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英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019年5月20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通知提出:聚焦交通互联、产业转移、生态合作、平台引领、人才交流等领域,务实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地实施,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广西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 “南向、北联、东融、西合” 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方案》的出台提供了具有巨大优势的行业背景,为广西港航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做好高职港航专业建设工作,制定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专业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有助于“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以及广西发展做出贡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北部湾港口对人才的需求,近些年广西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港航专业,然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在北部湾港口就业,北部湾港口也很少招聘广西本土毕业的港航专业的学生。然而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方案》出台,近五年北部湾港口又要建设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港航物流方向的毕业生,广西各个高职院校的港航专业,作为比较有鲜明的交通特色的专业,善于把握新时代的契机,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助力高职院校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共有41所,其中设有港航专业的院校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北海职业技术学院、防城港理工职业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由于港航专业设立较晚,人才培养相对市场需求滞后,港航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019年5月,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会作出决定,在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要探索广西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高速公路等资产与大湾区港口、交通企业重组,推动北部湾港与世界级港口群对接合作,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北部湾现代化智慧港口群,加强北部湾三港分工协作。
《方案》指出,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主动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航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对接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打造承接国内、沟通东盟的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数字广西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等。《方案》意图清晰,主动对接和融入港粤澳大湾区,加大海港、内河港口以及航空港口的建设。
在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港航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提升港航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广西大力发展和建设港口必然会带来对港航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都为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建设和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为港航专业指引改革的方向。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应该以《方案》为契机,准确把握和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广西大力发展和建设港口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港航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大港航专业改革,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使港航专业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广西大力发展和建设港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港航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南部沿海省区,港口和码头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管理服务软环境的提供上、航运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等方面,均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面临“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的双重发展机遇以及广西作出《方案》背景下,港口与码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港口航运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起步较晚,尚未进行满足港口物流管理需求的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阻碍着专业的科学发展[1]。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港航业正在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转变,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正在形成,港航业的服务柔性化、港城一体化、运营管理的精益化和信息化特征凸显。港航企业特别是北部湾的集装箱码头亟须大批掌握现代港航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滞后于新形势的要求。
我们应秉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的理念,再审视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建设。我们会发现,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多数是近几年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才开设的新专业,尚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诸如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囿于学校办学设施的限制学生参加实训实践的时机少,学生的实践体验呈现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在实践中养成职业能力等。
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港航专业的教学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对专任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传授学生港口与航运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才可能培养具有港口和航运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的学生,毕业以后就能顶岗工作,而不是到岗后再培训。这就要求港航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双重能力,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精通港口与航运一线管理工作业务,能完成高职港航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而目前高职院校港航专业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仅靠课堂理论传授知识,与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教育理念相违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一线岗位工作。
专任教师的补充更多的是招聘应届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校很难招聘到真正高技能的具有丰富实务经验专门人才。有些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但随着港口与航运企业的快速发展,实际管理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样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港航专业需要的是一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能参与企业实务、了解业务实践的教师处于短缺局面,一时难以得到解决。
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开设较晚,专业课程体系不很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诸多方面存在4个突出问题:1.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和实践没有完全实现一体化,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仍未摆脱在理论课程之外安排专门的实训课程的窠臼,偏离了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2.在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缺乏基于实际工作场景的正确序化,还未形成与工作实践相一致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体系。3.教材选用上,目前适应高职港航专业的专门教材较少,很多教材虽然名义上是高职教材,但在内容上,仍然以本科教材为基础,披上项目驱动和任务教学的外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对课程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4.课堂体系和课堂教学上,港航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侧重理论教学,而人才需求更倾向于适岗能力的职业综合能力,理论教学和实务实践相脱离,在课程方案实施中学生无法提升岗位技能与职业综合能力。
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而又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对于港航专业来说,工作岗位专业性强,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操作对象,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这就就要求港航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受到思想认识、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制约,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港航专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虽然港航专业也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但是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还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
1.实践教学环节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港航专业各个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强,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码头策划、港口调度、商务、船舶理货、货代揽货、代理、报关、统计、经济分析等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工具从事港口装卸、船舶运输、货运代理的生产和管理的能力。但事实上,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真正体现出来,教学过程更多地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更多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而且校内专业实训单一,甚至有些就是使用软件模拟,软件内容相对局限,不仅缺少真实场景,无法覆盖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
2.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缺少专业化的设备和设施
港航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验、实训的设备和设施种类多、投入大,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很难在校内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以及仿真实践基地,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港航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基本的设备和设施都不齐全。学生应掌握的一些专业实践技能无法通过实地的实验、实训完成,更多地依赖教学软件模拟。
3.实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未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港口与航运企业发展很快,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被港口与航运企业不断运用。而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受多种条件制约,很多开设港航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采取软件教学的模式,购买的软件一般有国际货运代理模块、港口管理模块、集装箱运输模块等,实践教学一般在机房的电脑上进行,软件教学模式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对实训教师的要求较低[2]。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港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港航专业技能型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重新学习,还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初衷。
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成为新趋势,港口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手段,在功能、技术和服务上实现港口创新,使港口真正具备智慧能力,成为智慧港口已经成为各港口提高自身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满足未来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要求。
但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是偏重传统港航业务块来培养学生,如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报关报检、集装箱堆场、货运保险,而很少开设港航信息技能应用方面的课程,如云服务与货运操作、移动办公服务、大数据与码头管理等信息技能应用方面的课程。课程设置忽视了反映信息化实践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或仅将信息化实践作为一种介绍性知识在课程内容中讲授,更缺少反映港航业信息化实践的技能训练,忽视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结果是港航专业学生缺少信息化技能训练,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再次学习,培养的学生生直接上岗能力不足。
《方案》的出台给广西港航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港航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岗位需求,但也给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建设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建设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港航专业特点要求教学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对专任教师的要求很高。港航专业教师既要精通港口与航运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港口和航运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这样能完成高职港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任务,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港航专业人才,因此港航专业需要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教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加强港航专业建设,首先就是要打造一支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港口与航运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但事实上,学校很难招聘到真正高技能的企业专门人才,能招聘的更多是应届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这类理论型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虽有一部分教师曾在港航一线工作过,但由于长期脱离实践,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
那么,坚持“内培外聘、培聘结合”的原则,建立校企互聘机制不失一种理性选择,专任教师到港航企业去兼职,聘请港航企业专业技能人才走进课堂教学。建立健全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专业教师的评估体系,注重专业教师到港航企业实践的制度性保障和有效性实施,港航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参与到培养专业人才的全部过程中,确保专业教师每年能进入到港航企业进行挂职实践。
《方案》对港口和航运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以毕业生就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1.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做到统一。港航专业学生就业分布在港口企业的港口计划员、调度员、操作员、箱管员、海运操作员、船代、船代外勤、货代业务员、货代操作员、单证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岗位。 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开设从事港口、航运、物流、报关报检等相关业务所必备的基础课程以及港口企业经营与管理、港口装卸工艺设计与应用、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班轮运输实务、船舶积载实务、租船运输实务、航运企业经营与管理、海商法应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船舶代理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2.在课程内容上,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课程内容符合港航企业的需求,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航运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3.大力发展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一个提供结构化访问学习资源和内容的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其访问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资源可以分为专业级资源、技能级(学习领域)资源和素材级资源,基于学习领域的资源框架应包含港口业务、航运业务、国际货代业务、国际物流业务、综合业务和职业发展六大模块,每个模块应包含课程资源、企业实习、技能竞赛、行业信息、社会服务、职业认证、互动平台六个主题资源[3]。4.课堂体系和课堂教学上,应充分考虑港航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另外,港航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正在深度融合,高职港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与重构也应顺应信息技术的需求[4]。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这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一主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培养职业技能型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核心所在。港航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毕业生在入职前就应该熟知港航企业操作内容,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业务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因此,为了满足现代港航企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港航专业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凸显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1.结合港航企业岗位特性,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分量
港航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分布在港口企业的计划员、调度员、操作员等岗位,分布在航运企业的租船操作员、箱管员、海运操作员等岗位,分布在临港服务企业的船代文员、船代外勤、货代业务员、货代操作员、单证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岗位。专业教学应围绕不同港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充分认识港航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以港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导向清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专业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应是1∶1,或者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40%左右。
2.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
港航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受经费、场地等办学条件制约,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但高职院校港航专业可以与港航企业合作,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港航企业可利用学生顶岗实训解决一定的人员紧张,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港航企业的优质资源,不仅可以把一些技术性强的课程搬到企业中去上,而且可以通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现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广西高职院校港航专业也可以通过和企业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学校里建立各种模拟实训室,如集装箱码头管理实训室、国际货运代理实训室、国际货运通关实训室等仿真实训室等,给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条件允许时,学校可以和港航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开展码头管理、海运、货代、进出口报关报检等业务,学生通过实训岗位接触实际业务,全面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3.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和实训内容的更新,紧密关注港航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需求,及时反映行业与实务的最新发展要求,适时调整实训内容。港航专业结合就业岗位细分实训内容,设立集装箱码头操作实训课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实训课程、国际船舶代理实训课程、仓储和物流管理实训课程、报关与报检实训等实训模块教学,这样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企业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实训课程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现代港航企业实训是一种新型的仿真实训、实践教学方式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的方式,模拟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具体业务操作过程,进行业务实践的演练,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港航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信息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港航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港企与上下游企业业务的互联化、基于智能终端的港航作业管理移动化、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船岸信息一体化、货源组织信息网络的全球化、港航企业与海关、货主、船东、代理商和供应商进行的价值链整合化以及港航管理信息传递的物联化。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这种信息化的操作,导致了港航作业方式、沟通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方案》也明确提出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港航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从数字化港口向智慧港口的转型升级,必然对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智慧港口、智慧航运的发展需求。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特别重视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十三五”规划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提升职教教学现代化实践效果和职教学生创新发展为核心。高职院校港口与航运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也必须反映这种信息化实践的诉求,将信息技术实践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成为必然要求,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港口与航运专业人才的实践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