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熠斐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以不同的人文底蘊滋养了一代代人。人的交流需要语言。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这就产生了方言,这就有了乡音。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像“买账”“行当”这样的词,出自上海方言;“生猛”“买单”“搞定”之类,则出自粤语。如今我们大力推广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北方各省的方言经过整理、演变而来。假如乡音都死去了,所谓的“南腔北调”之盛景将一去不复返。烟雨江南的吴侬软语、苍苍漠北的粗犷方言,都将灰飞烟灭。而上述这些鲜活的词语,恐怕也将难觅踪迹。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其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山东方言粗拙质朴、朴实浑厚,体现了山东人民质朴可靠、踏实能干的特点;东北话则语调俏皮、干脆爽利,体现了东北人民豪迈利落、不拘小节的特点;闽南话轻声细调、柔软细腻,体现了福建人民细致聪慧、认真尽责的特点。如果乡音都死去了,那么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都将消失,我们的文化也面临巨大损失。
在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当今社会,方言正面临着危机。如果乡音都死去了,你衣锦还乡之时便不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温馨——因为人们只会说普通话,不再使用方言。当人们进入一个“无方言时代”,世界将成为一个没有“老乡”的世界。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文化遗产,有着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学者周海中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如果乡音都死去了,那么,多样化的文明,又能维持多久?
总而言之,乡音不仅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们灵魂中的一声呼唤,决不能任之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山东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指导老师: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