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2020-03-16 01:14王学俭
高校辅导员 2020年2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大学生

裴 榕 王学俭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明确指出:“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1]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诚信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的道德水平。因此,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探究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行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培育大学生的诚信素养既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

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基。《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其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圣贤哲人,还是平民百姓,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如孔子提倡无信不立、曾子以信教子、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传统,也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诚信教育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要内容,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将“诚信”作为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说明了新时代对诚信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诚信美德的强烈呼唤。作为与新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无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诚信是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唯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友好地相处,才能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育出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新时代要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并且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要在各行各业制定诚信公约,推进诚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践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并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虽然大学生关于诚信的认知和认可有所提高,但是考试失信、科研失信、学业失信、简历失信和人际关系失信等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普遍认同诚信价值,但诚信实践仍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失信是不正确的行为,应该予以坚决抵制。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理想和人格修养,注重诚信的存在,把诚信作为理想和追求。但由于大学生仍处于“拔节孕穗期”,“其知识体系尚未健全、价值观尚未稳定、心理尚未成熟、情感尚显稚嫩、意志尚显脆弱,最容易受到影响”,[3]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依然难以做到恪守诚信,不能很好地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导致高校中的失信现象屡屡发生。

(二)忽视日常诚信行为,诚信带有功利化倾向

随着社会对诚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诚信在很多领域的重要性。比如,在考试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做到用诚信的标准要求自己,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对诚信的遵守情况还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备受考验。比如,在学习方面,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活动,甚至旷课、逃课;还有一些学生不能诚实、独立地完成作业,存在拖欠甚至抄袭作业的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在面对荣誉和利益时,有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心生动摇,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评优资格而不择手段,还有的大学生为了能找到工作而造假简历。

(三)将网络作为精神依托,冲击原有诚信道德观

大学生是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网络成为其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复杂生态的考验。网络的多变性、隐蔽性和娱乐性,信息的庞杂与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不断涌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波动状态,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和思考。同时,市场机制下的网络低俗文化不断传播,负面情绪持续蔓延,极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利影响。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和不正当使用阻碍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诚信精神的养成。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理应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积极进取,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如今仍有个别大学生正用一种“佛系”“无所谓”的态度来欺骗自己,用表面上“不争不抢”的方式逃避现实,缺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一心态也反映在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中,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人们能够以诚待人、诚实守信,但却极少以诚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诚信道德水平。

(二)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4]家庭的氛围与教育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道德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而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影响。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富利益的分化侵蚀,个别家庭已不再用诚信等道德品格要求孩子。不少家长成了实力至上的“唯分数论”者,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养成,致使如今有的青年缺乏对诚信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不注重在实际生活中恪守诚信。

(三)学校诚信教育及制度不健全

作为培育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高校在诚信道德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的高校不重视甚至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追求高升学率与高就业率的社会隐性要求下,高校的各项评奖评优主要是根据学业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忽视了对学生诚信等方面道德品质的考察。其次,诚信教育内容枯燥。有的教师往往将诚信作为一种理念灌输给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再者,诚信教育效果检验机制和考核方式不合理。高校缺乏固定、全面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评价多流于形式。第四,有的教师对诚信教育缺少主动和热情。教师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但现实中仍有个别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甚至其本身就缺乏诚信意识。

(四)诚信方面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法律是诚信的保障,为诚信行为规定了底线,但目前我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一是诚信立法及相关政策存在空白,对失信行为的认定缺乏标准,使人们的诚信行为得不到保护,失信行为缺乏惩戒;二是诚信法律层次较低,缺乏规范性和严厉性,没有对失信行为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处罚;三是诚信法律的覆盖范围不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诚信法律规定不够统一,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对同一失信行为的处理结果往往大为不同。所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完整、系统、有效的诚信制度是当务之急。

(五)社会诚信道德建设不完善

社会诚信道德的建设程度会影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道德举措的出台及执行会影响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影响大学生诚信素养的培育,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会影响大学生诚信观的奠定。当前,由于失信成本低,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这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给社会氛围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良好的诚信教育。在加强大学生自我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联动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诚信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失信行为

大学生应注重加强自我诚信教育,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失信行为,做到“君子慎独”,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促进诚信观念向诚信意志的转变。知、情、意、行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四个环节,其中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是大学生诚信素养形成的前提。大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诚信观念,形成诚信道德情感,还更应注重诚信意志品质的锻炼。诚信意志是诚信行为生成的重要驱动力,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进而将内在的诚信观念转变成外在的诚信行为。大学生应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认真领会诚信价值观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在学习上诚实严谨,在生活中以诚待人。无论是否涉及自身利益,大学生都要恪守诚信的底线,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诚信自觉。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个别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在网上欺骗他人,利用网络抄袭文章,在网上直接搜索作业答案等,严重破坏了诚信原则。如何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是增强学生网络诚信自觉的关键。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下恪守诚信,应从提高自身自律意识做起,要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发挥战略定力,做到理性思考、坚持原则、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加深诚信认知,积极与网络环境中的不诚信行为作斗争,提升网络诚信素养,成为网络诚信道德的坚定践行者。

(二)家庭应发挥基础功能,引导树立正确诚信观

具有血缘性、亲密性特点的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基。发挥家风的基础性作用对于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注重家风建设,挖掘家风中的诚信资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优良家风的家族,比如孔府、闻喜裴氏等,为子孙树立了道德榜样。社会上有很多具有优良家风家训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观念,需要我们积极发掘并传扬。其次,可以通过创新举措,提升诚信家风对人的影响力。借助社会活动和新媒介的传播优势,分享优秀的家庭诚信教育故事,发挥家庭在凝聚诚信品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诚信家庭风采展示,网络平台传播家庭的诚信日常等方式,体现家庭的诚信教育功能。最后,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将家庭教育与社会诚信建设相结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教育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要将家庭的诚信教育与学校和社会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进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学校应重视诚信建设,改进诚信教育方式

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提高学生诚信素养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高校应注重优化校园诚信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底蕴文化,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高校应注重发挥校风校纪的优良带动作用,发掘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诚信宣传栏、诚信海报等方式营造诚信文化景观,将诚信价值与高校特色结合起来。其次,高校要开设道德规范课程。这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将显性道德知识的传授与隐性道德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将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再次,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楷模。只有教师自身为人师表,诚信做人,才能对学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第四,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使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诚信道德价值观念。最后,高校应创新学生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要推动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将学生的诚信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学习诚信、科研诚信、活动诚信、交往诚信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诚信评价体系。同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形成阶段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诚信评价体系。

(四)政府应加强诚信法律制度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5]这为我们健全诚信制度和相关法律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完善诚信法律制度体系。诚信观念的贯彻不仅需要道德自觉,还要有惩罚的约束,“他律”的保障。强有力的监督是诚信能够在社会有效贯彻的保证,为此立法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通过与诚信有关法律的确定和执行,规定行为的底线,为诚信践行提供遵循。其次,要严格诚信法律制度的执行。执法部门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学术不端等社会各领域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各领域的诚信监督和管理,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让失信者付出代价,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不同主体应明确责任、加强合作,使诚信法律制度公开处罚透明,在诚信制约方面各尽所能,充分发挥约束功能并形合成力,通过严格的“他律”引领公民规范自身行为,走向“自律”,共同打造讲诚信的美好社会。

(五)社会应营造诚信光荣的氛围,形成对诚信的舆论监督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总是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一个拥有诚信氛围的社会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健全社会诚信的奖惩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通过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荣誉的授予和政策的优惠等来鼓励人们践行诚信要求,传播诚信理念,形成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并完善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通过将失信人员的典型行为作为警示案例进行教育、发布“红黑榜”等方式,形成恶有恶报的负向机制。其次,要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导向功能,形成良好的网络诚信环境。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随时、快捷地传播诚信思想。要广泛传扬有道德、讲诚信等先进人物的行为,形成道德示范效应,提升社会成员对诚信的认知,培养诚实守信的情感认同,形成诚信价值观。同时,还应积极探索诚信理念更好的表现方式,构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文化。比如精心设计以诚信为主题的小品、舞台剧等文化形式,促进诚信价值理念的普及。通过充分发挥媒体在树立诚信观念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有益于人际交往和社会运转,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程,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综合分析,从学生的内外部找问题,从不同主体处探路径,将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引导相结合,从而实现不同力量的长期协调配合。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诚信建设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提供道德支撑。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隐秘的倾向,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提升路径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