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陈 燕
(同济大学 党委办公室,上海 200092)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高校党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1]。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三大主体责任(以下简称“三大主体责任”)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核心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融入属地党建工作整体格局,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
党对高校的领导,体现在通过高校党组织领导团结全校师生完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的具体过程中。目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全球新冠疫情也不容乐观,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这种同步交织的时代特征,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也给大学带来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还需继续增强,科研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攻坚克难,创造条件,不断前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中央,高校的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更加需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守大学使命,履行大学职责,为教育综合改革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努力形成党的建设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局面,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全工程各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发展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体系,既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学制度体系的建设发展伴随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从建国之初学习苏联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到逐步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进而到改革开放之初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领导体制,并在进入新时代后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和制定系列文件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也是和高校党建同频共振,不断加深相关规律的认识过程。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三大主体责任(以下简称“三大主体责任”)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核心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错综复杂。网络和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手段,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难度。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斗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的基础上,敢于责任担当,不断提升能力、压实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深抓好。一要全面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3],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基层党组织定期政治理论学习等机制,并带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理论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和研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以信仰的坚定、思想的坚定、政治的坚定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要持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要发挥好学科专业优势、人才智力优势,在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中借鉴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不断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在教学育人实际中,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一步丰富完善师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4]三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高校要把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层层压实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要主动增强阵地意识,主动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带动全校教职员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面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教材、讲座、网络等阵地管理,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确保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5]。高校要按中央和上级单位的要求,强化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7]。一要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改革。以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为导向,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改革,在教研室、科研团队基础上建设教职工支部,在学生社团、学生社区设立学生支部,让基层党组织重心下移,实现全面有效覆盖。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要优先配齐配强分党委(党总支)书记,着力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与培养,加强党建工作能力培训,并且加强高等教育规律学习,同时也同步高校管理工作能力提升,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教学科研骨干,把教学科研骨干、行政管理骨干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使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既精通党建党务也熟悉专业业务。三要加强党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党务工作者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理论实践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互联网技术运用,建设党建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党建活动场所建设,使之成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党组织建设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带给高校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党委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高校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阵地,持续推进巡视整改和校内巡察,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落实好“三大主体责任”是高校党建的核心工作,也是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要从健全领导工作机制、规范细化工作举措、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入手,绘制施工蓝图,形成工作闭环。
高校党委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是落实三大主体责任的指挥中心。落实三大主体责任,从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入手,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健全班子自身能力建设机制。高校领导班子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种本领”,结合高等教育办学实际,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进一步规范领导班子成员行为要求,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抓学习、带头作调研、带头改作风等制度,坚持一线原则,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督促班子成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办学治校工作之中。二是健全党委科学规范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和行政工作制度体系、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等,加强领导班子日常沟通机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充分协调运行。三是健全压力传导机制。以“三大主体责任”为抓手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不断健全完善与学校中心工作年初同部署、年中同推进,年末同考核的“三同机制”,将党建工作检查融入校内巡察、专项联合检查,将“三大主体责任”承担情况与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结合起来,实现党建工作效果与干部考核挂钩,逐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四是建立党建督查检查统筹协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合中央巡视整改、主题教育专项整治、校内巡察和巡察整改、民主生活会整改、校内党建专项检查,统筹协调整改任务,既加强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也针对复杂问题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加强条块密切配合,建立一体化的任务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工作清单机制,建立基层党建督查检查统筹协同机制,减少重复检查,为基层减负。
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三大主体责任”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把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推动基层党建接地气、见实效、促发展。
1.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守正创新中切实推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将学习环节作为党委常委会的常设第一议题,推动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按月下发教职工理论学习指导意见,构建领导领学、干部必学、师生共学的理论学习机制。书记、校长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学校和个人实际谈体会、谈思路,以身示范将全校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活动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和师生思想动态等议题,定期向二级党组织专门通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专门研究意识形态、重点人工作、社团管理、网络舆情、安全生产等专项工作。定期召开意识形态研判会,制定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制度清单及工作要点等,指导二级党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基层学院党委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情况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调研督查。在新上岗处级干部和新进教师的培训中专门安排意识形态有关学习单元,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教师的培训,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三是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校哲社体系。学校主要领导带头参加思政理论课集体备课,班子成员参与授课,引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加快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优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四是健全“三全育人”体系。以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变革为着眼点,统一思想认识,构建长效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责任体系,多措并举,协同全校育人资源和力量,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确保院系层面“三全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和每一名教职员工。五是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纪律约束,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明确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流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追责机制,加强警示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组织青年骨干教师、海归教师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一线了解国情,增强育人担当。六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完善校内听课系统,抓好课堂教学监督检查,进一步夯实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教材、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讲座、论坛、报告会等的管理,加强校内社团的建设,强化阵地建设。加强网站、新媒体意识形态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2.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按照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一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结合工作实际,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形成制度和长效机制。针对主题教育期间形成的问题清单和整改事项,把整改工作和专项整治进展结合起来,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结合起来,和巡视巡察整改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整改、紧盯问题不放,抓好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落实。二是进一步压实基层党建责任。建立健全基层单位决策管理体系,理顺二级单位决策议事体系,强化党组织在二级单位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定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联合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梳理总结形成问题清单,统筹推动研究解决,并针对发现的共性、难点问题开展“回头看”检查,进一步形成年初有调研部署、日常有过程管理检查、年底有“回头看”的工作闭环。三是推进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力量。进一步落实组织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充实基层组织员队伍,加强组织员培训,打通组织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通道,全面激发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能动性。四是加强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党建活动场所建设,持续推进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切实提高日常党建工作的效率。
3.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一是加强监督执纪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持续深化“三转”,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督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二是持续抓好作风建设。坚持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改进文风、会风,压缩发文、会议数量,优化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6]。三是深化巡视巡察整改。持之以恒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一体整改、集成整改,进行定期检查和及时总结,健全整改公开机制,创新整改日常监督机制,建立整改长效机制,抓好巡视巡察整改落实。探索建立巡视巡察联动机制,加强对巡察工作的指导,推进未巡先查、未巡先改工作,综合运用巡察成果,发挥好政治监督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文件,在学校、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三个层面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和质量标准。一是明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结合实际制定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质量标准等规范,进一步明确二级党委三大主体责任工作标准,加强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履职尽责考评。三是制定基层党支部工作质量标准,加强支部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积极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推动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全覆盖,进一步强化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大学是国之重器。通过落实和强化高校党组织“三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形成党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