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智盈
高校学生社区“防疫+”治理模式的实践——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杜智盈
[浙江师范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启动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疫如大考,治理见真章。基层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无疑是高校基层工作者亟需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从疫情防控的“实践课堂”中系统性地总结发现,疫情防控工作倒逼和促发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推进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模式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防疫;治理;服务
2000年11月3日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高校社区则是在高校校园内由高校师生这一特定人群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由于环境、对象、使命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社区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学生社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青年学生群体为获得知识而聚集在一起,在守护共同精神家园、维系共同利益需求基础上的一个公共场域,是一个融学校、物业方、学生、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于一体的自治性组织。”[2]近年来,浙师大学生公寓逐步走向社区化,形成了以社区概念为依托的运行机制,并不断探索新时代学生社区的治理新模式。
“社区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是指在法制化、规范化的前提下,由政府行政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1]社区治理有别于社区管理,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社区治理模式就是指对社区治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概括得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式,或是可以使人参照执行的标准样式。”[1]高校社区治理模式则是指针对高校社区这一特定范畴内的治理实践反思和概括得出的典型形式和标准样式。
浙师大学生社区通过建立多维化架构、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慧化技术等模式,在防控疫情、复工复学的双重考验下,不断提升学生社区治理能力。
1.多层次的无缝隙管控链条
(1)链条式管控架构
搭建“党支部+片区小组+志愿者”的多维度管控架构,学生社区党支部牵头抓总,及时传达部署上级指令,分析研判形势,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社区防疫应对实施方案;以各片区班组长为负责人,迅速划分职责,制定操作规程,具体实施落实,做到人人懂防疫,人人参与防疫;同时广泛发动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联动,确保防疫无死角。
(2)网格化排查机制
建立“党员突击队+公寓班组+学院”的网格化三重排查机制。组建社区党员防疫突击队,党员突击队员冲在一线,带领片区班组,联合学院、学工部门等,网格化分片区地开展人员信息摸排、测量体温、进出管理、卫生消毒等专项行动。
(3)无缝隙操作规程
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涵盖疫情防控工作规程、消杀工作流程、返校返工方案、各岗位防疫期操作流程、每日信息报送流程等。从上至下,从内到外,细致化的规程、无缝化的衔接和具体化的操作,确保在防疫特殊期实现最大程度的标准精细化。
2.全覆盖疫情防控安全网
(1)当好“守护员”
卡口式管控严防死守安全防线,严把公寓进出安全。公寓大门出入实施半封闭管理,严格落实身份信息登记、寝室信息核对,分设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学生刷卡身份认证方可进出,有效减少公寓内的人员混杂,净化公寓人员流动,避免跨公寓之间的串门聚集,动态记录进出轨迹。
(2)当好“信息员”
“全覆盖、地毯式”的摸底排查方式,以片区为单位,开展网格化的排查,全面采集网格内外人员、车辆等信息;对隔离观察房间学生的体温健康进行每日监测上报,实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重点掌握发热人员行动轨迹,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组建多部门联动防控工作群,每日两次定时统计发送社区防疫信息,随时保持信息畅通,极好地起到了联合防控作用。
(3)当好“宣传员”
深入教育引导,准确传递信息。给每位返校学生编印发放《返校公寓生活指南》,将防疫知识编成方便记忆的绕口令;社区内公共区域精心布置防疫小贴士、防疫生活小技巧等;通过微信推送、群发通知、黑板报等方式,为学生解疑答惑,随时随地提醒学生做好防护,让学生理解配合社区防控工作。
“服务型治理的内涵在于:通过这种服务,可以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和基本生活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服务促进政府、社会、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相沟通、协商和共识,也有助于社会领域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公共秩序的形成。”[3]在疫情常态化下,通过精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营造安心又舒心的社区生活环境,是学生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
1.生活设施安全大检查
返校前,对公寓内的用电设施、安全设施、硬件设施等进行全面检修维护,加强饮用水安全防范,对所有60多台开水器、1100多台直饮水机更换滤芯、清洗消毒、水样检测,保证学生饮用水安全;消毒清洗全部400多台洗衣机、烘干机等。
2.暖心服务暖到心里
返校前,随着“云进寝”呼声越来越高,针对学生们对被褥发潮、食品过期、寝室卫生等问题的担忧,社区开启了“服务走进寝室”。开通了自主申报小程序,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进行晾晒被褥的服务,共完成了近万个晒被需求;为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进寝室为同学开窗通风,暖心发放洗手液、公寓防疫随身包等。同时,急同学之所急,为学生们寄递急需使用的物品,处理过期食品,尽可能的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社区还十分注重疫情期留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环境大优化,精心布置花卉绿植,增添社区色彩和活力,营造轻松舒畅的氛围,缓解了抗疫时期学生焦虑情绪。
抓细节,重落实,牢牢把握住基础信息利用和重要责任落实两大环节,确保精细化管理链条的高 效运转。
1.做实关键信息闭环
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角度来看,在防控期间,关键基础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摸清底数、风险识别。“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识别和认定活动,围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承载的关键业务,开展业务依赖性识别、风险识别等活动。”[4]社区的基础信息十分繁杂,涉及人员、楼宇、生活设施等多方面,是否能充分利用各类数据,很大程度决定了紧急状态下的治理效率。关键基础信息的建立和利用也应依托大数据。首先,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摸清底数、全面排查,加紧完善人员、物资等方面的基础信息,通过公寓管理系统、员工健康打卡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等平台,快速查询、创建、生成信息库,做到不瞒报、不漏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其次,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感知态势,动态评估,建立起信息获取、保存、使用的一整套流程规范,打通员工、商户、供应商等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实时提醒异常情况,有组织、系统性地进行汇集融合,高效地建立起信息流动闭环,从全局视角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和响应处置能力。
2.锁定责任压实闭环
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防疫工作应建立统一调度机制和高效的协作流程,通过问责追责,环环扣牢防疫链,让相关方共同参与到安全保护和应急响应工作中,这样才能有效形成社区全员抗疫的局面。
(1)健全责任清单机制,做到差异化明责。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通过岗位规程再学习,明确安全负责人,明确了涉及2部门、9片区、5种岗位、7项外包服务的责任清单,差异化制定了10余项岗位操作规程,将其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锁定责任内容。
(2)强化薄弱环节管控,做到痕迹化压责。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区将责任清单进行量化、指标化,通过台账记录制度等痕迹化压责,共制定涉及卫生安全、人员管控、上岗规范等各方的台账10余项,重点抓落实留痕。持续强化薄弱环节管控。通过监控部和党员突击队不间断地进行循环现场检查、薄弱环节专项督查、收集异常信息上报分析等安全管理措施,严管严控,防患未然。
“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巩固广泛的社会基础,实现社会整合,不仅在组织建设上要进行战略性发展,即以单位党建为战略重点转向以社区党建为战略重点,而且在活动方式上也要进行战略性的发展,即以集中为主的活动方式转向以民主为主的活动方式,而这种活动方式转换的最基本的舞台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1]
1.高举旗帜,提前谋划,快速响应
自抗疫战打响以来,社区党支部立即响应,组建了以支部书记为负责人、各党员班组长为成员的社区防疫工作小组,及时传达部署上级指令,加强分析研判,研究制定措施,强化一线指挥,深入现场督查,统筹协调各方,确保各项防控举措及时落实到位,确保抗疫战打出章法。红色关怀守护一线战士,在这场战疫中,面对冲锋在第一线的员工们,在防护物资紧缺情况下,党支部想方设法采购防护用品,确保每一位员工在保护下安心战斗。同时每天一通电话慰问员工,沟通了解状况,用温情助力员工战胜疫情。
2.党员带头,共同治理有温度
社区第一时间组建了防疫党员突击队,以20名党员为骨干,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全天候在岗,随时待命,冲在抗疫第一线,带领员工和志愿者开展人员排查、环境整治、暖心服务等专项突击行动。在防疫期间,涌现出一批积极响应号召、勇于担当的党员和员工,有的除夕夜就从老家赶回岗位,有的是整个寒假没有回家……随时补位、接管、联动,保持战时状态。这些为团队作出牺牲的、用平凡行动恪尽职守的员工们,一切从防疫大局出发,真正发挥了党员先锋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3.支部联学,推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形成‘自组织治理’,即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1]高校学生社区疫情精准防控要把学生有效地动员、组织和运转起来,带动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和依靠社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
由于疫情形势,宅文化开始从社会向高校校园蔓延,宅家变成了宅宿舍。云上课、云作业、云会议、云娱乐……生活半径缩小,社区成了生活需求集中地。不仅是学生对智慧化生活有更高的期待,管理者同样期盼更智慧化的治理手段。
1.社区“云监管”
疫情防控期间,智慧化手段已经在人员监测、车辆管控等方面大显身手。智能门禁、智能门锁、身份认证系统等均已在片区正常运作,浙师大学生社区采取手机微信扫码非接触方式进行通行防控,系统会智能审核,提示是否通过,自动形成记录并支持导出,实现了更多学生住宿的动态轨迹管理和无接触管控。
2.社区“云服务”
受疫情的影响,更多线下消费场景转向线上,学生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通过浙师大后勤集团自主开发的“浙师微生活”公众号平台,催生出了云餐厅、云商贸等多项服务,点餐外卖、代购送货……减少了学生走动、聚集,也方便了学生不能外出带来的生活不便,社区还安置了保温柜,实现暖心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众多线上服务使得“云社区”生活模式应运而生。
3.社区“云办理”
疫情期对落实“最多跑一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少走动,减少聚集,避免接触,浙师大学生社区将密集接触的线下办理转移到线上办理,最大程度地简化程序。学生社区启用了线上返校注册系统和毕业离校系统,公寓住宿相关手续办理、服务、咨询等95%的业务项目均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云社区”生态圈已经成为社区建设新方向。推动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以社区生活场景为中心,搭建社区用户与商家、服务提供者之间的O2O社区服务平台,从传统线下物业服务转变为智慧化主导的多元社区生态圈。掌握和利用学生社区用户的服务、诉求、消费等大数据,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在集合商业、维修,诉求、信息发表等商业服务、物业服务基础上,结合社交、文化、教育等多维度的网络,不断挖掘和激发学生社区的新生力。
[1]邱梦华、秦莉、李晗、孙莉莉.《城市社区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吴泽俊. 蒯海章.《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02):39-40.
[3]杨嘉睿.《高校社区“服务型治理”模式的经验总结—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毓苑社区为例》[EB/OL].(2019-04-09) .社会工作者.
[4]安数网络.《从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看关基保护》[EB/OL].(2020-03-25).中华网.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