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的新意蕴、新内涵和新实践

2020-03-15 12:27吴海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业技能证书

吴海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简称职教20条),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大力度在职业院校培育适应新时代产业经济发展亟需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同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简称1+X证书制度)文件,联合部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同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教职所〔2019〕141号)文件,确定了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等五个专业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专业,首批试点院校涵盖了百余所院校。同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89号)。第二批1+X证书制度涵盖了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特殊焊接技术、智能财税、母婴护理、传感网应用开发、失智老年人照护、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10个专业,试点专业和院校范围逐步扩大。在国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密集释放“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新政策红利,作为一项新时代职业教育重大创新性举措,“1+X”证书制度的试点改革拉开了宏伟序幕。

一、“1+X”证书制度的新意蕴

(一)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诉求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达到了2685.54万人;其中中等职业院校有1.03万所,高职(专科)院校有1418所,年招生数分别达到了559.41万人和368.83万人,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551.84万人和1133.7万人[2][3]。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已达到了世界最大规模,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新时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新需要和新诉求。

高技能技术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报道,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源总量虽达到了1.65亿人,但是却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仅为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力资源总量的6.2%,技工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始终维持在2以上[4]。然而,高职院校的年毕业生所带来的高技能人才新增供给数量(约368万人/年),远小于高技能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总量(4791万人)。如此庞大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缺口,更加突出了我国就业形势的结构性矛盾。据相关测算,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持续保持在高位,预计缺口总量将超2200万人[4][5],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造成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从高技能技术人才供给侧分析,职业院校是我国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供给来源,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年毕业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另一方面,部分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存量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与产业经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不适应,人岗不匹配和不平衡造成了就业人员的“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缓解新时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切实提高高技能技术人才供给侧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是新时代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诉求。

(二)现行双证书制度的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1993年我国就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双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职业院校“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自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有26年的实践探索,奠定了我国职业技能资格体系构架,也为“1+X”证书制度的试行和推广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但随着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5][6]。

首先,当前我国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新时期,生产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革,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倒逼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形态,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和细致化,对一线职业技能人员的需求逐渐往复合型、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职业资格鉴定方式无法实时记录学习者的动态职业技能水平,无法体现和满足新时代岗位职业技能的复合化需求。这也是我国近些年连续取消了多达400多项职业资格认可和认定事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现行双证书制度中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以实际职业领域的应用为主,并未综合考虑高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学历证书源自学校所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则源自国家人力资源部门,双证书出自不同的体系,遵循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和逻辑,适用不同的规则,使双证书的融合教育教学难度较大,较难以在职业院校日常教学的同一个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中落地。

最后,现行的双证书制度,较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等教学要素与这些证书考核内容评价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不能无缝衔接,无形中增加了院校的办学成本、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学业负担[7][8]。

因此,虽然将双证书制度贯穿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对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基础,但是双证书制度也存在着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变化、覆盖面不够宽、规范性不强、培训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以及未充分考虑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等弊端,亟需一项更加契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制度的支撑。

(三)“1+X”证书制度的新意蕴

从国家层面看,“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及其落地和试点实施,在今年我国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的大环境下更显得尤为重要。“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大创新,是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和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国家人力资源建设重要战略举措,有利于深化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全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下制度基础,对提升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蕴。

从职业院校层面看,“1+X”证书制度是在院校实行多年的“双证书”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入。职业院校是我国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供给来源,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职业院校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诉求的重要途径,将有效促进学生从“就业难”向“好就业”和“就好业”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稳定持续供给数量,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对于院校学生而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反映出学生和学员在职业技能发展生涯中所需必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某些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评价,进而获得该领域一定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技能技术基础。

二、“1+X”证书制度的新内涵

(一)人才培养新方案和新模式

国务院的“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评价模式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1+X”证书的新内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契合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科学地制定证书评价标准体系,与学历教育全过程实现充分融合,在硬件上,支持学校职业教育硬件资源的扩大、共享和共建,推动政—校—企—培训机构等的联动办学;在软件上,切实推动“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9][10]。

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如何协调好“1”(学历证书)和“X”(多项技能证书)之间的关系,促进“1”与“X”相生相长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是做好试点改革的关键。试点专业应对教学组织和证书培训进行综合性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以核心职业技能为教学过程突破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和实训资源,面向社会成员提供“X”证书的培训服务。因此,必须实现学历教育的课程与“X”证书的有机衔接,促进课证融合发展。

(1)人才培养方案和“X”证书的无缝衔接。在“1+X”证书制度下,如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是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X”证书是对“1”的一种补充、强化和拓展。“X”证书的考核评价对专业(群)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了细化,对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内容以及其考核标准都作了相应规定,如何将这些规定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需要对“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将本专业(专业群)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能技术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重构学历证书(“1”)与技能等级证书(“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譬如,在“1+X”证书制度标准中,以中级职业技能等级为例,完成“X”证书的职业技能目标约需100-160标准课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需将现有教学资源及内容与“X”证书中的职业技能进行优化整合,将“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重构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方案。

(2)课程教学与“X”证书培训的融合。根据“1+X”证书制度设计,“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个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对于学历课程教育的不同阶段如何设计相应的过渡课程,以衔接该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过渡课程应当在原来课程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改造,以核心职业技术技能为工作任务导向,对应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内容,通过职业技能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打下“X”证书培训考核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过渡课程属于学历课程的“1”,通过过渡课程的无缝衔接,实现不同等级“X”证书的培训、考核和评价。

(3)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多元化服务特性。在2019年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的新形势下,利用好1+X证书制度的政策红利,是解决扩招后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利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共性职业技能,设置宽口径、共享型和共性型的职业核心课程,便于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包括应届在校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的学习,为不同类型学生和学员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学习,实现扩招人员对“X”证书的学习和培训,促使他们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X”证书的需求。

(4)“X”证书教材开发。“X”证书的培训教材是在学生具有一定职业基础上开发的,“X”证书培训教材在受众面、学习目标和体例上,与“1”学历课程教育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何围绕着“X”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展开教材的开发和编撰,是“X”证书的重要新内涵之一,也是值得深入研讨的。教材的开发应引入行业培训教材的相关主要要素和基本结构,采用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中学生较为熟悉和适应的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紧扣“X”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核心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典型任务驱动培训教学,模拟实际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情景,以实际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操作方法贯穿整个培训教学,使学生通过培训教材的学习,掌握实际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5)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是完善“1+X”证书制度的重要路径。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将获取“X”证书与“1”学历课程教育中的部分课程建立学分关联,打通学历课程教育和“X”证书培训的最后一公里[11][12],在中职、高职乃至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阶段课程实现学分融通互换,从而实现畅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新途径。通过试点院校逐步建立校内学分银行制度,为学分银行的试点工作先行先试,也为今后全面推行国家学分银行提供制度基础和创造可行性条件。

(二)“X”证书的开发与实施

“X”证书的开发必须结合新时代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展开,按照我国相关规范,遵循职业技能学习培训规律,联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等部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开发思路,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统筹开发和有序推进。

“X”证书的开发是“1+X”证书制度的关键。进行缩减和修订之后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有139项,涵盖了教育、工程、卫生、司法等多个国家重要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是我国当前最为权威的职业资格目录。因此,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是可以作为“X”证书开发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X”证书的开发具有框架性意义。但是,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是属于职业技术领域大框架,“X”证书制度中职业技能知识点的细化、实践操作技能要点的具体化以及技能考核标准等多方面要素,都需要结合新时期职业技能岗位特征进行综合性和复合化开发。同时,“X”证书的开发,也应融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和属性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认证体系,结合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征,为学生提供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评认证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的需求,逐步完善“X”证书的培训和认证体系。

“X”证书实施的主体是培训评价组织机构。培训评价组织是“X”证书及其标准的建设主体,其主要负责开展具体培训工作和“X”证书的考核认证等两项工作,具体涵盖了“X”证书标准的制定、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考评站点建设和考评实施颁证等工作事项。根据教育部教职所〔2019〕219号《关于确认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二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是面向社会进行招募遴选,实施目录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需具备教育部门的相应培训资质和相应的办学资历与办学力量,且具备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标准的开发评价。

“X”证书的培训主要面向职业院校在校生,针对在校生的学习和培训特点,有机结合“X”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内容,融合学历教育课程知识点,制定合理的“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量,促进“1”与“X”的有机融合与衔接。“X”证书的培训应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X”证书的考评和认证应要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统一,一方面可避免“X”证书考评的“一考定终身”,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范培训评价组织和学生之间的舞弊行为。总之,培训评价组织是“X”证书的实施主体,也是“X”证书效应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进入教育部门备案目录的培训评价组织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培训体系和监控体系,在教育部门、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发挥作用,确保“X”证书的透明实施和科学有序推进。

三、职业教育新实践

(一)“1+X”证书的协同推进

“1+X”证书制度是一个综合性职业教育认证体系和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切身利益,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深刻改变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在政府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职业院校、行业(行指委)、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机构等多方单位应共同努力,协同贯彻好“1+X”证书制度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的试点、开发、建设、实施和完善。

首先,职业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体对象,也是该制度体系的受益者。应在政府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加强领导负责制,强化“1+X”证书制度实施的统筹设计,明晰“X”证书实施过程汇总的具体责任和义务,细化实施细则,简化实施办事流程和手续;兼顾日常教学和实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X”证书制度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建设。应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积极参与“X”证书的开发及其标准的制定,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制定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X”证书培训学习计划。应实时监控“X”证书的培训质量,做好“X”证书制度的组织、实施、协调、评价和监督工作,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的落地试点和完善。

其次,培训评价组织机构所承担的社会利益要远远大于自身利益,应有社会担当、长远谋划和历史使命感。培训评价组织机构应聚焦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症下药,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协调,以企业的岗位职业技能核心要素作为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标准,以行业和企业技术发展和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量身定做符合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技术人才的“X”证书,科学和系统开发“X”证书制度,切实承担起组织协调各方的重要责任,扎实推进“X”证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最后,学生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象和直接受益者,在实施初始时,部分学生或许会产生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误解等现象。根据教育部“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X”证书的培训和学习,但并非强求,且不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为“1+X”证书制度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X”证书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确保“X”证书含金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证书制度,保障“X”证书的含金量是确保学生(学员)职业技能的充分鉴定,有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是推动产教融合,拓展就业和创业的新渠道,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3][14]。

在“1+X”证书制度下,“X”证书的培训及其评价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相比于现行的双证书制度,“X”证书的培训和评价归属于“第三方机构”。如何监督、促进和反馈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是“X”证书试点实施的要点之一。

首先,职业院校应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部门的作用,结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所亟需的岗位职业技能,严把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入校门槛,建立各类技能证书的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培训评价组织完善评价和考核标准,严格把关“X”证书质量,确保“X”证书含金量。

其次,确保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实时监督培训组织制定详实周密的培训方案,并严格按照“X”证书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和内容进行培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与其职业核心技能密切相关的“X”证书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学时、内容和方式达到相应标准规定,严格把关学生的“X”证书培训质量。

最后,严格严肃“X”证书的考核和评价,杜绝出现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核中的“放水”现象。应加强考核站点的审核认证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周密的考核实施办法,探索相关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统筹兼顾。“X”证书的考核评价等级或分数可作为学历课程考核成绩同时使用,结合典型岗位核心职业技能和素养,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强化对职业技能的考核和评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项全新的职业技能评价认证体系,“1+X”证书制度的落地与实施,必须依靠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多元化教师队伍的组成。加强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职业技能素质,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15][16]。

首先,应统筹校内外师资队伍资源,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聚焦教育部重点关注领域内的“X”证书,与各专业培训评价组织机构开展紧密合作,积极参与“X”证书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评价标准和培训内容的制定与开发,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层次的资质要求,丰富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内涵建设,将胜任具有高含金量“X”证书的培训师作为教师“双师”的重要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企业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充分利用企业双师队伍对职业岗位技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扩大师资队伍和师资力量。

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X”证书考核评价的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将其与专任教师的全员轮训制度,以及新入职教师头一年的教育实习制度和三年期企业实践制度充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提升教师作为“X”证书培训师的职业技能教学培训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X”证书的培训教育,实行分类师资管理和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引导更多的专项资金和师资资源用以开发“X”证书制度体系。

最后,“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机构在组织和策划培训过程中,应采用行业师资培训的手段来培养师资队伍,引入“互联网+”技术,培训教学应更多地采用有效的实践、工具和手段,协助院校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例如,采用分层培养策略,分步开发师资培训资源,通过互联网APP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形式提升师资培训能力。

四、结 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继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新举措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我国深化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供需平衡,可有效缓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与推进,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实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和资历框架的建立与健全,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