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28)
新中国成立70 年,包括改革开放40 年发生的经济奇迹举世瞩目,回顾总结70 年进程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如何言简意赅用一句话来完整概括表达则难度极大。本文按照这个要求尝试提出“从全面禁商到全面兴商”,这个提法开门见山较为贴切,好处和优点显而易见。
第一,“从全面禁商到全面兴商”,可以一针见血地抓住中国商贸流通业重大变化及其来龙去脉背后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避免了不得要领、剪不断理还乱,碎片化的简单堆积,摒弃了流水账、编年史、大事记的老套路。这个核心判断符合中国商贸流通业历史发展的实际,无论从行业狭义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广义看,都能成立。因而有希望成为删繁就简、豁然开朗、一目了然的点睛之笔。
第二,有助于揭示商贸流通业变迁与市场经济全局的内在相关性。换句话说,从全面禁商到全面兴商都源自大变局,也影响大变局。其中伴随的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环环相扣,无不充满了清晰生动的内在逻辑。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既是宏图伟业的成就总结,也是理论凝练的升华概括。既能感受到面对艰难曲折、来之不易的巨大成就,也使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一个深邃而又朴实的道理,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思考不断提出的重大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按照经济学的语境就是如何定义社会主义。恰恰在这个重大而根本的问题上,我们党早年的理解认识,曾经有过很大的不同,在如何定义社会主义的时候,还时常含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系列论断占有着先入为主无可辩驳、也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翻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是都可以归结为不需要证明的一句话,那就是社会主义绝对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最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计划经济而拒绝了市场经济。这绝非偶然,在那个时代确实有其历史必然性。除了经典著作先入为主的论断影响力以外,完全是由当时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诸如军事冲突、政治对抗、经济封锁,以及动员支持国内工业化完成原始积累等等,可以说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促成、无法分开的。中国就是带着这样的结论开始了最初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态度上是坚定的,理论上是彻底的。当时绝对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市场经济的余地。总目标就是要创建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绝对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并且,这顶带有主义标签的帽子首先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西方政治对手刻意制造和划分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它们认为自己才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是民主自由和正义的化身,因而反过来指责抹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与此同时二次大战以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独辟蹊径、满怀信心地选择了摒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战略。于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泾渭分明毫不含糊的两大阵营就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形成了。①宋则:《从不可以到也可以再到更可以——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阶段》,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2 期第5-14 页。随后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9 年第6 期第5-14 页。在特殊的年代,这种理论认识上的彻底性和政治态度上的坚定性远非战争年代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顶层设计”可比。于是,在重大理论、方向道路确定之后,政策框架就合乎逻辑并顺理成章地设计勾勒出来了。特别是伴随着新中国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中国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全面禁止市场和商业这样一种经济实践和政策操作。当时全国上下高频用语所讲的就是要全面禁止商业,消灭市场,它的最高目标和根本目的绝对明确、清楚有力,就是要时刻高度警惕走资本主义道路,严厉打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彻底铲除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土壤。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最早起步的。
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最高决策层始终存在重大分歧和争论。逐步升级的政治运动都与此有很大关系,直至演变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当时这些具体做法都被认为有充分理论根据和政策依据。
在生产力低下落后的条件下,市场被坚决铲除,商业被严格禁止、废止,接踵而来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是如何配置日益匮乏稀缺的资源。别无选择,只能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及其行政机关,按照条条块块行政边界和行政级别来配置。禁商废商消灭了生机活力,所导致的资源匮乏相伴而生。在计划经济原生体制下全面禁商废商的由来和后果就是短缺匮乏如影随形。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其实是互为因果,互相强化。
当时宁左勿右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高度警惕严防死守。城乡封闭分割,实行严厉管制露头就打,最终目的就是要完全彻底干净全部地铲除资本主义复辟温床土壤。
或许有人不同意全面禁商的观点提法,认为当时大量的地下商业活动始终存在并没有停止,也不可能禁止。其实这是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天然排斥经济学意义上的商业市场和市场机制,产品不允许带有商品属性,不准许计划体制下的商品流通自由买卖,全都由票证先行限定、价格由计划决定。买卖商品的货币也随之“退居二线”形同虚设。计划经济只能采用行政命令、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级别来承担实物分配职能。商业部和国营商业企业表面看也在购销调存经营商品,但实质上都只是执行计划,它们事实上只是通过生活资料票证手段,分配城乡居民千家万户基本生活资料的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与此相类似,物资部及其物资企业,也只是重要生产资料统配物资的计划分配部。在计划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统一调拨、统一分配的场合,重要稀缺物资和生活资料例如粮棉油私人经营全都属于非法的黑市。投机倒把、长途贩运、倒卖票证批文更是属于刑事犯罪中的重罪而非民事犯罪性质,因而都一律锁定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全面禁商废商真可谓伤筋动骨影响至深,以至于后来改革开放重新启动时,工业产品特别是来自国有经济的工业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能不能自由流通,竟然争论不休,成了率先遭遇到的理论和政策上的障碍。
短缺匮乏与管制互相强化互为因果如影随形,陷入了越统越少、越少越统的恶性循环。商业受到压制,市场受到排斥。货币流通媒介手段职能严重退化,人民币现金更是罕见。在乡村零星仅存的古老集市甚至出现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在城市则变异盛行起互为职业特权关系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换(俗称“关系户”与“走后门”)。脱离实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道路越走越窄,几十年一贯制排斥商业市场竞争的低工资、广就业,全国上下都“彼此彼此”,大家都在平均主义大锅饭里苦熬。这种既无效率也少公平的体制弊端日益明显,物质匮乏看不到尽头,与国际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文革”末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市场化改革犹如“逼上梁山”势在必行。
终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成为上上下下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并将带来一系列的伟大突破”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而伟大觉醒和突破恰恰是中国从全面禁商废商到全面振兴商业重大转变的先决条件,为此人们时常回想感叹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这一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那就是经济首先要“活起来”。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期以来,国计民生凭借辛勤劳动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遏制,市场的力量、商业的力量被压抑了。而完成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根本出路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才能取得今天一系列重大成就。虽然并非一帆风顺,经历无数走走停停曲折反复、艰难险阻,但经济毕竟越加活跃起来了。在经历伟大觉醒之后国计民生百废待兴,翻天覆地,在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政策连续性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如一锲而不舍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包括给企业和劳动者扩权松绑,放松管制、还权于民,实行政企分离人员流动,直到生产全要素市场化、商业化配置。简政放权真刀真枪,减税降费真金白银,降本增效立竿见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真可谓刻骨铭心。
从禁商到兴商,展示了市场魔力、商业的神奇。而市场和商业的背后,说到底是勤劳智慧人民大众自己的力量。在破釜沉舟大刀阔斧改革计划体制的过程中,人们从切身利益和实惠真正领教了、感受体验了市场神奇的力量——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为曾几何时,坚持计划经济思维,信奉政府高明、怀疑恐惧市场的保姆心态,拒绝市场机制,不相信千百万民众分散自主决策所蕴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由少数人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千方百计幻想计划模拟市场、取代市场,结果还是一筹莫展,不得不继续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短缺经济恶性循环里打转转。中国成功的市场化实战表明,以往指令性计划根本做不到、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凭借市场的魔力、商业的力量,一夜之间就化腐朽为神奇,迅速成为可能和现实。最典型的莫过于放开市场、放开价格,生产销售随行就市,这样最终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创造力、激活了国计民生,实现了物质产品源源不断充分流动,实现了商业的活跃与繁荣。
强商与强国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中国历经禁商-兴商的艰难曲折,如今已经进入全面强商的新时代。但是中国要全面恢复曾经由于全面禁商而被荒废掉的从商理念和经商能力,开创全面强商的新局面,还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近年来,笔者在专业期刊多次提出了尖锐独到的系列化政策主张,例如“强化商业企业自营采购是商业之本”等等,已尽人皆知②宋则:《商贸流通业重灾区真相剖析与破解良策》,《财经智库》2019 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贸易经济》2019 年第6 期全文转载。,所以本文只联系结合开创全面强商新局面的相关问题作简要补充,不再赘述。
第一,全面强商的主攻方向是夯实商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针对目前商品自营采购供应链碎片化脆弱化的普遍状况,必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重建商贸企业自营采购供应链及其必备的核心概念,制定前瞻性实战化高质量创新发展新思路。以重振大型自营采购供应链体系为基础,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开创批发零售企业自有资本、自有品牌、自营采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时期,尽快实现商贸业强国目标,补齐曾长期拖延酿成的最大、最尴尬的短板。不容回避的真相是,几十年来实体批发零售企业长期空喊口号,行动上原地踏步频交白卷,致使国际化止步不前严重滞后,损失巨大,海外影响力是负数。企业长期没做大、没做强、没出去、没走远。严酷的事实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任何一家现代实体大型批发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国门。为此必须深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知耻后勇、偿还欠账、后来居上。这是强商之基、固商之本,也是展示实力资格向自营采购为本的实体跨国集团同行看齐,补齐自营短板的基本功必修课。
第二,全面强商要着力纠正实体与虚拟平台不匹配的长期失衡状态。目前线上虚拟电商平台投入少、风险低,属于容易做、来钱快的轻巧事,于是商家一拥而上搭便车,争先恐后已导致过度膨胀、长腿更长、虚拟平台过虚。而线下实体采购储备销售和快递配送企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少、吃力不讨好,结果则无人问津、退避三舍、相对滞后、短腿越短。这种失衡状况必须尽快改变。政策措施重点:一是要强化大型自营采购供应链实体企业的供给能力。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都要匹配均衡,坚决阻止长者越长、长短脱节、脱实向虚、避实就虚等乱象无序发展。要向线下、实体物流快递配送企业倾斜,尤其要警惕商贸流通业虚实长短不匹配、长期失衡的跛脚状态。二是针对大型电商平台违法违规收费欺诈乱象惩治不力、纠纷不断等情况,组织实施电商平台收费真相调查,并尽快依法推出电商平台无条件先行赔付制度。
第三,全面强商必须深入研究根本性的现实紧迫问题。这就要研究需要具备哪些环境条件,老百姓才会部分放弃对移动购物、配送快递的过度依赖,逐步重返以百货业为代表的实体零售店花钱消费,从而纠正严重失衡,实现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再平衡。这个问题与前述的问题息息相关。所谓环境条件,包括居民收入、诚实价格优惠度、闲暇时间、移动通信和交通便利度、快递配送效率等诸多因素,都与商业资源优化匹配、均衡发展、实现再平衡联系密切,其变动趋势应该是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必须留意的重点,也是事关商贸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绕不过去的方向性问题。
第四,全面强商必须迎合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顺应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增进提升富起来的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吸收融合、灵活运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成就,实现实体商业、线上商业自营采购供应链的智能化精准化。其中,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满足专项特殊需求,尤其考验商贸流通业应急采购供应链的动员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五,全面强商必须具备国际化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倡议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宣布中国采取新举措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机遇的标志性事件。①《人民日报》(2019 年11 月06 日01 版)
它的深刻背景在于全球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由来已久,金融危机、贸易战更是雪上加霜。经济不景气、销售困难,不确定因素叠加,信心和预期普遍低落,致使全球经济基本面深度受挫,有可能呈现长期化。在关键时刻,中国上海第二届进口商品博览会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心剂,给所有企业出售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完成“惊险跳跃”,甚至“轻松跳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迟滞拥堵、长期找不到销路的产品-产能-技术转化,提供了便捷畅通的巨大出口。由此所带来的长期红利不言自明,也将促进中国战略影响力迅猛扩大,显著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大国自信和诚意。在这种竞争激烈、高度复杂、变数陡增的国际环境下,为开创全面强商的新局面,中国商贸业必须展示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海外影响力,增强买全球惠全球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