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冬量 蔡文博 钟必珍
织牢精密智控网络 保障校园疫情防控——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的数智战疫实践
楼冬量 蔡文博 钟必珍
[浙江大学]
本文介绍了在高校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研发并推出食堂就餐拥挤指数、食堂和教室“一座一码”、员工“一人一码”、校内场所“一房一码”等一批信息化应用,织牢疫情防控精密智控信息网,取得了数智战疫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后勤;疫情防控;信息化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2020年6月25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达910万人[1]。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确保一方净土、确保师生安全”的总目标,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确保师生健康安全,有序推动学校全面复学复课,最大限度复课,最严标准防控。为此,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以及《教育系统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2],为高校疫情防控常态化提供了规范和指南。
为了实现疫情防控和开学复课“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目标,浙江大学后勤集团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以变应变,健全完善精密智控网络。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升级了食堂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出了食堂就餐拥挤指数。便于师生及时掌握各食堂就餐人数,引导师生有序、错峰、分批就餐,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食堂就餐拥挤指数以提供信息的方式,为师生就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所谓食堂就餐拥挤指数,指根据校园卡刷卡数据、食堂门禁进出记录、视频人流量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每个食堂的当前人数。该指数在食堂“明厨亮灶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精准的数字说话,体现了数字思维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仅是指导师生挑选餐厅的风向标,也成为衡量食堂受欢迎程度的晴雨表。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生返校开学后,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场所和上课时间,努力避免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学生过于集聚的现象。适当管控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的人员流量,引导学生保持合理间距,减少密切接触。食堂则需在合理增加校园盒饭提供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食堂堂食人员数量,尽力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区域出现人员大规模集聚。
食堂、教学楼和图书馆作为学校重点公共场所,在当前形势下,更需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此,在食堂、教学楼和图书馆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为每个座位张贴二维码,师生入座和离开时均需扫码签到(签退),实现人员和座位绑定,精准定位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轨迹。
目前,“一座一码”系统已覆盖52726个教室座位、3843张餐桌、1191张阅览桌,累计完成全校师生签到打卡120万次,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也为校园精密智控和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校园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通过专用的信息化系统,可以精准定位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轨迹,成为精密智控型校园管理的重要一环,保障校园疫情防控定位追溯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实施精准查控和闭环健康管理,后勤集团每一位员工均配备了员工码,实现后勤员工“一人一码”。该员工码关联员工属地健康码,集成返校返岗、健康打卡、排班信息、校区通行、外出报备等诸多功能,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后勤员工的全过程健康管理。
依托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利用一体化管理平台,后勤集团将信息采集与日常维护工作相结合,建立层级少、效率高、垂直报的信息采集维护网络,精确采集员工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籍贯、单位、岗位、所在省市、健康状态等信息,建立人员信息库,最后汇集编译成体积小、信息容量大的二维码。
后勤集团建立校正和更新机制,定期对人员信息库进行维护,确保人员信息准确无误。通过读取人员二维码,即可获知该人员基本信息、近期健康状况和出行记录。通过健康打卡,员工每日报备自己的健康情况,便于后勤集团集中管控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月22日以来,后勤集团下属8000余名员工的每日健康状况和疫情信息摸排一直没有间断。采集信息从疫情防控初期的17项逐步扩展至82项,5个多月不间断的海量信息为“一人一码”和“一座一码”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石,也为领导把握集团疫情防控状态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返校返岗申请提交后,系统根据员工提交的所在地、健康码、返回日期、交通工具、返回后是否在校内住宿等信息,以及当前的管控要求,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隔离及隔离天数。全体员工通过申请,顺利回到工作岗位,为学校的复工复学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员工手中的员工码,同时也是“校园通行码”,可在排班的当日,刷码出入校园。一旦检测到当日未上班、属地健康码不是绿码、当日应隔离等异常情况,校园通行码就立刻失效,并提醒员工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部分员工因紧急情况需要出省的,可以通过平台完成出省请假(报备)审批流程。系统与校园通行码系统进行对接,员工外出期间,其通行码将失效,返回当日,通行码将在比对属地健康码后恢复。
将员工相关的防疫事项,通过“一人一码”予以固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员工校园内外行踪可控可追溯,实现风险预测、预报、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出的重点人群,需要严格落实动态清单管控要求,该检测的一律检测,该隔离的严格隔离,确保移动风险源第一时间有效受控。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面向学校网格化管理需求,推出以校区-建筑物-房间为单位进行网格划分的“一房一码”三级防控责任体系。通过“一房一码”等网格单元管控措施,落实定责任区域、定责任人、定监管任务、定处置流程、定信息报送方法的“五定”管理措施,实现了疫情防控网格化和师生员工进出留痕,做到了防控措施执行到位,人员进出信息全程可追溯可倒查。
同时,根据建筑物用途,将各网格单元划分为15个大类:宿舍公寓、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档案馆、运动场所、营业用房、活动用房、会议场所、校医院、建筑工地、室外公共区域、后勤保障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其他类。实行分层分类精准管理,做到了出入人员信息全时段可追溯,根据实际情况落实佩戴口罩等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提升了疫情防控期间校园管理水平。
将“一人一码”和“一房一码”相结合,实现人和房间的双向追踪寻迹,最终达到高效精准的数智管控。当有人员出现健康异常时,可以通过“一人一码”快速得知其行动轨迹和出入场所,再结合“一房一码”快速锁定该人员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空间范围所接触到的人员。
建立好系统只是各项工作的第一步。在疫情防控期间,还需要进一步把系统使用好、维护好,这样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最大价值。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师生扫码的自觉性。在校医院、院系楼宇、快递点、校园超市等入口,树立醒目的标牌,循环播放语音引导师生扫码签到,并实现人工测温以后方能进入。在自修教室,安排志愿者检查每位入场同学的签到情况。在图书馆,通过“泡馆达人”评选,激发同学们参与自主签到的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座一码”系统的签到统计功能可统计食堂、阅览室、教室每个座位的使用率情况,为校内场所的进一步开放,提供数据支持。
进一步做好“主动发现”的文章,对接疾控、健康码等大数据平台,对属于学校的敏感人员,第一时间知晓,并配合做好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等工作。
信息化防控要有系统思维。向数据要“画像”,就能准确找出防疫风险;向数据要“方案”,就能更快找到最佳路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突出“智控”与“追溯”两个关键,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全覆盖溯源倒查、清单式管控机制,加强了校园疫情防控,切实守牢了后勤服务保障的安全底线。
科技的发展为战“疫”提升效率、节约人力提供了更多可能。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战“疫”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以信息化办公室为核心,集结下属单位信息化团队,以超强团队、超高时效,发布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化应用,利用科技力量实施精准防控,努力降低疫情对教学科研造成的损失,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1]世卫组织总干事2020年6月24日在COVID -19疫情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 [EB/OL]. [2020- 06-24].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 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24-june-2020
[2]教育系统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EB/OL].[2020-06-24].http://edu.yz. gov.cn/Upfiles/202004/20200420095910949.pdf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