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兰,王 蕾
(贵阳学院 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由传承人去操作和演绎,是物质文化中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采取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加强国际间的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组建各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实施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等具体措施和手段。在非遗传承中,非遗文创和数字传播媒体成为最广泛的传承渠道。APP是现代数字化平台,目前也成为新型非遗文化传承的渠道之一,但调查研究发现,现有的非遗APP基本局限于科普宣传,没有形成思想意识的互动性。笔者拟以非遗传承思路为主导,对贵州非遗文创APP的开发和建设提出建议。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大力推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法规文件,截至目前共有25个省(市)颁布了29份有关本地区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编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不仅从非遗的立法、理论、实践、保存、运用等方面作了探讨,也谈到了非遗衍生品的著作权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大众呈现了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政策法规以及大量的资料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在非遗的传承研究中,非遗的衍生品,也就是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的开发渐渐发展起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国各地区开展的非遗文创大赛、非遗文创博览会,成为推动非遗文创的重要动力。
目前,针对非遗的文创开发,中国故宫博物院发展得最为迅速,引领了中国非遗文创的新思路。故宫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里的文物蕴含了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成为故宫文创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2008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开始文创开发。2013年,故宫博物院文创进入淘宝,故宫的口红、笔记本、台灯、摆件等迅速在网络上爆红。故宫还运用多元合作方式,跨界与各大商业品牌联合推出合作款,使故宫文创产品更加亲民。故宫在文创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年轻化,故宫文创也进入到各大的网络平台中。2014年开始,故宫文创产品陆续推出十几种APP,并开发了多个微信公众号,故宫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2018年,北京卫视推出了“上新了·故宫”节目。该节目让观众零距离欣赏故宫,当红小生带领观众一起进入故宫文创开发,节目新颖有趣,使喜欢故宫的群体再度年轻化,也使故宫文创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贵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拥有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贵州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0项,数量颇多,而且每年都有递增。面对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成为近年来专家们需要研究的问题。2012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而早在2002年,贵州省就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可见贵州省对非物质文化保护极其重视。
在国家非遗名录中,贵州非遗共分10个大类,具体包括民间文学7项,传统音乐8项,传统舞蹈8项,传统戏剧8项,曲艺1项,传统医药4项,传统体育1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技艺12项,民俗22项;其中,民俗类除含有2项民族服饰外,其余均为民族节日及活动。传统技艺在非遗项目中数量较多也较为出彩,包括贵州民族服饰中的印染技艺、银饰制作技艺、织锦技艺、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牙舟陶制作技艺、民族食品类制作技艺等多个种类。这些传统技艺都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传统技艺的展现离不开物质,更离不开人,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保护传承人,其次,要使非物质文化呈现出更多的“物质”样态。
1.保护传承人
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使这些传统技艺得以长久传承的关键所在。传承人拥有历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技能。目前,同一个技能品种的传承人数量并不多。非遗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主要靠人的推动。贵州省针对本省具体情况,对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帮扶工作:如对传承人进行资金补助,将传承人引入博物馆、文创馆工作,在增加传承人收入的同时对非遗文化进行普及;帮助传承人建立传习场所或个人工作室,扩大传习规模。[2]
2.发展非遗文创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为“非物质”,却与“物质”密不可分。“非物质”必须在“物质”上进行体现,对“非物质”的传承也必须通过“物质”来完成。文创产品是时尚现代的文化创意产品,通常兼具文化、艺术与实用。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非遗的“非物质”体现在文创产品的“物质”上,是传承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文创产品在非遗的光环下成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3]贵州文创产业肩负传承贵州非遗文化的使命,正在快速发展中。2016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增设了“贵州文创”版块,使贵州文创产业有了更大的交流和发展空间,同年,贵州省出台《贵州十三五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培育重点企业、建设重点项目、推出重点品牌、出台政策措施,助力“贵州文创”不断迈向国际市场,成为一项新兴的民族支柱产业[4]。
3.增强传承技能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走出大山,扩大相互交流,促进技艺提升,同时也推进和带动贵州省文创产品的开发,贵州省通过组织民间技艺赛会来增强民间手工艺匠人的传承技能。2006年,开始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及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两赛一会”)。两赛一会带动了民族手工艺,使民间匠人、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走出大山,在技艺比拼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商业价值。2015年,举办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在7个展区中,“非遗馆”和“文创馆”成为焦点。同年,“两赛一会”升级为“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简称“民博会”)。由于两会的目标都是传承和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根据省委意见,2016年起,“民博会”与“文博会”合并举办,升级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简称“民博会”)。赛会的不断升级和整合,体现了贵州省对非遗及文创的高度重视。
作为贵州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充分发挥了很好的平台聚集效应。[5]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内,展示了多个文创企业的文创产品,每一个文创产品都蕴含和谱写着贵州的非遗文化。如金凯利、仰阿莎、瑞银鸟、太阳鼓、旋子创意等,都是在贵州省具有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品牌,这些企业的产品既能深入挖掘贵州文化资源,又能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推动了贵州非遗文创事业的发展。其中,贵阳金凯利民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贵州省的龙头生产企业,和“多彩贵州”是战略合作伙伴,是国内较大的苗族文化艺术品、工艺品、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旗下有“仰阿莎”“黔珍贵宝”“金凯娌”等文创品牌,为贵州非遗文创产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贵州各高校通过设置相关专业或参加文创大赛,加入到贵州非遗文创开发行列。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开启了民族民间技艺传承的新篇章,同时各高校组织学生多次参加省内举办的文创设计大赛,磨炼和提升学生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贵州非遗文创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
APP作为现代数字化平台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智能化手机的迅猛发展,这些便捷的数字化平台也随之高速发展。在智能手机App Store中搜索“非遗”,发现具体类型主要有以下5种:官方发布非遗相关法规的资讯平台,用于记录非遗影像文化的资料平台,针对非遗文创的购买平台,针对非遗旅游文化的推广平台及针对地区非遗文化的宣传平台。地区非遗APP有苏州、厦门、陕西、四川、大理等,主要内容是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是地区非遗文化传承的窗口。在众多非遗APP中,由个人注册开发的“宿方”和“有待”比较有特色。在这两个APP中,收纳了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非遗文化影像资料,非遗爱好者可以在其中上传和下载非遗资料,是很好的非遗交流社区平台,也是一个便捷的非遗传承途径。
APP作为一个优质的数字化平台,是传播和交流文化、意识、思维的传媒渠道。在故宫博物院开发的APP和其他地区及个人开发的非遗类APP启示下,针对贵州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发出适合贵州非遗传承的APP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发现,关于贵州非遗APP目前正处于空白阶段,现有的其他APP基本把重点放在宣传和普及非遗文化上,还有的成为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没有专门的非遗文创APP。在“宿方”和“有待”APP中,贵州的蜡染制作、苗族服饰文化、侗族大歌等都有比较完整的影像资料显现,说明贵州的非遗文化是受到极大关注的。贵州有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国家大力支持传承非遗、开发文创的思路下,开发适合贵州非遗传承的本土非遗文创APP具有可行性。
非遗的传承首先需要普及,而后将非遗资源衍生成文创产品才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在非遗传承思路下研发一款贵州非遗文创的APP,在普及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激发文创研发,使喜爱非遗文化的人们加入文创开发的行列,这将带来不可预知的社会效益。APP的开发不只为了提供给专业人士交流和使用,更多的应该是提供给大众,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非遗传承思路下的贵州非遗文创APP将会是一个全新的非遗传承模式,具体思路是将文创设计流程引入贵州非遗传承APP的设计中,让普通人都能利用APP提供的素材和通道进行模拟文创产品设计,带动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激发大众的创作激情。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非遗、体会文创,才会出现更多跨界的创作思维,才会出现更多传承非遗的方式。这个建设思路如同“上新了·故宫”节目的思维模式,每一季邀请两位明星成为跨界文创设计师,通过明星在故宫的考察游览,文物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被发掘,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通过明星的文创设计流程,大众的创造性思维也被激发出来。节目的播出,无疑加深了观众对故宫蕴含的文化以及其文创之路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文物、热爱文创的美好热情。
建设贵州非遗文创APP的主要目的是将贵州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合二为一,以贵州非遗文化为元素进行文创产品模拟设计,通过文创产品模拟设计过程,传承贵州非遗文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对贵州非遗文创APP作了四个版块的内容建设构想:
非遗元素是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主要依据,在文创设计中,非遗元素是一成不变还是改良创新,研究专家各有说法:有的认为一成不变很难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有的认为改良创新了就失去非遗的本真。其实,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人们的眼光和需求也在变,本真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去改变,而是需要将本真的东西记录下来,存储为非遗资料库。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目繁多,如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中的蜡染、刺绣、苗族服饰都是比较适合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元素。已进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资料可以通过分类整理,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整合成设计元素资料库,成为贵州文创APP中的非遗源泉版块。
设计讲求的是创新,创新设计渠道的构建可以让喜欢设计的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APP设置的通道进行非遗元素的创新及改造。这个通道类似电脑上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手机上的图片处理APP,可以对在资源库里选择的图片进行提取、调色、剪切、拉伸、绘制等,调整设计手段。为了使普通人容易上手,创新设计版块内设置简易的图案设计构成方式,可以使调整好的平面效果设计非遗元素进行旋转、对称、复制、拼接、重复等,保存后可以进入下一个版块或进行分享。
非遗文创APP建成的目的是为非遗爱好者提供模拟文创设计的平台,让使用者能够体验自己进行非遗文创设计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的提升。文创设计体验模块将提供几个固定的设计通道和一个自由设计通道。固定设计通道内主要分为服饰类、家居类、文具类、数码类等产品原型,每个种类下设10个左右产品原型,使用者进入通道后选择一个具体的原型,然后使用设计调整好的非遗元素进行设计合成,通道内提供产品尺寸、角度、弧度的调整,提供非遗元素合成时的自动调整贴合。使用者也可以使用自由设计通道,自己绘制产品原型,进行非遗元素合成。
非遗文创设计的交流平台是非遗文创APP中的互动平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互相交流的渠道。使用者在文创体验版块中完成最终设计后,文创产品设计图可存入个人账号下,也可以进入分享通道,在分享社区进行设计交流。设计交流版块是设计提升和设计共享的通道,能让使用者获得认可感,增加使用者对非遗文创APP的喜爱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制作方式,其中蕴含的不只是手工技艺,还有其所产生的艺术形式。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贵州的多民族聚居形式使其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形式,这些都是进行非遗文创开发的重要源泉。传承非遗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努力实践的,通过文创开发的形式传承非遗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尝试的。本研究在非遗传承视域下提出的贵州非遗文创APP,内容建设上分为四大版块:非遗源泉版块、创新设计版块、文创体验版块、设计交流版块,每个版块互相衔接,使用者可以在APP中获取非遗元素,进行元素改良,体验文创设计,进行设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