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GCN手指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0-03-15 05:49杜超夏铮韩晓飞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杜超 夏铮 韩晓飞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GCN手指生物特征移动技术就是其中一种新型技术方法,GCN手指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提升了识别能力与快速信息获取速度,加强了有效信息对接与识别的效率。在这样一种通信技术模式下识别服务能力的鉴定与服务能力提升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分析新一代GCN手指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能力提升策略为主,提出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 新一代 GCN 手指生物 特征识别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20)03-0022-02

1 研究背景

2019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1],5G网络将提供 20 倍于LTE的小区容量,10倍的用户体验,10分之1的空口时延,5G 网络同时满足eMBB(超大带宽),uRLLC(超高可靠性,低时延)和mMTC(超大连接)的业务需求,意味着用户客户享受更高的带宽,更可靠的低时延和超大连接。随着5G牌照的发放及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达到了一人一手机,一移动号码的时代。因此,如何提升有线的固网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让有线的固网业务更具竞争力,值得探讨。同时,早在2008年,随着电信行业的重组,3G、4G牌照的发放,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竞争趋于白日化阶段,产品同质化的现象突出,对比三大运营商的产品就会发现,通讯套餐等基本趋同,宽带、移动、ITV家庭智能组网三大运营基本都有,想要在其他运营商的围剿中脱引而出,简单的依靠产品、销售渠道、价格等手段已经难以形成竞争的优势,需将服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 GCN手指生物特征通信技术概述

GCN处理的数据是图结构,即Non Euclidean Structure非欧几里得结构,拓扑结构。如社交网络连接,信息网络等等。对于Non euclidean structure的数据,卷积神经网络就没有用了。这个就是GCN,即图卷积网络所采用的方法。即在图上进行信号处理的变换,如傅立叶变换或者拉普拉斯变换,进而进行图的卷积,从而提取图的特征。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火车、汽车、轮船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是进行无线通信的现代化技术,这种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2]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1987年。其容量小、制式多、保密性差、兼容性差、通话质量不好、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约2.4KB/s,只能传输语音流量,提供模擬语音业务,提供通话功能。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哥大”,手机终端及通话的费用较高,普及率不高。

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2G)是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1995年开始使用,无法直接传输电子邮件等信息,只具备通话和一些如时间日期等功能。但较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具备通话、发送短信、连接上网、浏览文字型网页等功能。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的基础上发展的,以CDMA技术为主,并能同时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其目标是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丰富的移动多媒体业务。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4G网络技术,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的移动通信技术。进入4G时代,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极大的满足了民众对于接入互联网的需求。[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进入新一代即第五代的时代。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5G具备三个特征:增强移动宽带、海量物联、高可靠低延时连接,具备较高的速率及海量的物联。

3 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包含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预约上门时间,按时间上门,保质保量完成客户网络的接入,达到客户满意的目标。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具体分为装机和维护。

1.装机包含内容:

(1)根据用户申请的套餐内容,拿到工单后,预约上门,上门后按单施工、现场安装地址必须与装移机工单地址相符,具体到门牌号码楼层房号,不能私改地址、私改地址资源。调通整个物理链路,并调试光猫,完成业务的安装,并实现用户正常接入网络。[4]

(2)测速达标 、所有装移机工单必须按规范流程测速(高速率无法测速,通过采购网卡解决),对于无测速正常归档需及时反馈给管控人员,管控人员每日对无测速清单核查。

(3)异常工单的跟进处理,待装清理、组织对识别历史记录工单清理,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及时与客户沟通处理。确保用户申请的需求全部满足。

2.维护包含的内容:

(1)维护是指用户在用的网络出现故障,报障后上门完成修复工作,达到有障必修、用户报障要及时响应、及时履约,不得有障不修、超时修障,严禁人为制造故障。

(2)自检自修,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的阶段。线路整治,针对故障多发区域,加强线路、设备的检修工作,减少故障的重复发生,避免大面积故障发生。

(3)大面积故障会影响多个用户,容易造成重大的通信事故。出现大面积故障时、按照大面积故障上报流程,确保与下关部门沟通畅顺,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4 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4.1 金牌服务公开标准

对客户公开承诺,能够使用户直观感受到电信的服务质量,使用户感受到电信的服务与其它运营商的差异化,并形成自己对服务期望值。NY电信公司从2017年5月17日开始实施金牌服务1.0,金牌服务1.0提出了“无条件受理、日装日修、超时赔付”的服务承诺,其承诺主要的内容有:无条件受理:用户申请光宽业务有无资源均可受理,受理后无光宽资源的30 天内实现装机,超出承诺时限无法安装的,电信方按一次性补偿40 元/户。日装:按电信方与客户预约装机时间当天上门服务,电信方原因超时,补偿客户30 元/每户。日修:客户在下午16 点前从客服号、官方微信、网厅受理客户障碍申告,当天晚上凌晨0 点前修复;在16 点之后申告故障,在次日的中午12 点前修复。电信方原因超时,补偿客户10元/单/天,30 元封顶。金牌服务2.0承诺与1.0一致,主要体现在服务的提质提效,在1.0的承诺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金牌服务2.0的主要提升措施包括:以日清日结为抓手,提升当日修当日装执行力。[5]

4.2 識别服务的标准化

在技术层面,近年来随着基于宽带的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末梢装维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 FTTH、WIFI、WLAN、IPTV 等。因此,需要加大末梢装维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近期主推的高宽带接入技术 FTTH、增值业务 IPTV 装维技术的培训,以提高末梢装维人员的装维技能,提高工作效率。[6]

4.3 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科学评价体系

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工作做得好坏评价方法:电信公司通过识别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指标管控,用户监控装机和维护的过程及结果,指标包含了多个,省市区公司重点监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ITV业务质优率、光宽故障申告率、识别抱怨率(服务涉及识别)、责任越级(服务涉及识别)、光宽装移机测速达标率、识别金牌服务、装移机光衰达标率、光宽装移机全流程工单转化率、新装互视激活率、天翼高清标准组网率、工信通管越级投诉涉及量、本地抱怨量。按日、按周、按月、按季度、半年及年度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识别整个团队的管理及效能评估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生物特征移动通信技术下识别服务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李卫军,宁欣,董肖莉,刘文杰.一种基于2DHOL特征与(2D)~2FPCA结合的手指静脉识别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8,30(02):254-261.

[2] 王贺,邓茂云,姜守坤,李明明,宗宇轩,刘富.改进的双边二维线性判别分析的手背静脉识别[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1):32-36.

[3] 曾军英,谌瑶,秦传波,甘俊英,翟懿奎,冯武林.级联优化CNN的手指静脉图像质量评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9(06):67.

[4] 杜东阳,路利军,符瑞阳,袁丽莎,陈武凡,刘娅琴.手掌静脉识别:基于端到端卷积神经网络方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02):207-214.

[5] 杜优.基于信息融合的医疗影像辅助决策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9(02):91-95.

[6] 蔡昂,刘晓敏.基于虹膜角点密度和瞳孔大小的健康检测系统设计与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9(03):54-56.

湖北优尔易系统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黄冈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