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 徐晓东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更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现象的本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创新实验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一线教师应科学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物理思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一线教师需要摒弃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实验设计,增强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
物理学的发展基于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实验设计时机械地遵从教材的设计或者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与物理学的发展相悖,而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对其中的物理原理只能刻板记忆,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实验的设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将实验设计的内容提前进行规划,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做辅助讲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形成科学思维,进而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并将实验创新的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对现有的物理教学方式以及实验教学的资源进行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创新性不足的原因.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模仿实验操作,最终得出结论.创新实验设计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主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互相分享.学生自己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将自己的房间作为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将实验结果一一记录,切身感受实验现象.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的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调节课堂氛围.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理解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而理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实验活动设计旨在构建创新性高中物理实验课堂,开展更加有效、方便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运动的描述”中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创新实验,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发现问题、总结方法.实验前要调整计时器振针的高度,所用纸带要平整;打点计时器属于间歇性工作仪器,每打完一条纸带应及时切断电源等.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灵活思考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方式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将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入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