的监管和督促,又没有高考目标的激励,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迷茫心理,对于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人生目标。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出现“60分万岁,多1分浪费”“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等荒谬口号。部分大学生成为课堂上“低头族”,他们手捧手机,注意力完全被手机中的内容所吸引,“人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人到了课堂,但心思却在网络世界畅游。此外,还有些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因此课堂上也表现出逆反心理。如此种种都是大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积极性缺乏的重要表现。
进入大学后,时间分配与中学时期完全不同。高中时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行动轨迹多为“三点一线”,即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做对应的事情。但大学上课时间比较灵活、班级人数多、学习多靠自觉,很多大学生养成了赖床、逃课的坏习惯,甚至把逃课作为“必修课”,将大量课余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虚度光阴。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却因为没有掌握合理管理时间的技巧,盲目地参加各种社团或考证,最后耽误了正常的专业学习。
大学生不能合理利用时间的显著后果就是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大学生沉迷游戏或网络追剧、长期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都会导致其睡眠严重不足,出现精神恍惚、失眠、精力不集中、身体素质差、抵抗疾病的能力弱等身体状况,还会出现心理承受力脆弱等心理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2]显示,皮肤状态不好、睡眠不足和情绪问题在大学生健康困扰中排前三位。随着学生所在年级越高,其受健康问题困扰的情况就更严重。
今年大学生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待在家里时,不能进行面对面学习和社交,可能会加重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课堂从现场授课转变成了网络授课,社交也仅限于网络社交,这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正值毕业季的大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会产生就业压力和焦虑心理。
业余时间充裕、学习时间灵活都为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条件。大学生自控能力不足,极易被网络中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沉迷于虚幻网络世界而逐渐远离现实社会。这既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又导致其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有学生因为通宵玩手机、玩电脑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因看手机引发交通事故等情况出现。2019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存在手机成瘾的风险,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十分严峻。[3]长期沉迷网络会让学生缺乏明辨思维能力、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网上的戾气带到现实生活中,还有可能形成在网络世界义字当先、现实生活冷漠无情的双面性格。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几方面。其中,学生自身因素最为重要。
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长期缺乏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学生自然也很难自发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国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对于知识教育仍沿袭过去的教育理论。20世纪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指出:“大学应以研究高深知识为己任,关注高深知识的学术品性”[4]。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管理培养方面普遍认识不足,即使现在大学中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社团活动不断增多,但大多由学生自愿参与,学校很少就此给予积极干预。同时,学校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重命令、轻沟通”,大学生缺少自主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因此也缺乏自我管理的情境。
家庭是学生能力教育的主阵地。如果说学校侧重于知识的传授,那么家庭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素质、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要学会学习、生存、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等技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缺失,那么家庭教育也难辞其咎。
中国家长常常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景,而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忽视孩子多方面才能发展和能力的养成。同时,家长管教过严,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帮孩子解决,这也会直接导致孩子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孩子也就很难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全球沟通交流因科技发展而更为频繁、便捷,各种文化也纷至沓来、相互激荡、优劣并存。社会中充斥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和价值取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作为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来说,虽然喜欢也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对于外来思想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往往容易全盘接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消极文化无形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们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如好吃懒做、啃老、贪图享乐等。这些消极思想消磨大学生的进取心,也会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自身的管理和发展。
与此同时,网络的高速发展对学生影响极大。青年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不仅在生活中格外依赖网络,自身的思想观点也常常受网络言论的影响。一方面,沉迷网络削弱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导致其虚度光阴;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还会使学生面对问题只会在网上寻求答案,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诸多原因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大学生从学习伊始就受我国传统教育体系影响,学习由学校主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并且还要承载家长的希望,而自己缺乏学习欲望,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生活上,家长对于学生的生活事务几乎全权包办,很多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空间和环境,也不利于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同时,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还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方面都有所不同,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若对自己难以理性评估和精准定位,就会导致其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而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受阻会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主要有:
1.转变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大学生学习期间也拥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这并未改变大学教育中以学习管理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凸显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为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空间。大学管理要转变“强制性、命令式”的管理理念,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自由,只有放手、放权,学生才敢于实施自我管理,实现自己对自己负责。
2.改进培养方案
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一般单纯接收知识信息而不输出,只按要求学习且很少自主探究,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高校教育应改进培养方案,减少填鸭式灌输,课堂多互动、多讨论,课外多自主探究,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高校还要改革培养方案和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变“唯成绩论”“唯分数论”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目标导向。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树立典型
学生自我管理的开展与学生管理的自主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学生有足够自主权力进行自我管理时,往往会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应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关系自身的事务和决策中,使其产生主人翁意识,形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这些由大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也会激发其贯彻执行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还可以在学生中多树立典型榜样,让大学生有对标学习的典范,督促自己进步。
4.给予学生权威指导
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这一问题,大学要提升对其重视程度。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增加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和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有所认识和了解,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还可设置奖励机制,对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给予一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培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积极性。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思维,为孩子创设有利的自我管理培养环境。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学生父母常常一边说着“都是为了孩子好”,一边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学生重压之下常常喘不过气,这样的状态势必不利于其进行自我管理。还有部分学生父母过于溺爱子女,包办孩子的大部分事务,甚至使其无事可管,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法决定。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家长首先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被传统观念束缚、驻足不前。
2.在家庭中实行民主管理
在家庭中要实行民主管理,给予孩子足够的自我管理空间,实现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做、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宰、对自己负责。给予孩子自主管理自由的家庭往往更和谐,孩子的心理更乐观向上、有被尊重感,这对于孩子自尊、自立、自强信念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3.社会加强宣传力度
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失问题,社会应充分利用网络、各类媒体等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尤其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可利用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短视频等方式将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信息推送到传播末端,使全社会都对自我管理意识有详细了解、对其重要性有本根认识,从而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社会多提供实践机会
人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大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周围的环境相对安全舒适,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能力,就需要在社会大熔炉中结合理论学习积极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社会上也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和性格特点,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和岗位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全面提升其能力。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需要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1.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要明白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对于自身发展有重大意义,这样才能为提升自我管理意识打下思想基础。每个人都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正确的实现路径。
学生要从人云亦云、“随大流”的人生模式中走出来,摆脱盲从心理。要充分意识到社会大众的行为未必都是正确的行为,要有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清楚社会、家庭给予自己未来的期许。从别人的生活、学习模式中抽离,是大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学生要明白:只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才能积极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只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才能为成为独立的人并为拥有“独立之精神”打下基础;只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才能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2.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知道如何进行自我提升。在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要避免自卑、自负(不能骄傲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应给予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
(2)对于学习与生活,大学生要能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学习有学习规划、工作有职业规划,除短期规划外也要有针对人生的长期规划。合理制定各个阶段的规划才能明确奋斗目标,减少走弯路的可能,直达人生目标。
(3)大学生要自我激励,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调整好心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不骄不躁。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快速调整状态,不断自我激励,告诫自己不要沉浸于失败之中;在成功的时候要戒骄戒躁并保持谦逊,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向上的状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在飞速发展,大学生要有新作为,必须进行有效自我管理,并不断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使自己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