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雪,王 俊,刘文兵
(陆军勤务学院 国防经济系,重庆 401331)
2016年12月,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思政”理念逐渐在全国高校兴起,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探索逐步推进。2019年11月,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明确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着眼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大计,赋予了军事教育鲜明的时代要求,是做好军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阵地,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服务。“经济学”是军队院校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的通识课,从西方引入,以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与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对军校学员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指引,结合经济学科自身特色与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热点、国防军事领域活动等,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丰富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学员身上,是军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类军事院校数量本就不多,加之近几年军队院校改革与调整,经济类的专业院系和招生规模也逐渐缩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非常缓慢,仍偏重基本理论的教授,未能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经济知识的教授有效结合起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刚刚起步。
经济学课程的受教育对象多为青年学员,这些军校青年学员未来担当着保家卫国、国际维和、应急应战等重任,但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加上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科学,部分学员容易受趋利市场经济、西方理性经济学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他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学课程中更热衷于学习如何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不利于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不利于他们未来使命责任的担当履行,课程的目标导向容易偏离,未能真正能做到全方位立德树人。
此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军校教员潜意识中认为思政教育只是传统思政课程的责任,缺乏“课程思政”理念和意识,不能在经济学课程中自然地渗透思政元素,导致在制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不够明确。进而,教员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
经济来源于人类的实际生活,是对人类经济生活的抽象总结和合理预测。当前军队院校的经济学课程偏重于理论讲授、模型推导和公式演算,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渠道和学习资料极其有限,相应的实例引入与应用较少,缺乏对国情军情社情的敏感度,未能有效挖掘思政元素,仅体现为对部分时事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引入,与军队活动、与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能力需求贴合不够紧密。久而久之,学员很难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对国家、军队和社会的关注,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判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更不用说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管理和决策,不利于军队院校为战育人教育使命的履行。
经济学“课程思政”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政模块,而是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即有效的思政元素进行溶盐入汤式的教育。比如,微观经济学里效用理论与幸福观元素,消费者选择理论与消费观的树立,成本理论与军人取舍观,市场理论中垄断导致权力寻租贪腐、降低社会福利的思政元素,要素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决定、收入分配、效率与社会公平、供给侧改革等思政元素。宏观经济学里国民收入核算与国家提倡的绿色GDP,国民经济理论与国防支出划拨预算、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军人工资福利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影响,失业理论与军人退役转改机制,通货膨胀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变化等。
习主席指出:“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条没抓好,军队院校建设从政治上、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合格。”由此可见,抓好思政教育是军队院校办学教学的重中之重[2],思想政治合格是军事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因此,长期以来,军校的传统思政课程比例比地方高校多,导致学员对其他非传统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产生疲劳,经济学作为非传统思政课程也陷于此困境,这就需要教员当好“烹饪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将“课程思政”自然生动地进行下去。当前,军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多为理论讲授、讨论分析,学员中的大多数为课堂上的倾听者或沉默者,未能置身其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实验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渗入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运用,教员未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贴切地结合起来并传授给学员,导致经济学课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学员和教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交流不够,不易产生强烈共鸣,不利于学员掌握经济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不用说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价值态度的浸润。
军校学员来源多元化,包括地方高中考入的本科学员、基层部队考入的专科学员或本科学员、毕业后定向分配的少数名族学员、军队短期轮训或岗前培训学员、硕博研究生学员等,学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各层次学员的思想状况、文化基础、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员掌握内容的深度也不同,教员在授课前对学员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调查不够仔细,未能及时与学员队干部进行交流,在教授经济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就很难做到差异化和精细化,“课程思政”教学也没有办法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
经济学是军校部分学员的专业基础课,专科和本科层次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加起来一共安排70学时,研究生层次安排30学时,明显少于地方高校,大多数地方高校本科层次微观和宏观分别安排50学时以上,研究生层次的中高级微观和宏观在32学时以上;作为军校部分学员的通识课、选修课,课时更少。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教员在教学内容覆盖度上就会有所取舍,教学的深入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多思政元素不能被及时引入或充分运用,更不用说“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探索。
军校承担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重任,思政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军队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渠道单一导致军校的思政教育陷入“孤岛”困境。在经济学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努力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的形式和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既利于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又利于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形成高尚的人格行为,真正实现溶盐入汤的立德树人效果。
“课程思政”不是要将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程,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具备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技能掌握、能力培养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3]。根据军队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合理规划课程,树立科学的目标导向,更新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层面提出要求,注重树人育人。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宏观调控有了新的变化,对经济类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军情和国家安全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军校教员和学员研究国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经济领域中的国防问题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学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国情、军情和社情。具体来说,教员应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所教授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和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唤醒学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国家安全保卫者的自我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立足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融合思政理念,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内容融入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深度挖掘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调整和精选课程内容,使经济学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微观经济学主要讲如何配置资源。其中,效用论与幸福观联系起来,消费者选择理论与消费观、消费决策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员正确认知效用与欲望、幸福的关系,正确认知消费行为和欲望,并理性消费,不被欲望所奴役;成本理论与取舍观,即通过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概念引导学员正确认识得失、取舍,懂得军人的付出和价值所在;厂商理论、要素理论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员认识到利润最大化不是唯一的目标,在追求利润最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不损害整体利益,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做人做事要有温度;生产要素理论可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政策、社会效率与公平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员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剖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讲如何利用资源。其中,国民收入核算与绿色GDP、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史、我国国防费支出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员深刻认识国民收入如何核算、思考国民经济与国防支出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等,激发学员的爱国情和荣誉感;失业理论与当前社会就业政策、军人退役制度联系起来,加深学员对个人择业、军队安置政策的理解;通货膨胀理论与历史和当前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措施联系起来,提高学员未来的管理治理能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情观结合,即在解释经济增长之谜的同时,引入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奇迹,介绍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增强学生对国情的理解、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大局观,即在讲述需求侧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供给侧政策原理时,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军事经济思想等,让学员对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形成直观认识,形成大局观念。
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和经济教学的多元发展。基于思政理念,将思政理念融合到经济学课程的教授和学习中,教员在教授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分析讨论西方经济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此外,经济学理论多比较抽象,一般要建立模型,然后推导得出相应结论,如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与我国国情和军情联系起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验实践、自主学习、渗透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员的价值判断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核心价值观。
如货币理论,主要包括货币、利率、通货膨胀等内容,可以联系我国快速发展的移动支付现状介绍当前的大学生校园贷、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问题,提高学员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培养其理财意识和健康的财富观;价格理论主要阐释如何制定合理价格以获得最大利润,可引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部分商家囤积居奇、恶意哄抬紧缺物资价格等例子,认识市场经济的弊端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强调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厂商市场需求竞标、原材料采购、现金管理、政府调节等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员扮演不同角色,做出行为决策并总结经验,引导学员更好学习市场需求理论、生产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密切关注时事经济政策,如我国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采取的财税金融政策等,鼓励学员搜集相关信息,并安排自由讨论,派出代表发言,再进行讲评,画龙点睛;拓展学习渠道,推荐图书馆、著名经济论坛、网课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延伸教学内容,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培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科前沿及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渗透,也便于结合内容渗透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4]。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习主席曾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上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5]学校为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员学习思政理论提供培训机会和资源,教员自身除了要加强专业课程的深度钻研之外,还应加强对新政治理论、新时事政策的跟踪关注,与思政课程教员交流碰撞,主动提升思政素养,做到对思政理论的笃学笃信,为人师表,提高育人本领,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员,同时更自然有效地将思政元素与经济学专业知识加工融合起来,更好地授业、解惑和传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考核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检验,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优化考评体系,树立科学导向,才能更好地以评促教,打造经济学“金课”,推动经济学课程发展。在考核评价学员学习效果时,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合理分配比例,在终结性评价中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重点考查学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经济政策解读与运用能力等;在过程性评价中注重学员的课堂表现、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道德素质、情感态度等要素,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在考核评价教学效果时,建立以育人为核心和目标的既能体现教学专业水平,又能体现思政素养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课堂表现、课后成绩反馈向专业知识的输送、知识体系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教授、人文素质的补充、道德素质的传递、学员的行为表现与评价等多维度拓展延伸,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经济学是“经邦济世”之学,“课程思政”是高校特别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方法,也是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推进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使经济学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持续性和发展性,对于教授者更好教授课程、学习者更好学习知识及二者明确自身在新时期的责任与担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