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为例

2020-03-16 13:16
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恩格斯信仰马克思

王 霞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引导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同时,“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有之义。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导论”教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导论”部分,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大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以此引导学生接受并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据导论的教学目标,再结合信仰的知、情、意三要素[3],对于“导论”部分的讲授,就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只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这个“知”的层面,更要突出“情”和“意”两个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还要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崇高形象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伟大意义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形象

作为一门课程要达成其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采用娱乐化的手段,剑走偏锋,逆向而行。他们用一些花边新闻、隐私等一些没有经过严谨考证的东西来调侃马克思、恩格斯,以此来博取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手法,对于一般知识性的课程来讲有其可行性。可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而言,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违背了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标,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可见,要让学生“信道”“奉教”“效行”,就应先从“亲师”“尊师”“敬师”这种崇高的生命情感行动开始。有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时,就不能用低俗的和娱乐的方式来迎合学生,而是要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形象来感召学生。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用精准的史实、严谨的理论、丰富的语言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崇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形象。只有这样,听讲者才会从情感上“亲马克思、恩格斯”“尊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敬马克思、恩格斯”,继而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直至信仰马克思主义。针对马克思、恩格斯崇高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突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类幸福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835年8月12日,马克思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为他中学毕业的论文,其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4]那一年马克思17岁,他就将自己的职业同人类的幸福牢牢地联系起来。因此,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并没有顺从父亲的愿望成为一名集名利于一身的律师,而是投入到探索人类终极问题的哲学世界之中,投入到与腐朽政府的斗争之中,投入到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争取应有权益的活动之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5]可见,他们所支持以及所从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也不是为了某一个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利益,为了整个人类的未来。在这样伟大的目标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无视他们个人生活的窘况,尤其是马克思,在家庭面临破产的情况之下,也未曾向贫困、疾病屈服,而是不断书写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为无产阶级探索一条斗争之路、希望之路和幸福之路。

其次,要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精神。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马克思认为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实践有着比理论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实践可以直接改变现实世界;同时理论又能通过实践的主体,在掌握理论的情况下指导实践,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用自己的一生深刻地诠释了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真理性认知。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前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思想理论的同时,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且和恩格斯一起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他们不仅重视理论的建构,也重视理论转化,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发挥的巨大物质力量。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到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之中,他们不仅创办了《新莱茵报》,从理论上指导工人的斗争,还奔赴革命地区,亲自参加起义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关注每一次工人革命运动:他们不仅从理论上对革命进行指导和总结,而且还从行动上和物质上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譬如,二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以比利时民主协会的名义致函法国政府,希望欧洲各国能够以法国革命为榜样,进行革命运动。同时,他还从刚继承的父亲遗产中拿出了几千法郎去武装布鲁塞尔的工人。

再次,要展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马克思和恩格斯投身于革命事业的一生,完全且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为了追求真理大道、无视任何外在诱惑和威胁的奋斗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富裕家庭,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没有沉醉其中,而是从富有的物质生活享受中走出,投身到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之中。尤其是马克思,在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下,马克思一家长期颠沛流离。即便在马克思定居伦敦期间,统治阶级也对他进行了长期严密的监视。由于统治阶级的迫害,使得马克思长期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家庭不断陷入极度的生活困境之中,四个夭折的孩子中有三个是因为贫病交加所导致的[8]。即使如此,马克思也未曾向统治阶级妥协,放弃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革命工作。1866年8月13日,马克思给未来女婿拉法格的信中说道:“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依然会这样做,只是我不再结婚了。”[9]他在对妻子和孩子存在深深的愧疚之情的同时,却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献身于革命事业之中。马克思在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下坚持不懈地抗争,在经常贫困的生活中努力奋斗,坚持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三大手稿等伟大论著。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既让人动容也让人钦佩。

青年时期是个体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情感爆发和压力甚大的时期,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乃至自我认同的时期,也是一个自我角色混淆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困惑的时期[10]。上面的论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担当精神、实践精神和奋斗精神三个方面为大学生刻画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伟大的形象和一个可学、可做的榜样,正是准确地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通过树立马克思、恩格斯高大的形象,从正面给予处于矛盾和困惑期的大学生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让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榜样作用。

二、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在“导论”教学中,授课教师给学生刻画一个崇高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形象,这是“情”的方面;传统的着重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是“知”的方面;然而,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和依托,也不是一般的知识性的认知,而是在这两者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抉择和坚定。因此,一个信仰的建构除了“知”和“情”两个层面以外,还要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上升到“意志”的层面。即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从一般的认知层面上升到真知,将学生普通的非理性情感上升到理性的抉择。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放到历史中,放到现实中进行验证,展示它的真理性,让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决意跟随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因此,这就需要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从史实和理论上充分认识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出发,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历史命运产生的深刻影响。“从社会主义的壮丽日出,到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从对资本主义的执著批判到对人类文化困境的全面反思”,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力量和当代价值[11]。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多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国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正统地位不可撼动。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民主党政策主张上。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再次延长了生命。对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而言,民族社会主义思潮及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影响的主要表现。二战结束后,大批亚非拉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建国,其中相当多的国家走上了独特的民族社会主义之路,对国民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公有化、计划化[12]。由此可见,在现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已经以各种形式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正如英国哲学家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所讲,很少有思想家像马克思这样能够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他“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13]。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授课教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张力,从而追溯这种伟大力量的来源,渴求获得这种伟大力量的途径。在追溯和学习的过程中,无疑就是接近和确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这既是情感的升华,也是理性的抉择。

其次,从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角度出发,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哲学的辩证关系,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理论也必须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自身的生命力,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8]4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践上,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建立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中国;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换句话说,毛泽东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土壤,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滋养,是三者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哲学理论结晶”[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真正的毛泽东思想出发,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4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领导力日益增强。同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它将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辉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向学生展示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以及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过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再次,从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运用的实例出发,深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理论是抽象的,历史是遥远的,国家是宏大的。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力量,除了从历史、国家以及理论等方面的宏大叙事出发之外,我们还要聚焦微观的、现实的和具体的层面,从学生现实的所见、所闻出发,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因此,授课教师要着重发掘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实例。譬如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节目评选出的楷模人物及其事迹就可以作为典范来进行教学。时代楷模不仅有对时代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还有做出卓越贡献的集体。他们的英雄事迹不仅说明了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样说明了集体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群众史观最为生动,也是最为深刻的注释。“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就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涵义。特别是今天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正是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决策,科学部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取得的。这些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同时,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深切理解、接受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向先进者们学习,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

最后,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出发,结合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形势,展示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展望。一方面,通过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民主化思潮”和“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一一击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将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崭新的阶段”[15]。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指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它的基本矛盾并未消除,只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是有力的,并且是有效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上,雇佣劳动、剥削、人的异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追求,依然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通过从历史、现在与未来,世界与中国以及抽象与具体等维度,授课教师向学生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张力,有效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样,让学生从理性的高度再一次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从而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从感性到理性的完全融合,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效统一;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的认识和普通的情感上升到意志层面,上升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主义,最后践行马克思主义。

小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16]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责无旁贷。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及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的分析,要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就不能止步于传统的知识性的传授,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宣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光辉崇高形象,让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在情感上深深打动大学生;同时,还要深入而全面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折服大学生,最终完成牢固树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任务。

猜你喜欢
恩格斯信仰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