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荔城区麟峰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借助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反思和创造等学习活动,使其充分经历感知、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和灵活应用,达到积累经验和发展素养的目的[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深度,不是加深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是指在对教材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合适地进行引导,从而让教学呈现出简单、明了、生动的课堂特质,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强调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课堂深度。
教材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体现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想要把课上好,首先要解读好教材。而解读教材,首先要解读课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把握教材。即要理解教材的意图,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简单说就是要理解教学目标。
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会先看下教材,明确要上的是什么内容,有几个知识点要讲到。然后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创设一个既贴近生活,孩子们又感兴趣的情境导入,一旦情境选对,能将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把知识点讲到位,学生能解决问题就更棒了。中间当然还不忘方法多样化、优化,多创造一些学生自主机会。在写教案时,也是从教学过程开始写,只有到了要上交的时候,才会从教师用书或教案集里抄出教学目标。结果呢,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觉得一节课上下来,有着一些的不如意,不到位,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发现少的是深度,少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倘若能认真地去学习课标,在大课标的背景下,解读教材,在确定教学目标上多花时间,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为什么学习它,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关键点,课堂自然就有了深度。
比如,“统计”这一知识,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许多老师在教学这个领域知识时的关注点是如何收集数据,怎样将数据绘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这里我们要反思,统计这个知识就是教给孩子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吗?通过深入解读,我们发现统计内容的核心在于数据分析观念的构建,运用数据进行推断,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以四下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为例,教材呈现的内容想表达的是什么?教学的重点是什么?认识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教学起始格表示较大数?都不是!而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收集整理数据。因此教学中,我们这样处理:首先出示三位同学的头像(一模一样),并提供三种生活方式(小军:吃得多,睡得多,不爱动;小明:挑食,爱动,睡眠不足;小敏:合理饮食,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让学生判断三位同学的头像分别是谁?学生会发现根据这些信息无法判断。这时老师追问:你们需要什么?自然导出,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解决。自然就体会到数据分析的作用了。然后给出三位同学身高的数据、体重的数据,配合与正常值数据的对比,判断出三位同学。使孩子明白有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接着解决“该选谁去参加比赛”的问题,给出一组同学跑步成绩的数据(横式、竖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孩子们体会分析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最后出示快乐小队同学收集塑料瓶的数据,体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进行预测接全班收集的情况。
又如《8、9的认识》中,课本的主题图里为什么要呈现8个字,8棵树,8个小朋友,8只蝴蝶、8个圆片和数字8这么多的素材,并非只是训练孩子们的数数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而是通过大量丰富直观的素材,让孩子们明白不论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或存在的形式是否相同,只有数量达到8,都可以用数字8表示,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有了这样的解读才能对数有真正的深入的认识。
所以每一节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认真的解读教材,尊重知识,确定好教学目标,思考到底这节课要孩子们学会什么?有时培养一种能力、树立一种观念、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就像俞正强老师说的一样:知识是确定的,知识也是灵动的,知识需要我们充满尊重地进行教学。在备课时,用上课标+教师用书+资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教材,确定目标。
数学的本质从宏观上讲就是数学观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上,体现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精神里,还体现在抽象、严密、简洁等特点上。从微观来讲,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也就是我们所教知识的本质意义。[2]作为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找到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从而在课堂上,才能引领孩子们靠近知识的本质,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是美丽的,充满着魅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度的课堂,才能带领着孩子们走得更远。
如五上的《植树问题》,本课是“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被“间隔”、“间隔数”、“棵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得晕头转向。如果教学时能抓住其本质——平均分问题,那么这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俞正强老师在课一开始,先从平均分入手,解决两个问题:20米的路,每5米一段,平均分成几段?每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几棵?[3]通过对比,发现都是平均分问题,区别在于平均分是分成段,植树是植在点上,点比段多1。明白植树是植在平均分的点上。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只需分清求的是“点”还是“段”即可。让孩子们发现五年级的题目原来是用二年级的知识来解决的!对于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并列关系三种情况,俞老师处理成以两端都栽为主,在实际问题中延伸出另外两种情况来解决,水到渠成。整节课都以“平均分”为主线贯穿始终,我相信知识有了这样的沟通,学生不论遇到哪种类型的植树问题,都能手到擒来。
又如五下《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对比、沟通整数、小数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道理是否相同,使学生发现数加减法最重要的是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要做到小数点对齐,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计算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而同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计算的道理和整数、小数一样,都是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进而提出如果分母不同,比如1/3+2/6怎么办?先通分,把分数单位变一样再计算,新能轻松搞定。
抓住知识的本质,学会了变中抓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书本的知识变薄的能力,对于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是大大有好处的。这样的课堂就能带领孩子们走得更远。所以大家常说:数学是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找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但是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五下的《打电话》,老师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孩子深度学习。课前带着孩子们玩对折纸、撕纸、数张数游戏,初步体会裂变的原理,然后出示:假如现在有一场台风即将正面袭击我市,某海域还有7个渔民没有接到消息,还在各自的渔排上工作。此时抗灾指挥中心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情况十分的危急,假设这个工作人员用打电话方式通知这7个养殖人员,每分钟可以通知1人。一共需要多少时间?怎么通知?老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通过对比“方案2为什么会比方案1节省时间”得到方案2利用同时通知的方法节省了时间。提出“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方案3为什么用3分钟就通知完了”发现接到电话的所有人都不空闲,接着往下通知最节省时间。接着通过“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列表,不断增加时间,观察“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和接到消息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归纳、总结出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比被通知到的人数多1。最后让学生应用规律探究“按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一个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推理、优化等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老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内容的深处、难处、转折处和争议处有智慧地激发、鼓励和引领,就能使课堂学习引向深度,将学生带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