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强调: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顶级平台,是国家科技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支撑。
当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都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武汉、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启动创建工作,都把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打造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举措。
杭州作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城市,应全力争取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是以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以追求科学发展、以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为导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必然会对城市的定位、气质与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对杭州而言,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杭州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变革,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主要是实现了从1 到N 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偏向于基础研究,着力点在0到1的原始创新上,这也正是杭州快速发展中的短板。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领域前移,杭州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可能极大依赖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累。所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杭州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均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广泛深远影响的背景下,杭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提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硬核”支撑。
之江实验室园区
因此,杭州充分利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有效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效整合杭州都市圈的创新资源,形成都市圈创新产业链和生态链,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有助于杭州强化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杭州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增加源头技术供给,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
杭州凭借厚实的民间资本和市场活力,已建立起研发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和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大量科技成果需要由“实验室”向“大市场”迈进。
杭州有能力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特色小镇、专业园区建设为具体抓手,高起点打造长三角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近年来,杭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为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 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超2 万美元,常住人口超1000 万人。G20 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连续14 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大走廊从2016 年成立建设至今,各类高端要素快速汇聚,始终呈现出高速度、高质量的良好发展态势,连续四年在全省集聚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大指标连破千亿元大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一是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浙江大学聚焦“双一流”发展目标,围绕“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在国际国内具有显著教育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学;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全力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建设专业特征明显、国内一流的高校,整体上形成了创新层次互补的高校体系。
二是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超重力实验室等为载体的“国之重器”体系初现。初步构建起“高能级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智库级的科研源动力平台,汇聚了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4家省实验室和香港大学浙江科学技术研究院、省化工研究院等60余家科研机构。
三是以国家级孵化器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形成。拥有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技术服务平台、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等重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四是以科技城引领的产业平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等“三城”产业集聚力不断提升,相互错位发展又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逐渐形成。
杭州坚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城西科创大走廊内拥有浙一医院余杭园区、浙一医院青山湖园区、文澜学校、学军中学、西溪印象城、西溪银泰城、海港城等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教育、卫生、文体配套齐全。
在2022 年举办亚运会之前,按照规划将建成杭州城西交通枢纽,以杭州铁路西站为核心,以地铁3 号线、5 号线以及城市轻轨为动脉,以道路网、轨道网、航空网、地面公交网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区位交通极为便利。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人才营造了优越的事业发展环境,城西科创大走廊进一步完善了海外引才体系,牵头建立省内首批(全国十大)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优化了人才服务环境,在全市首次创建人才生态示范区,优化各类人才政策兑现落实流程,建立更加多元、规范、便捷的人才融资服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市全省人才密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人才效益最明显的人才高地。
阿里达摩院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战略布局、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诸多环节,必须遵循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国际国内广泛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蓄科技力量。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系统性工作,应统筹兼顾,做好争创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一是准确把握杭州的定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含三类创新活动,即: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准确把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定位,特别是要与前4 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错位发展格局(见表1)。杭州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发挥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电子商务、视觉AI、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努力成为全球视觉AI 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之城和中国区块链之都。
二是处理好和上海、合肥的关系。杭州应明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作联合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与上海、合肥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合作机制,围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仪器设备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科技产业错位发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三级支撑体系,致力于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
三是遵循“巴斯德模式”,形成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杭州应该强调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研发与生活、市场的紧密连接,真正体现出科技创造价值的真谛,实现科技强国富民的目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肩负着提升基础前沿领域源头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在使命感、紧迫感的双重要求下,需要优化科研创新体制。
表1 各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对比
一是开辟原始创新赛道。借鉴上海重大专项经验,凝练若干重大方向,提升重大专项引领功能和协同效应。借鉴合肥科学岛经验,高站位、大手笔规划杭州大科学装置集聚区,搭建聚集国际优势科技资源的科研试验和协同创新平台。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会同中科院、中国科协、浙江大学遴选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组建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面向全球揭榜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积极承担国际前沿科学合作项目,联合长三角等高校院所争取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发任务,共同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二是优化开放创新网络。与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对接,加大力度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加大开放力度,形成全球创新研发网络。拓宽多元参与渠道,鼓励以PPP 等模式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探索创建“创新飞地”“人才飞地”,吸引多元化资本参与科研基础设施及大装置的共建,做大做强创新共同体。探索成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建设发展基金,保障发展需要。
三是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探索离岸孵化建设,即加快建成沪杭创新中心和合肥特色小镇,吸引跨国大公司和高精尖人才高端科技要素,推进产业互补发展。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于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处于创新链的最前端。但创新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最终需要实现研发成果转化,因此,需要着力推进研发成果顺利转化。
一是开启知识产权融资渠道。构建资产池和专利池,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将技术转让所得免征额由500 万元提高至2000 万元,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
二是构建应用新场景。加大数据、场景开放力度,坚持国防民生和“新基建”的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助力数字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原创成果加速转化,实现发展新范式。
三是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股权激励代持股制度和天使投资人制度,制定更加优惠的股权激励和天使投资税收政策,优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和激励天使投资的税收优惠,投资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提升科研要素产出效率。拓宽大科学装置使用的准入范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逐步形成市场化的科研服务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大设施与高技术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探索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等方式,解决大设施收入不足等突出问题。
超重力实验室
西湖大学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