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支持系统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0-03-15 09:47陈玉婷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辅导员育人

于 亮,陈玉婷

(河池学院 1人事处;2历史与社会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承担着重要职责,也肩负着重大使命。在近70年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定位逐步明确、职能不断拓展、作用益渐凸显,“在一系列重点时期、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成为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1]。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深刻变化以及思想观念冲突加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成长成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不断涌现,辅导员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提升辅导员育人成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体现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价值,需要立足全局视野,构建辅导员支持系统。

一、辅导员支持系统的内涵

现代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提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2]51。尽管系统论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上,但其核心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运动发展、联系、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具有高度同一性。支持系统是相对于阻碍系统而言的,化解阻碍因素、培育支持因素、消解消极因素、带动积极因素,是支持系统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关键[3]。辅导员支持系统是指,以辅导员群体为中心,以更好实现辅导员工作职责、岗位价值和职业发展为目的,辅导员及其关联群体、组织等在运行中形成的关系、体系的总和。实质上是一个以辅导员群体为主要载体、以学生教育管理为核心、各部门各群体积极参与的协同系统。辅导员承担九大工作职责,扮演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特殊角色,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支持、推动、促进、保障辅导员更好完成这一使命的主体,都是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部门等组织以及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甚至包括辅导员自身。

从构成要素或影响因子来看,支持系统可以分成“自系统”和“他系统”两部分。“自系统”即辅导员自身通过心理建设、能力建设、目标建设构建起基于职业认同、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的支持系统,侧重于生发强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奠定辅导员工作的主观意愿和基本能力,以实现角色要求,特别是职业化专业化要求。“他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各级部门组织、群体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为辅导员和辅导员队伍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有力保障。“自系统”与“他系统”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没有各级部门、各类群体的支持和保障,“自系统”没有基础、难以持久;没有强大内在动力的支撑和主动牵引,也不能充分发挥“他系统”的积极作用;从支持内容或实现角度来看,支持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认知支持指各系统主体在明确和强化对辅导员角色、地位、重要性等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对辅导员及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并产生为之提供相应支持的主观意愿和积极行动。情感支持指为辅导员提供情感帮助,比如关心其生活工作状况、疏导其压力、安抚其情绪、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缓解职业倦怠等,帮助辅导员构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行为支持指各主体通过活动、互动、制度、体系等实际行为为辅导员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在此三者中,认知支持是前提,情感支持是纽带,行为支持是关键。只有充分全面深刻的认知,才能真正对辅导员产生认同、建立情感,才能切实在全局思维指引下积极参与“支持”;而支持系统目的在于更好实现辅导员工作职责、岗位价值和职业发展,“知”、“情”最终落脚点都在于“行”,即如何通过具体行为实现“支持”。

二、构建辅导员支持系统的价值意蕴

(一)坚持三全育人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这对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重要指导。《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则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它并不只是辅导员的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各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各职能部门等多个机构,校院各级领导干部、学工团委、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支队伍,课堂、宿舍、网络等多个阵地,课堂学习、生活娱乐、实践锻炼等多个环节。高校各级部门组织、各类人员群体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其教育教学、言行风范都能极大影响学生。三全育人实际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参与人员、时间过程、空间范围等方面的全覆盖,需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大思政格局。辅导员支持系统虽是以辅导员群体为中心,但也强调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形成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良好协同育人局面,从根本上说是对三全育人理念及其价值追求的具体实践。

(二)破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困境的现实需要

2005年,教育部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6],开启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经过十余年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的不断建设,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辅导员规模、结构、能力及相关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内涵建设都有显著成效。专业化强调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能力,职业化则凸显基于职业角色认同感、归属感的职业稳定性。从专业性和稳定性考虑,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困境,集中体现在高度重要的工作性质与较低话语权的矛盾、双重身份与认同缺失的矛盾、宽口径知识与专业化发展的矛盾、干部流转与职业化要求的矛盾等方面,突出表现为制度环境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弱、职业发展渠道模糊、离职转岗比例大等现象。以上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辅导员及辅导员工作长期得不到真正认同、正确对待和积极支持,难以培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职业愿景。

(三)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选择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7]。实际上是围绕学生构筑了一个由辅导员、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各类人群及其代表组织组成的育人同心圆,协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环节中相关主体的有效配合与积极联动,完成的效果取决于系统中薄弱环节的薄弱程度。辅导员既有教师身份,又担负管理和服务职责,是离学生最近的人,面临的都是学生最迫切、最需要、最关注的问题。但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辅导员作为“行政末端”和“特殊角色”,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思想困惑过程中,必须得到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和强化。比如,部门服务管理不到位引发学生不满情绪、教师不当言行或实践活动错误价值取向误导学生等,都会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当然,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或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也会给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带来相应影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联系学生,也基本能够对接学校各级各类部门群体,在所有育人环节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无法被取代的职业特性。构建以辅导员为中心的支持系统,是促进各育人环节积极运转、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重要选择。

(四)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既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厘清学校治理架构层级,完善治理制度体系,提高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8]。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辅导员支持系统,本质上是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多方协同共建为形式、以相关制度体系为支撑的,符合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法治思维,它的构建和运行对于高校理清内部管辖、强化制度保障、实现多方参与、畅通机制运转等都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尝试和有益补充。

三、构建辅导员支持系统的实践路径

+

在学生教育管理、成长成才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其效果的实现也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有效配合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构建辅导员支持系统,既来自于宏大时代背景的推动,也发轫于具体现实问题的需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阐述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2017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提出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要求[9]。这既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任务清单,同时也对辅导员支持系统的构建指明了重要方向。

(一)加强党委统一领导,牢固树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4]。辅导员支持系统的构建和有效运转根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体化和协同化。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思想政治工作当做全局性工作来抓,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从目标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建设,贯通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努力打造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良好局面。

(二)促进宣传交流,提升辅导员岗位价值认同

认知支持和情感支持是行为支持的基础和前提。辅导员承担包括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在内的九大职责,基本囊括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成长各项环节,其工作内容涉及高校绝大部分党群和行政部门。而且辅导员又是直接面对学生群体,在高校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运转中,辅导员往往“退化”成为单纯的行政人员,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责主业。在思政一体化构想中,各部门本应协同支持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现实中却形成了辅导员配合完成各部门行政职能的悖反局面,最终消解辅导员的思政功能,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必须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在全校范围特别是职能部门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认知,明确辅导员根本职责及其重要价值,引导各部门主动给予辅导员“行政瘦身”和“思政合力”。同时,辅导员队伍也要积极构建职业发展话语权,在理论创新、工作实效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争取各级部门认同和支持。

(三)强化基本保障,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深入发展

专业化职业化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趋势,也是辅导员支持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提高辅导员思政专业性和职业稳定性,必须在“专”和“稳”上下功夫。一是完善制度保基础。在教育部整体要求基础上,按照双重身份界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辅导员的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职称职务双线晋升办法和相应保障机制,畅通提升渠道,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二是建设平台促发展。一方面要在探索建立辅导员培养考核分级制和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化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培训,根据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发展规律,探索建立日常学习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学历学位提升与能力锻炼相匹配、重点突破与终身学习相统一、科研能力与思政水平相适应的全覆盖、系统化、专业性培训体系;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优秀辅导员工作室、网络公众号等平台,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挖掘和凝练高水平育人成果,促进辅导员思政教育品牌化和优质化。三是依法治校守底线。依法治校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准绳和重要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要加强法治思维,既要依法依规办事,又要以此倒逼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性和引导性,明确各部门职责权属,理清各项事务的归口及程序,防止辅导员工作的无序叠压,同时也加强对辅导员或思政工作人员的法制保护,保障其合法权益。

(四)坚持协同育人,深入实施三全育人培养模式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及教育管理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围绕这一核心。构建辅导员支持系统,必须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为提升辅导员育人实效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动系统融合。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基本包含学生教育管理各个领域,要加强各领域之间的大协同,不留盲点、断点,构筑学生成长的有力保护圈;同时,要加强各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小协同,延展触角、打通拐角,织密系统育人防护网。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实践“十大”育人体系的主体,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实践育人,重要前提是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育人队伍。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育人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育人水平。必须完善高校教师引进、考核和培养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队伍培养管理全过程,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为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行奠定扎实基础。三是优化技术支撑。要大力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平台载体和智能支持。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制度,利用大数据,构建学生综合信息库,整合教务、后勤、学工等各部门数据,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积极开发学生日常管理小程序,将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公众号、客户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和现实性,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育人闭环。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论高职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