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精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湘音乐起源于史前社会的原始宗教与习俗。湖南先民自古喜爱音乐,洪江高庙遗址出土就有吹奏乐器骨哨;宁乡出土了数件商周时期的青铜乐器铜铙,其中最为精美的要属象纹大铜铙;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铜镈,曾在浏阳、资兴和衡阳三地均有出土发现;石门县出土东周时期的巴文化青铜乐器虎钮錞于达32件之多。先秦时期,沅湘流域出现有祭祀鬼神的歌乐鼓舞,《九歌》就是一组民间祭神的乐歌。湖南出土的楚、汉文物中,就有许多色彩丰富造型别致的乐俑与歌舞俑,马王堆汉墓中有乐器竽、琴、笛、瑟、筑以及律管等等。在唐代时期,音乐家李龟年流落至湘潭期间,曾在宴会上吟唱过王堆的《相思》和《伊川歌》。南宋末年,郭沔移居湖南后,创作出具有湖湘特色的浙派琴曲《潇湘水云》。本土音乐文化在与外来音乐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流后,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绚丽多彩的湖湘音乐。
湖南有着历史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聚居的特性,为民间音乐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类型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涵盖了声乐、器乐、戏剧、曲艺、舞蹈等多种音乐形式。其中,有桑植民歌、安乡硪歌、嘉禾伴嫁歌、湘西苗族民歌、通道侗族大歌、新化山歌以及澧州夯歌等声乐类音乐形式;有麻山锣鼓、华容夹叶点子、土家族打溜子等器乐类音乐形式;戏剧类有湘剧、祁剧以及花鼓戏等;曲艺类有常德丝弦、长沙弹词等;还有土家族摆手舞以及湘西苗族鼓舞等舞蹈类音乐形式。以上这些声乐、器乐、戏剧、曲艺以及舞蹈等均是湖湘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亦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成果。其不仅对音乐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中,湖南民歌更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如经典高传唱曲目《浏阳河》、《小背篓》以及《辣妹子》等,不仅歌词优美曲调婉转,同时还与当地人文特色紧密结合。
20世纪,湖湘民间音乐异彩纷呈,先后涌现了以黎锦晖、贺绿汀、田汉、何纪光、李谷一、谭盾、宋祖英、吴碧霞、王丽达、雷佳等为代表的音乐家群体。在音乐创作以及表演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不仅很好的谱写与丰富了中国音乐史,同时,为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发展同样起到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我国抗战时期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富有爱国激情的抗敌歌曲,包括《游击队歌》、《保家乡》以及《干一场》等,其中《游击队歌》更是广为流传,激发了无数战士的热血之情、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另外,在解放战争期间,经他改编的《东方红》合唱曲传遍全国大江南北。我国另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其演唱的《洞庭鱼米乡》、《济公之歌》以及《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湖湘音乐作品,被公认为民歌中的经典。1989年,《洞庭鱼米乡》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湖湘音乐的开设能够对我国现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在我国高职音乐教学中大多引入了很多西方音乐文化,而对于我过民族音乐教学则长期处于辅助地位,特别是对于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还相对欠缺。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产生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对于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但事实上,通过将湖湘音乐引入到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能够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对待湖湘音乐文化,并树立正确的多元化音乐价值观。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湖湘文化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如果单纯依靠政府以及文化部门来完成传承的任务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列入到教学中,进而通过教育让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加入到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对于湖湘音乐文化传承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教学中将湖湘音乐与现行音乐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在理解湖湘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湖湘本土音乐文化。
现阶段,我国逐步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为湖湘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进而我国高职教育中也不断涉及到了本土音乐,这也为地方高职院校在全面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引入湖湘本土音乐文化,能够促使院校对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进而突出高职院校音乐办学的特色。在促使学生对本土音乐进行深化了解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学生养成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文化的传承是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1]近些年,湖南部分高校开始重视湖湘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如湖南科技学院对《盘山大歌》进行了传承、湖南理工学院对《洞庭渔歌》进行了传承、邵阳学院对《花瑶呜哇山歌》进行了传承;在高职院校中湖南艺校职业学院一直是花鼓戏和湘剧的传承基地,同时也在不断地加强湖湘民间歌曲的教学和表演;本人所在的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为商代大铙的传承基地。虽然各高校对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在渐渐提高,但湖湘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的普及情况以及融合力度都是不够的。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项目种类较多、且这些音乐往往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对于这些音乐就需要学生在了解其丰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解读。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湖湘音乐的研究上,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喜好时下一些网络上的流行音乐或对某些流行音乐人相对较为熟悉。然而,对湖湘音乐文化缺乏了解,无法感受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缺乏民族意识与自主探索了解意识。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除了知道湖南民歌《浏阳河》、《小背篓》、《辣妹子》以及花鼓戏《刘海砍樵》等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外,对其余湖湘优秀的音乐文化所知甚少。因此,对于更多优秀湖湘音乐的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的找寻、整理、创新和推广。
柯达伊认为:“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进行的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对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更有成效”。[2]多年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总是跟随着本科西化的音乐教育模式,而忽视了本土丰富的音乐文化和思想精髓对学生的滋养。因此,湖湘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要高度认识到湖湘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探寻适合湖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课堂模式。一、充分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教育资源,将湖湘音乐文化的内容添加到各类音乐教材扩充知识面,并结合实际情况在音乐课堂上植入湖湘民歌、戏曲、乐器等表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将彰显湖湘传统美德内容的湖湘音乐文化进行传播,使学生能更直观感受湖湘音乐文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播的同时要对音乐文化加以甄别和提炼,不能将带有封建思想和迷信色彩的音乐文化进行展出,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三、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湖湘音乐文化在现代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对于高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如定时、定期举办讲座渗透湖湘音乐文化的魅力、将优秀的湖湘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邀请到学校传授技艺,启发学生的灵感,传播湖湘音乐文化;举办声乐、器乐、合唱等各类赛事,加大活动力度与人员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不仅一方面能够帮助其感受湖湘音乐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能激起自身去传承和保护湖湘音乐文化。
在我国丰富地域音乐文化中,“湖湘音乐文化”是其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特定的地域都会衍生出其独特的一方文化。因此,各地方高职院校在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中要充分考虑其地域因素,高职院校应将湖湘音乐的传承核心放在所属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来进行系统学习,如长沙的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应选取长沙弹词、韶山山歌、浏阳文庙祭孔古乐以及花鼓戏等长沙当地和周边的音乐文化来进行学习,而湘西南地区的学生学习民间音乐文化时,则应选取桑植民歌、湘西苗族民歌、通道侗族大歌以及土家族打溜子等来进行学习。通过对当地的民间歌曲、歌舞、器乐、曲艺以及戏剧等类型不同的音乐文化,对其音乐形态和艺术特征进行系统掌握,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湖湘音乐文化的感知、理解和认同,促进湖湘音乐文化与自身音乐素养的共同发展提升。
湖湘音乐作为湖湘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艺术特质归根结底是湖湘文化的艺术精神在音乐这个特殊领域的呈现。因此,我们要让湖湘音乐文化走向辉煌,就必须对其深入了解并加以学习,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不断发展创造。不仅一方面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独特的艺术精神,善于借鉴、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始终坚持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艺术素养和先进思想,通过生活中的艺术文化不断提升强化自身,然后将优秀的湖湘音乐文化进行传播和发扬,推动湖湘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