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门人”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20-03-15 09:47金芳芳施慧慧李济沅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守门人队伍辅导员

金芳芳,施慧慧,李济沅

(浙江大学 1党委学生工作部;2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3电气工程学院,杭州 3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1]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受众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截止2020年3月,我国共有网民9.04亿人,其中学生占比最多,约为26.9%[2],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变为现实,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解决这一现实课题,高校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让大学生最亲近、最信赖的辅导员群体在思政教育一线,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守门人”理论作为传播学领域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与辅导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角色有许多共通之处,将该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为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守门人”理论下辅导员队伍建设释义

“守门人”理论源于传播学,最先见于库尔特·勒温(K.Lewin)的《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他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或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作出决定。怀特(White,1950)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中,验证和扩充了勒温的理论,认为编辑的喜好和情绪决定了稿件的选用情况。何胥(Hirsch,1977)认为,传播只有一个关卡和一位守门人。麦克内利(McNelly,1959)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盖尔顿和鲁奇(Galtung&Ruge,1965)则提出守门人在选择或拒绝新闻内容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系统性,并非完全主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可预测。简言之,“守门人”主要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传播什么性质的信息、传播多少以及怎么传播的人或者机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传播个体,而是身处于一定的组织中,基于组织的价值观与立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而非个人的价值判断。[3]135“守门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守门人现象,这一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新闻传播过程,还适用于其他任何信息传播过程。高校辅导员肩负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正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承担着“守门人”的角色,扮演着信息接受者、信息守门者以及信息传播者的三重角色。

(一)信息接受者:海量信息的汇聚枢纽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在高校这一信息系统与传播组织中,他们首先是一个信息接受者。他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相关知识等,同时,还需要接收来自学校其他部门的信息时事政策文件、上级党政会议精神、社会发展态势以及学生反馈的各项信息等。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因为其服务群体所接收信息是广泛且多元,因此辅导员也要不断开阔视野,多渠道地了解当前网络上的各种舆论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符合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选择接收信息。

(二)信息守门者:优质资源的甄别筛选

作为守门人,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认真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高校辅导员队伍要根据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信息的收集、辨别和梳理,把正确、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辨别、指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予以纠正。这需要辅导员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和价值观,如对某一热点事情的看法,或是整个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参与行为和认知动态等,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及思想行为特征。

(三)信息传播者:教育内容的精准表达

辅导员在接受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后将信息以一定的形式和手段传递给学生的行为就是在担任信息传播者的行为。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就是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辅导员的信息传播具有多重优势,相比较于专业教师而言,他们是全方位的渗透式的。专业教师更多是课堂上的一对多群体传播。辅导员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谈心谈话、走访寝室、召开班会等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语言和生活,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守门人”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等方式,笔者发现以“守门人”理论审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多重角色导致信息过载、专业不足导致守门无力、能力缺乏导致传播低效等问题。

(一)多重角色导致信息过载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门人,辅导员要先成为一位合格的接受者,用普通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审视来自工作领域所有信息,才能为后续甄别、筛选,提出解决方案做好准备。在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实践中,呼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着眼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4]但在现实中,由于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学术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缺乏对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系统规划意识,辅导员岗位定位不明确,辅导员工作重点本末倒置[5],工作内容不断“泛化”,工作角色的不断叠加,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内涵和职能不断超出原有的范围,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内容不断延伸,“24小时在线”“有事请找辅导员”成为常态。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经常要同时扮演着教师、朋友、保姆,甚至第二家长等不同的角色。大量的信息同一时间铺天盖地而来,没有接受、消化的过程,必然会使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出现欠缺情况,影响工作的准确判断,进而引发职业倦怠,影响队伍质量。

(二)专业不足导致守门无力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门人”,辅导员要拥有良好核心素养,才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中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判别信息的真伪,甄别信息是否具有价值,进而守好门,把好关。这就要求高校要建好辅导员队伍,就必须在专业化职业化上下功夫。但在现实环境中,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足,人员流动性强,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许多优秀辅导员因为工作突出晋升至高校其他部门,也有部分辅导员因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转至普通行政岗或是辞职,新辅导员成为队伍的绝大多数,辅导员群体的分布呈现扁平化的模式。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但现实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适合辅导员工作的学科体系。辅导员工作要求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法律、心理等多种知识背景,但辅导员大多是基于单一学科背景成长,即使是通过自学、考证、培训等途径丰富学科知识,也存在着学而不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能力不足导致传播低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门人”,辅导员还是一名传播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进行宣讲、传播、引导等,把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但事实上,辅导员往往因为自身准备不足、技能不足、方法不足等原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在掌握引领教育主导权的过程中,存在准备不足、应对吃力的情况,因为相关知识储备缺乏、经验能力不足等原因,少有人能成为学生群体中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有传播力的“意见领袖”,在学生思想澄清和价值引领工作上作用有限。再者,互联网时代,技术迭代持续推进,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传播方式不断产生,一技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新技术面前,辅导员存在学习不足、技能不足的情况,跟不上学生的热点,就难以捕捉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说教为主,在互联网日益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最大变量”的时代,传统的工作方法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惯性状态的“居高临下”和舆论引导的“灌输式、指导式”方式明显失灵,辅导员存在工作方法不足,影响高校抢占高校网络思政主阵地,把握学生网络思政话语权和主动权的进程。

三、“守门人”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守门人”理论从三个维度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队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高校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的标尺,从回归主责主业、加强专业建设以及提升传播效能等维度进一步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促进高校辅导员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7]

(一)回归主责确保“博中有专”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发展与培训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辅导员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要更加清晰明确角色定位,清醒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克服工作对象多元、工作场域多变、工作内容繁杂等困难,回归育人主责主业,厘清工作重点,抓住工作核心,发挥辅导员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过程的育人价值,才能消解信息过载的现实困境,避免落入“万金油”的尴尬境地。同时,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破除各方对辅导员工作“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的片面认知,高校要在政策设计、平台搭建上,将辅导员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到思想政治工作上,鼓励辅导员围绕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工作重心,在完成好辅导员各项工作职责的基础之上,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特长以及工作实际需要,聚焦某一特定领域做精做深从而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实现辅导员队伍向“博中有专”转变。

(二)强本固基练就“过硬本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社会、高校、家长、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推动着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新发展。[8]433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迅速通过网络实现普遍联结,“开门办思政”成为高校思政工作新格局,辅导员需要守的“门”越开越大,这也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着力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入常态化、科学化、阶梯化,按照“接收—守门—传播”的动态过程,遵循辅导员成长规律,抓住“教育”“管理”“服务”三个关键,科学调配不同培训内容,引导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强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以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三)双向交互提升“传播效能”

有效的传播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大学时期是青年群体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阶段,主体意识凸显、表达意愿强烈,传统“灌输”“单向输出”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用于现实,双向循环互动的信息交互模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这意味着辅导员既要保持与学生在德行、知识等维度的势差,以师者风范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也要注重发挥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中的主体性,以朋友之姿陪伴学生全面发展,在双向交互中达到于无声处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完成从信任到交流,从沟通到影响的全过程。尤其是当前新形势下,辅导员要认清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化,从知网、懂网,向善于用网转变,利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新生代社交工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广泛、更迅速、更大众化贴近教育对象,把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坎里,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守门人队伍辅导员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守门人”真正履职
社区“守门人”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