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研究生《艺术批评》课程的几点思考

2020-03-15 20:51:06梁冬华
高教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史讲授学科

梁冬华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问题的提出:艺术学门类的升格与建设《艺术批评》课程的紧迫性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等五个一级学科。门类升格之后,学界面临着如何建设新确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紧迫问题。在此五个一级学科之中,涉及具体艺术门类的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依托多年的艺术创作经验和研究积累,已然具备了较深厚的学科基础,形成创作技法、学科史、学科学等多板块构成的学科体系,而艺术学理论学科则面临着起步晚、积累浅的窘迫境况。

纵观国内外学界,艺术学理论均属于起步较晚的学科。在国外,直至20世纪初,经费德勒、玛克斯·德索等德国学者的大力倡导,“艺术学”(即当前我国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理论”①)才得以从美学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藤固、宗白华等学者便将艺术学学科知识同步带给国内学者,但因当时动乱战争局势的影响,很快便暂停了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重启艺术学学科建设,东南大学率先于1994年设立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并于1998年开设了我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在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学界同仁的推动下,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得以确立,迎来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弥补艺术学理论前期学科积累不足、加快学科建设,便成为学界最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界逐渐形成通过设置统一研究生基础课程《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式来加快推动学科教育和专业建设。如在2018年12月召开的全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编写与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52所高校学位授权点的专家学者们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编写的《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份课程指南,进行了认真充分的研讨[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全国学科统一指导下同时兼顾自身院校实际建设《艺术批评》课程,便成为每一个拥有艺术学理论硕士点院校亟需开展的工作。

本文以笔者所任教的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艺术批评》课程教学活动为个案,探讨其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以就教于方家。

二、《艺术批评》的课程定位

《艺术批评》课程作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必开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已毋庸置疑。在具体课程建设上,《艺术批评》课程如何定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明确。从学理上看,《艺术批评》由艺术批评原理、艺术批评方法和艺术批评史三方面构成。在《艺术批评》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假如偏重批评原理和批评史,则课程可以定位为理论课;假若偏向艺术批评方法及其实践,那么课程便可定位为技能课。笔者根据当前学科建设导向和任教院校的学科构成现状,认为《艺术批评》课程定位应为包含深厚艺术批评理论学养并教授学生艺术批评写作技能的复合型课程。

其一,从艺术学理论三门核心课程的整体结构来看,《艺术批评》课程位于中间层,上接《艺术理论》、下延《艺术史》,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定位。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三门核心课程《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在为学生建构艺术学理论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均有其课程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其中,《艺术理论》课程重在理论层面的建设,将本科阶段《艺术学概论》课程所搭建的艺术理论知识框架往深处拓展,通过专题式授课深化某一知识原理,达到“面”(建设整体知识框架)与“点”(深入某一知识内部)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另一《艺术史》课程则面向具体的艺术领域,通过讲授艺术发展过程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艺术的基本认知以及审美评判标准等,体现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艺术学门类之下对于其他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影视戏剧学等一级学科所起到的统领作用。可以说,《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两门核心课程,一一对应的正是国内早期艺术学研究者马采先生所提出的艺术学体系应包含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两大知识块面学科构想②。由此看来,《艺术理论》课程肩负建构一般艺术学原理的重任,《艺术史》课程负责讲授特殊艺术学知识,而起到沟通一般艺术学与特殊艺术学二者的课程便是《艺术批评》。它如同一座桥梁,往来于上层艺术理论与下层艺术活动之间,一方面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品评艺术作品,将艺术理论往下层艺术作品渗透;另一方面基于大量的作品、现象个案分析来总结艺术风格流派、创作规律等,从作品上升到理论高度。

其二,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研究生方向来看,《艺术批评》核心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不同方向的学生培养起艺术批评能力。通常,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研究生方向,按照“3(2)N”的方式来进行设置。这当中,“3(2)”指的是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三个基础方向,或者三个基础方向全部设立,或者从三个基础方向中选取其中两个方向;“N”则指其他交叉性学科方向,如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由此可见,在“3(2)N”的设置方式下,很多院校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实际开设的方向就不仅仅只是更具艺术学理论形态的基础性方向,而且还包含有其他交叉性学科方向。如笔者供职的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史以及艺术管理、艺术教育、文化遗产、艺术文献翻译等。大量多学科交叉性方向的开设,给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带来了难题,尤其是在核心基础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交叉性学科方向艺术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补齐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艺术批评》课程,实际承担其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教育的重任,帮助所有方向(特别是交叉学科方向)的学生培养起基本的艺术批评意识和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艺术批评活动。因此,《艺术批评》课程可谓是艺术理论与批评技能兼备的课程,甚至更明确地指向了学生艺术批评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批评》课程的教学设计

如果说课程定位确定了课程性质,为课程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将课程定位贯彻到课程具体教学活动的桥梁,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程设计,能够将课程定位有效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有序的教学内容和步骤来实现课程目的。

《艺术批评》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体系,二是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艺术批评》课程采用专题式授课设计。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内容应与本科生课程相区别。本科生课程重在于打基础,讲授基本的知识原理,为学生建立起其该学科基本知识框架;研究生课程则在本科生课程所建立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拓展深入,通过专题式讲授,深化某一知识领域,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推进学生的学科认知深度,最终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有的艺术批评类教材中,黄宗贤主编的《艺术批评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和田川流主编的《艺术批评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传阅度较广。在内容编排上,黄宗贤主编的教材,第一章到第四章为“批评理论”板块,分别为走向艺术批评学、艺术批评的原则、作品批评、艺术家批评等内容;第五章到第十章为“门类艺术批评”板块,由美术批评、音乐批评、戏剧批评、影视批评、设计批评和舞蹈批评等章节组成;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则为“批评方法”板块,由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文化身份批评等六种批评方法内涵、个案分析和批评实践构成。田川流主编的教材,全书则分为中西艺术批评概观、艺术批评本体阐释、艺术批评主体、艺术批评客体、艺术批评标准、艺术批评方法、艺术批评文体与写作等七章内容,体现了批评史、批评理论、批评方法和批评写作多板块的组合。可以说这两本教材,集中体现了目前《艺术批评》课程内容的主要知识构成,即由批评理论、批评史、批评方法和批评案例等多板块内容组合而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较全。可以说,这两本教材的内容体例,更适合本科生阶段讲授,利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则可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将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即艺术批评史、艺术批评基本理论等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学习;二是将课程中与批评写作相关的部分即艺术批评方法、门类艺术批评等放在课堂讲授,以此聚焦学生艺术批评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艺术批评》课程定位。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艺术批评》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范例分析+写作实训”的方式授课。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要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形式。这是因为学生经过本科四年的求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的高强度学习,已然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对于《艺术批评》课程而言,除了讲授相关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原理知识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批评写作能力。因此,在《艺术批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从纯理论的知识讲授转变为“教师讲授理论+批评范例分析+批评写作实训”。其中,“教师讲授理论”板块,以教师串讲相关知识点、抽查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情况和答疑为主要内容;“批评范例分析”板块,以师生研读优秀艺术批评文章为主,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以此解决文章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为自身的艺术批评写作提供参考和帮助;“批评写作实训”板块,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写作训练,从确定文章选题、搭建框架结构、细化标题段落、规范参考文献等方面逐一进行学术训练,综合培养学生的艺术批评写作能力。总的来说,这三个教学板块是相辅相成的,以批评原理讲授为基础、以批评范文评析为延伸、以批评写作技巧为目的,实现《艺术批评》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标。

四、结语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清晰的课程定位、合理的教学设计仅仅是其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条件,如若需要切实提升其课程教学质量,还应在课程内涵上下大功夫。具体到《艺术批评》课程,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艺术感受力,深入理解批评对象的艺术特点。《艺术批评》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在艺术批评方法的讲授上,如各艺术门类批评、艺术批评流派的特点及其批评写作范例等。此教学设计,好处在于能够利用有效的授课时间,通过概括性的批评方法讲授,统领起繁多的艺术作品和现象;不足便是重整体而忽略个体,极易缺失对于批评对象内部的深入理解。这就要求《艺术批评》课程的学习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艺术理论和人文历史类原典书籍,走进艺术现场(剧院、展馆)观摩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感受力,能够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把握和理解批评对象,并借助一定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论文写作技巧,完成一篇兼具内容深度和形式规范的艺术批评文章。二是构建中国艺术批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在当前使用较普遍的艺术批评教材中,多是源自西方的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如批评方法中的形式主义、社会历史、精神分析、文化批评等以及影响较大的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苏桑朗格的艺术情感、沃尔夫德林的艺术风格等理论。与此同时,学界还沉淀着丰硕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资源。这些古代艺术理论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出现解释力失效的窘境,逐渐被现代的学者所遗忘。然而,随着近年来学界构建“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2]呼声的高涨,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艺术理论资源,积极推动其进入当代艺术理论界,在世界艺术理论舞台上发出中国艺术学的声音,便成为当前学者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批评话语、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自然也就具有了紧迫性和重要性。待其建设成型,《艺术批评》课程亦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绽放出中国艺术批评学派的光彩和魅力。

注释:

①以2011年艺术学门类升格作为时间界限,2011年门类升格之前,“艺术学”这一称谓同时用于一级学科和一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即“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以及“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2011年门类升格之后,原一级学科“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原二级学科“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于以上原因,在2011年之前,学界所说的“艺术学”实际是现今升格之后的“艺术学理论”。

②马采认为,艺术学体系包含两大知识块面:一是特殊艺术学,由各种艺术史、艺术博物馆学、艺术学构成,如建筑史、建筑博物馆学、建筑学等;二是一般艺术学,由艺术体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等构成。详见马采著《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艺术史讲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浅谈高职英语精读讲授中的文化导入
纸的艺术史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52
毛扎扎艺术史
幽默大师(2020年3期)2020-04-01 12:01:22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超学科”来啦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