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18 年7 月,在之江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聘任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受聘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受聘之江实验室网络安全首席科学家。自此,人才资源迅速在余杭区汇聚成澎湃发展动力。目前,之江实验室集聚了1800 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青年科研人才,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人工智能平台、多模态智能网络等12 支创新团队均由国内外院士、IEEE Fellow 等顶尖科学家领衔,显示出新型科研机构强劲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杭州在全国城市的“抢人大战”中,可谓“拔得头筹”,近4 年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连续10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中国城市”。
集聚“天下英才”,是杭州提升科研实力、厚植创新土壤,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的第一步。
杭州梦想小镇成立5 年,集聚了创业项目2200 余个、创业人才1.9万名。城西科创大走廊、“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建设,正在打造创新策源地。
然而,2016年以来,各市在建设大科学装置、科学城上纷纷发力,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成立,对全国的优秀人才和项目产生了很强的“虹吸效应”。
杭州要在科技创新上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有必要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出“杭州设想”。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杭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数字经济领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培育和产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一批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编辑部特别制作了《杭州基础科研创新资源地图》,较为详尽地汇集了在杭基础科研资源布局情况,包括2个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实验室、1 个大科学装置、22 家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13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4 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3 家中科院驻杭点等机构。
近年来,杭州不断修炼基础研究“内功”,加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构建基础。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9 年,杭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30.4 亿元,比2018 年增长14.2%,R&D 经费投入强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5%,比2018 年提高0.2 个百分点。在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条件。2019 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获批启动建设,取得了零的突破。同时,之江实验室、北航杭州研究院、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单位正积极谋划建设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阿里巴巴积极争创国家技术研究中心,海康威视积极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础研究高能平台逐步集聚。自2018 年市委、市政府推出“三名工程”以来,杭州已经集聚国家级高能平台20 家以上。2020 年,浙江省首批建设的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湖畔实验室”以及“之江实验室”等4 家浙江省实验室全部落地杭州,进一步增强了杭州基础研究能力。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研究院、中科院肿瘤所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加快推进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杭州基础研究基石。
科技产业支撑发展迅速。2020 年,杭州市GDP 突破1.6 万亿元,增速达3.9%,位居全国城市GDP 第8位。其中,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较快增长,继续保持引领之势,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795 亿元,增长15.1%,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同时,杭州民营经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领跑全省、领先全国。2019 年,杭州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活动,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城市示范建设(2015 年-2017年)第一名。
从西湖出发,一路向西,有一条长长的“康庄大道”,像项链串起明珠一样,把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云城、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农林大学、梦想小镇、海创园等科技创新重地串联了起来。
这就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它以文一西路为主轴,全长约33 公里。在这片总面积224 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密布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汇聚着诸多高校、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端要素。自2016年10 月规划建设以来,这条以“科创”为魂,集万千高端要素为一体的大走廊,正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前不久,“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的新定位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城西科创大走廊将成为杭州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依托。
现在,之江、西湖、湖畔、良渚等实验室相继加入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能级平台“大家庭”。目前,区域内已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占全省总数的80%;科研院所61家,诺奖和院士工作站19家,博士后工作站22家。
一条大走廊,锻造出一个面向世界的科技高地。回归源头,创新策源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浙江人才大厦,启用短短一年,已挂牌入驻了来自丽水、舟山、金华等省内其他9 个设区市的创新企业,汇聚了数百名研究人员。
4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扶持,建成全省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率先推进浙江人才之家、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居“直通车”等改革举措。
事实上,自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伊始,“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早已让创业者们耳熟能详了。
对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要求,杭州在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布局上还存在不足。
大科学装置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要保证某项学科的基础科研能力保持全国领先,就应当要形成一个大科学装置群。现在全国有多个城市宣布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如果没有大科学装置群,这个“争创”将是无源之水。
杭州的基础研究创新土壤条件良好,多项资源数据尚算丰厚,但在“大科学装置”上,杭州只有1 家,与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比,存在明显短板。
截至2018 年,在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数中,合肥共有8 个、上海有5 个、北京有7 个(见表1)。截至2020 年,深圳主要依托光明科学城,已建有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3 个大科学装置。而杭州截至2020 年底,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仅1 个(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经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之江实验室的努力,“超高灵敏量子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和“多维超级感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有望获批建设。
在国家实验室数量方面,合肥结合中科院有关布局,已拥有同步辐射等3 个国家实验室;上海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北京拥有正负电子对撞机等8个国家实验室。杭州拥有国家实验室仅2 家,分别为之江实验室和西湖实验室。
表1 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布
在全国多个省会城市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强大压力下,杭州创建基础不够雄厚,面临较大挑战。
不久前,《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明确提出: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优化高新区体制机制,做强做优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小镇,积极培育一批差异化发展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规划建设杭州科学城,推动重要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平台、科研基础设施集群发展,努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持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中法航空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全力支持之江、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着力推进湖畔、良渚等省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建设,全力支持“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多维超级感知”大科学装置建设,建成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浙大国际科创中心、中科院肿瘤与基础研究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建设,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
下一步,在政策指引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
尽早编制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域、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尽早编制《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建议重点打造以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为核心或一点多园,统筹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加快布局和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力争更多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杭州,以国际一流大设施为基础,推进杭州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向世界一流迈进。
积极构建世界一流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学科优势,结合杭州机制灵活、转化快速、融入长三角的优势,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多元化投入,在杭州产业发达及未来发展急需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杭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支持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在杭设立分支机构,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互为支撑,搭建世界一流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精准医学等4 个已获批建设的浙江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实现零的突破,为国家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作出贡献。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目前,杭州科技创新面临发展不均衡的瓶颈——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技术创新也很快,但基本上是偏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偏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长三角地区在科教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方面占据优势,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有望解决上述难题。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伏心建议,可以建立长三角科学联盟,在已有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南京和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四个科学中心支撑长三角创新高地发展。
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以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动力,探索更合理的创新要素分配模式,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科技组织管理机制。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评审方法,解放科研人员,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