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以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为例

2020-06-28 08:09王文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主体开放式主体

毛 玲,王文涛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互联网+教育”新形势新背景下,迎来了我国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时机。教育教学理念的急速变化,各种在线教育资源的丰富,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这些在为我国高校教育提供前所未有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给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强有力冲击。信息时代赋予了高校和课堂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性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充分体现时代的进步性和教育的科学性,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独特优势,注重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相对于传统高校单向、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来说,高校开放式课堂成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各高校积极尝试和大力推行中,这种开放式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如何,受教育主体是否接受和认同这种教学实践模式,其在组织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是否对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都是高校开放式课堂实践探索需要面向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回答高校开放式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开放式课堂的生成背景

1.高校开放式课堂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成熟

20世纪70年代,受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批判教学论”(Critical Pedagogy)将解放、自治参与、人道主义等作为教学的价值目标。[1]随后,科恩(R.C.Cohn)在1969年创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1991年斯皮(R.J.Spiro)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情景性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这些课堂教学理论为开放式课堂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灵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在课堂上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信息互递为主要特征,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发展创造力等多项元素为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3]的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因素和教学组织的开放性与灵动性。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小学阶段对开放式课堂进行研究及应用,后来各高校积极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师生交互主讲、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综合考核”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再到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式课堂新范式的出现,如“慕课(MOOC)”、“微课(Microlecture)”、“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等等,我国开放式课堂从教学理念开放、课程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等内容的研究日趋成熟。

2.互利共生的线上线下生态圈正逐步形成

高校开放式课堂所呈现的开放性、灵活性能契合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育人工作内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各种信息技术和平台载体也为开放式课堂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受众基础。随着各种层次在线课程、慕课、教育网站等的建设和应用,高校课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线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线下传统的高等教育互利共生的生态圈正逐步形成。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也为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3.高校“金课”课程建设现实需求的不断推动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受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接受信息途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4],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受教育对象的时代需求,难以引领受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面对新时代发展之大变革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之大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需求都发生急剧变化时,高校课程教育质量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方式,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让学生主体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金课”建设高潮表明的正是高等教育课程质量改革在这些方向上的探索和努力。随着各种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如一些高校打造的“智慧教室”,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足够的硬件支持,使开放课堂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得到充分满足和保障,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和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调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时明确提出“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的观点。可见,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引入开放式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组织,不仅能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时代要求,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的实践模式

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在“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它将学生学习特点和主动性充分融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主体等教学要素,在开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中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主体,最终构建起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共同体。以笔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具体教学过程来说,“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如下:首先,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现有认知与学习特点,拟定好学生主体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实践主讲主题。其次,以形成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小组,选定课内实践主题,学习共同体小组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完成课内实践主题作业。接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由学习共同体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课内主题作业的展示和讲解。最后,在学习共同体小组主题作业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继续分析、延伸和深化,将学习共同体小组的主讲内容与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

2.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1)学生期盼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

图1:思政课授课方式选择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都停留在“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上,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方式就是“你讲我听”,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完全被忽略。图1的数据显示,57.18%的学生更期盼的思政课授课方式并不是老师主讲,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主讲。这样的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通过一年的课堂实践后,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种课堂主体参与带给他们的课堂体验和个体成长。

(2)74.86%的学生认可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图2: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主讲与教师主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和有机融合。这种有效参与和有机融合的程度是开放式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重要评判标准。根据图2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0.5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4.59%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74.86%的学生主体对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说明学生认同和接纳思政“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3)学生在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中有获得感

图3: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学生的获得感

图4: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学生的获得感的表现

学生主体的课堂获得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如图3所示:只有2.49%的学生表示在“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中几乎没有获得感,97.51%的学生表示有获得感,只是获得感的程度不一。如图4所示:学生在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的获得感依次表现在对现实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形成更好的学习状态。只有0.84%的学生课堂获得感是无感。以上数据表明,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给学习主体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课堂获得感,证明了其教学实践效果的存在。

(4)思政课“双主体”教学课堂获得感的成因分析

图5: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获得感的成因

对学生在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中的获得感表现探讨将有助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可以不断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图5的数据表明: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主题作业展示内容是否生动充分、教师的教学状态是否饱满富有激情、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能与学生主讲内容契合、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富有吸引力、学生上课是否足够认真投入以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整体饱满、课堂整体气氛活跃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课堂教学获得感的存在。可见,学生的获得感不仅仅只关乎老师的授课状态与授课方式,也关乎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方式以及师生之间是否能形成一个师生教学共同体。

(5)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的参与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图6:“双主体教学”课堂学生的参与方式

图6的数据表明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的参与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从图6显示数据来看,思政课“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的合作方式会存在一些现实比对。有的学习共同体小组处于形成分工与合作有序化状态,小组成员能充分、主动参与整个主题作业的完成过程,他们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查找、整理主题作业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分析和讨论、合采众长后形成小组主题作业基本思路,最后制作成表述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的小组作业,在课堂上熟练进行讲解和展示。但是也有一些学习共同体小组没有能够发挥小组合力,小组成员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小组作业最后变成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作业。可见,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作业完成质量对思政课“双主体”的教学效果影响度非常大,学生共同体小组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过程。小组合作质量若高,小组作业完成质量高,教师和学生就能充分交流,共同体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也形成一股学习的合力,而且,共同体学生小组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式会产生一种示范力,会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

(6)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呈现的方式

图7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呈现的方式

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对引领整个课堂十分重要。图7数据表明:教师在“双主体”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依次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课堂的把控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教师的教学状态。在这些因素之中,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引领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是开放式课堂中教师最重要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基于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几点思考

开放式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育”的大开放教育环境相得益彰。高校开放式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词在于“开放”。“开放”一词从词义上说,它与封闭、单向、静止、被动相区别,其本身就蕴含着开放、交互、动态、有序等涵义。在前文对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经验分析基础上,笔者将继续对开放式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交互性是高校开放式课堂的本质属性

开放性是高校开放式课堂的应有之义。开放性不仅意味着教学主体、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时空等多重开放性特征,也会带来师生之间交往的扩大和思想的交流碰撞,激发不同思维方式,形成合作共赢对等[5]的交互关系。因此,开放式课堂的开放性特征必然从教学时空中师生的交互关系中体现出来。开放式课堂的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不是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开放性是存在一定的边界和前提的,这种边界和前提体现在课堂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交互、生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生师之间的交互上。开放课堂的师生交互关系反映的是一种主体间性,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交往对话关系[6]。开放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互存在表明一种有效开放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开放性若离开了课堂交互这个前提和基础,开放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交互性是开放式课堂的本质特征。

2.实现有效交互是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课堂学习中学习主体的体验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得到空前的关注和重视。开放式课堂首先要形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之间的有效交互,这是引领学生主动步入课堂学习的第一步。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流变,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效转换为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就必须遵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习起点,不同认知方式下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交互方式的特点和规律,让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的教学主题能彼此聚焦,彼此互动、彼此碰撞,彼此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这样,一种开放的、流动的、交互的新型课堂关系才能成立。

当教学主体选定了相应的教学主题之后,学生主体之间要能形成彼此交互的状态。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并不是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学习,也不是学生脱离他人进行个体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其学习潜能,提升其智力发展,让其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开放式的教学时空之中,开放式课堂上的学生不是以一个个体的面貌存在,而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交流等方式进行交互,彼此之间形成有目的性、有竞争性的、有合作性的交互关系。开放式课堂通过创设合作且开放的课堂文化,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赋予学生参与课堂和创造自我的学习权利,学生个体不仅有机会通过向他人模仿、讨论、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有机会通过支持他人的学习从而逐步确认自己学习主体的身份,从而引导自己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开放式课堂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开放式课堂教学要保持教与学之间的张力,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互。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储备、人生经验、视线眼界等方面并不对等,因此,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帮助和指导。从课内实践主题作业的选定、布置、展开到课堂实践的执行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如课堂前对学生主题作业做适当提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主题作业,在课堂中对学生展示的主题作业做有针对性分析点评,让学生在交互学习之后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短缺或思维局限,从而主动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实现开放式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开放式课堂有序进行的保障

前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开放式课堂的教学实效不仅与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相关,教师对课堂的引领力和把控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开放式课堂不能只开不闭,不能只放不收,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将对开放式课堂有序进行保驾护航。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引领和把握,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什么,困惑什么,晓学生所想,知学生所向,能对课堂的失序点进行及时纠偏,从而引导课堂有序前行。

首先,教师要有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在开放式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消弭师生之间所存在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敞开胸怀,跟随教师主动参与课堂、主动表达自我,主动建构知识。其次,教师要有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进程中问题的能力。学生由于受到现阶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思维定势等因素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现实的困惑。此时,需要教师能敏锐察觉和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往下一步进行探索和思考,及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跨越问题继续前行。那么,学生要么豁然开朗、深以为然,要么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此外,教师还要有面对课堂突发问题的教学勇气和教学智慧。开放式课堂因为其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学生在课堂上随性产生一些发散性问题或假设会打乱课堂原有方向和节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力也会随课堂节奏逐步提升,此时,需要教师有接纳未知、共同探索的胸怀,有足够教学勇气和教学机智应对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新生性问题,并及时跟进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从而增强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当教师在开放式的教学进程中能成为对知识的诠释者、对学生的引领者以及帮助学生“增权赋能”(em⁃powering)的教育者时,开放式课堂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有序性才能同时实现。

综上,从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教学实践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受教育主体普遍接受和认同这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因而,这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思考对提升高校开放式教学课堂实效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双主体开放式主体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