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宇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丹东市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丹东市现有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40个民族。其中朝鲜族作为丹东市五大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近3万人,占丹东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6%。全市设有1个朝鲜族乡(宽甸下露河朝鲜族乡)、1个朝鲜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1个朝鲜族老年人协会、1个民族文化馆(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以及4所朝鲜族学校,1所朝鲜族幼儿园[1]。丹东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特殊的历史沿革还为其留下了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涵盖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现代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几点粗浅建议和对策。
作为多民族聚居城市,丹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依托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丹东市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逢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丹东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其中,朝鲜族风情街——高丽街、宽甸县三道河的朝鲜族民俗度假村、一年一度的朝鲜族民俗游园会等已成为丹东的旅游品牌。
1.突出地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
丹东与朝鲜隔江相望,和韩国一衣带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朝鲜族独有的特色民族风情在丹东处处得以体现。生活在丹东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区,宽甸满族自治县沿鸭绿江地区和凤城、东港两市的农村。为弘扬民俗文化、彰显地域特色、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发展,丹东市先后修建了朝鲜族风情街——高丽街和朝鲜族特色村寨——三道河朝鲜族民俗度假村。
位于丹东市区,东起十纬路,西至六纬路的高丽街也是东北最有名的韩朝特色一条街,1953年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丹东市二经街改称丹东市“高丽街”后一直沿用至今。集旅游购物、美食品鉴、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高丽街凭借邻近丹东站交通枢纽和鸭绿江断桥景区的地理位置优势,现已成为丹东旅游文化名街。三道河朝鲜族民俗度假村位于中朝边境和辽吉两省及丹东集安本溪三市的交界处——宽甸县下露河朝鲜族乡,2006年兴建,2011年6月投入运营,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5100万元,是辽宁地区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留最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丹东市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村内建有辽宁省唯一的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和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可供400人用餐、300人住宿。三道河朝鲜族民俗度假村因优美的田园山水风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而闻名,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画家、作家和游客来调研、观赏、游玩。下露河朝鲜族乡还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称号。
2.以朝鲜族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餐厅
朝鲜族日常生活中十分讲究礼仪,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族音乐别具一格,民族舞蹈柔中带刚、风韵典雅。朝鲜族人民喜辣,饮食以清淡为主,冷面、泡菜、打糕、烤肉、狗肉、酱汤、拌饭等皆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美食。作为一座与朝鲜半岛毗邻的边境小城,丹东市内开设了多家极具朝鲜族民族特色的美食餐厅。来自朝鲜或本地朝鲜族的服务人员身着民族服饰,彬彬有礼,热情待客。新安东阁、绫罗岛、柳京饭店等多家人气特色主题餐厅位于鸭绿江畔,食客在餐厅看江景、品尝朝鲜族特色菜肴、欣赏精彩的朝鲜族歌舞表演,十分惬意,演出人员和食客的互动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3.市区内朝鲜族文化元素不胜枚举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且我国朝鲜族使用的朝鲜语与韩国、朝鲜两国使用的语言基本一致。基于丹东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市区内的许多商场、饭店、站牌等都可以看到用汉语和朝鲜语标注的牌匾。2017年起,101、102、103、106路等公交车甚至启动了汉语和朝鲜语双语报站模式,不仅为来自异国或汉语不熟练的朝鲜族乘客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丹东市城市形象。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众所周知,朝鲜族传统住宅以火炕为主,平时男人盘腿而坐,而妇女的坐相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脆式,因此朝鲜族服饰多采用宽松式设计[2]。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传统的款式,也是朝鲜族女装的与众不同之处。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灯笼裤”。儿童要穿七彩衣,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衣服,寓意“美丽幸福、聪慧活泼”[3]。朝鲜族传统服饰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衣料颜色绚丽多彩,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等独特设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目前,丹东市鸭绿江断桥景点等旅游景点均有朝鲜族传统服饰租售,游客们在鸭绿江畔体验民族服饰,感受多元民族服饰的魅力,并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除此之外,朝鲜族人偶摆件、挂饰、传统纸扇、收纳包等民俗工艺品在丹东各旅游景点均有出售;朝鲜族歌舞、朝鲜背夹子等节目也会在安东老街的固定地点定期表演;丹东民营企业生产的大同江冷面、温面、泡菜等朝鲜族传统美食销往全国。2019年,在辽宁省商务厅和各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暨特色产品采购洽谈会”上,大同江冷面更是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入选“辽宁礼物”。
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丹东是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也充分体现了丹东市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截至目前,丹东市共成功申报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两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和15项省级保护项目。“丹东朝鲜族花甲礼”、“丹东朝鲜族民歌”、“丹东朝鲜族顶瓶舞”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长的民族传统,“花甲礼”融合了礼节、服饰、饮食、伦理等各种民族习俗,是朝鲜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丹东朝鲜族民谣,简称“打令”是深受全市朝鲜族同胞喜爱的以即兴演唱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演唱时主要以洞箫、长鼓圆鼓、小锣等民族乐器伴奏外,还用水长鼓(瓢铜盆、水)餐具等即兴伴奏,有时干脆用手击打饭桌的节奏代替。主要曲目有《场打令》、《新高山打令》、《碗打令》、《阳山道》、《农夫歌》等。“顶瓶舞”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之一。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过去,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
丹东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对外,特别是对朝鲜半岛交往的第一窗口,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立足朝鲜族特色,打造朝鲜族精品特色村寨
随着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每逢节假日自驾出游的家庭更不乏少数。宽甸三道河朝鲜民俗村虽然距离丹东市内需要3-4个小时的车程,且道路蜿蜒崎岖,但优美的田园山水风光和美丽古朴的朝族民俗风情依旧吸引游客。民俗村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但要想做精做强,将其打造成朝鲜族精品特色村寨的话,管理、服务、宣传等方面仍需优化创新。
首先,要做强住宿、餐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旅游住宿和就餐环境有助于让游客体会到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获得原生态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满足,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其次,做实软环节,打造优质服务保障环境。国庆节以后,旅游业进入传统的淡季,民俗村应选拔管理层、服务层等业务骨干到国内建设较好的精品民俗村、特色民俗村等进修学习,引进先进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此外,民俗村内的讲解员多是本地的朝鲜族,虽精他们通朝鲜语,了解朝鲜族文化,但专业性有待提升。最后,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对外宣传。新媒体时代,三道河朝鲜民俗村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扩大对外影响力,比如建立官方网站;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制作微电影或视频短片在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播放;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民俗村动态等。总之,立足下露河原生态田园风光资源优势及朝鲜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做精特色产业,做亮特色文化,力争将三道河朝鲜民俗村打造成省级、国家级朝鲜族精品特色村寨。
2.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朝鲜族民族符号
目前,丹东市区的朝鲜族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中朝双语牌匾、标识,公交车双语报站,朝鲜族风情街的特色美食,民族歌舞表演,鸭绿江断桥景点的韩服摄影以及购物中心等方面。总体来说,市区内朝鲜族民族符号有所体现,但特色不够突出,一些特色街区缺乏文化主题,或主题不够明确,游离于文化之外。
为彰显民族特色,传承地方文化,将朝鲜族民族文化符号更多的融入到丹东城市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为风情街增添文化气息。朝鲜族风情街内的几条街道皆以饮食购物为主,朝鲜族风味餐厅比比皆是、购物超市随处可见,但缺少民族文化气息。鉴于此,可在风情街内修建文化走廊或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朝鲜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让游客在风情街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更深入的了解朝鲜族。此外,风情街内还可以修建朝鲜族传统服饰体验馆。众所周知,朝鲜族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不仅服饰文化丰富,服饰礼节也十分讲究。在传统服饰体验馆,由专业人士负责讲解民族服饰的设计理念、穿戴方法、礼仪礼节等,游客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朝鲜族民族服饰的美。另一方面,在高铁站、朝鲜族风情街、滨江路等公交车站候车亭设计中融入朝鲜族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既可以是朝鲜族传统建筑样式,也可以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总之,通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朝鲜族符号,让游客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真实感受朝鲜族的民俗风情。
3.积极承办民俗庆典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一直以来,“朝鲜族游园会”是丹东市朝鲜族唯一能够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大型庆典活动。截至目前,丹东市共举办了36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今年还举办了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
朝鲜族文化是发展和创新丹东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宝贵资源,仅通过“朝鲜族游园会”一种渠道很难扩大城市影响力。民俗文化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大品牌,丹东市应积极承办“朝鲜族民俗节”、“朝鲜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民俗庆典活动,或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行演出活动。届时“朝鲜族花甲礼”、“朝鲜族民歌”、“朝鲜族顶瓶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阿里郎、桔梗谣、金达莱等朝鲜族民歌,长鼓舞、扇子舞、面具舞、刀舞等传统舞蹈,以及摔跤、荡秋千、跷跷板等传统体育项目将纷纷呈现在游客面前,为游客提供视觉盛宴,使其对朝鲜族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总之,民俗庆典活动既是弘扬朝鲜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促进朝鲜族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丹东城市整体形象和在外美誉度的重要抓手。
随着丹东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互动性、创造性、体验式、多样性的旅游,旅游地以及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创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丹东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毗邻朝鲜半岛的地域优势,以朝鲜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核心,多措并举,在做精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努力提升丹东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