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0-03-15 09:20胡和平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中华

华 婷,胡和平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一、公安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夯实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本质要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和继承者,坚定“四个自信”,大学生绝对不能“缺位”。无论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是理论自信,都根源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1]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我们的大学生在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抵挡西方霸权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还能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文化有全面、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充分感受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从而真正树立起大学生在文化认知和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2018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再到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大学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的“生命线”。作为公安院校,立德树人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正如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所说,“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是立德树人,即如何通过教育、践行,造就人格完善的‘君子’”[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特殊使命。因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培育和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预备警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今后的公安工作中担负起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重任。因此较之其他普通院校,公安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审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2015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公安院校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应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再以某公安院校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具有从事侦查学专业相关领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在公安机关或其他执法机关从事侦查等相关岗位领域工作的高素质侦查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不管是纲领性文件还是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难看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发展,而对于公安教育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显然是不足的。

(二)课程设计方案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公安院校没有文学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任务主要由公共基础部(基础教研部)的语文教研室(文学与文化教研室)承担,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必修)和素质拓展课(选修)两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江西、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公安院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3],绝大多数公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大学语文。素质拓展课则是根据各学院的需求和特色开设的选修课程,比如中西文化比较、古诗词鉴析、茶艺、音乐美术鉴赏等。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文化与人文素质课,教材设计以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为主要内容,选篇中优秀的中华文学作品占绝大多数,对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很有帮助。但这类课程课时并不多,以湖北和湖南两所公安院校课程设计方案为例,湖北警官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共 36课时,开设时间为12 周,大一上学期开设;湖南警察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共 32课时,开设时间为 16 周,大一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而文学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整整大学四年时间,单凭一个学期每周一次的文化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文化传承了。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涉及文学、历史、政治、教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课程应成体系,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如果只靠大学语文课程扛大梁就想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庞大工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三)教育教学方法不丰富

目前公安院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社团活动。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来传授文化知识,重视知识性而忽视思想性,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探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不足,就更谈不上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内化了。单纯的知识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致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低下。[4]84公安院校也成立了不少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团,比如文学社、诗词会、汉学馆,开展了名家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诗词竞赛等活动,但这些社团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自主成立的,活动的开展也比较随意、零散,学校和教师在其中发挥的统筹和指导作用有限,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协同发展。

(四)学生兴趣爱好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热衷于网络游戏、明星、网红,对慢节奏的传统文化兴趣不高,甚至有些持抵触、漠视态度。另一方面在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对招警考试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他们更加注重公安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体能训练,轻视通识学科、人文素质课程,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筑牢忠诚品质之根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被称为“八德”,而“忠”被列为“八德”之首。《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否做到忠诚是反躬自省的首要要求、首要内容。同样,“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品质和核心灵魂,公安院校不同于一般院校,要始终把政治建校、政治建警摆在首位,把“忠诚警魂”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忠诚”的思想精髓和内涵要求,充分认识苏武牧羊十九载持节不改、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史可法血战扬州等忠义之士身上的忠贞气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观念,强化大局意识,筑牢忠诚警魂,真正扣好立志从警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思想忠诚、政治忠诚、行动忠诚,努力成为“忠于党、忠于袓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卫士。

(二)厚植爱国主义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阐发透彻,激发广大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自觉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人民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之中,树立远大理想,坚守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培育为祖国和人民勇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坚守社会责任之基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公安院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培育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一方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的“仁政爱民”“仁爱共济”的道德理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促使其担当意识和为民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弘扬传统和合文化所倡导的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和平共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文化品格[5],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做好家庭人;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做好社会人;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做好生态人。

(四)完善人格修养之本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人才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既包含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懂谦和、知廉耻等传统美德,还包含“吾日三省吾身”“力行”“慎独”“克己”等修身养性方法。公安工作肩负着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重任,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在公安工作中是否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因而更应该时刻注重道德养成。要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与优良人品上下功夫,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磨砺意志、锤炼品格,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能挑重担、能啃硬骨、能打胜仗的新时代公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公安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在凝聚共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战略工程,文化育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健全文化育人、文化育警的长效机制,构建一整套方向正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警、全过程育警、全方位育警的协同效应和系统效应。

1.要积极构建“大思政、大文化”育人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实现文化教育“全贯通”、文化元素“深融合”。

2.要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学系部、文化课任课教师的事情,还是需要方方面面全员参与、共同形成合力才能做好的工作。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全面统筹校内外文化育人资源和力量,把握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学管队伍相结合、校内外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机制,绘好“文化育人”施工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切实形成育人合力。

(二)在弘文立德上下功夫,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融入力度

公安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围绕“课程”“教学”“教师”三个要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内容丰富,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等多门课程。公安院校不可能像其他综合性高校那样设置人文课程,但应明确人文教育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可按照“人文通识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安专业“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方面积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导作用,同时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文化”元素,结合教学环节渗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凸显地域特色和公安特色,公安院校可开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公安文化或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专题传统文化课程。

2.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刻板枯燥的理论,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6]要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需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合理利用互联网教学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要积极响应“智慧课堂”的号召,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传统单向传授”转变为“现代双向互动”,利用学习通、雨课堂、腾讯课堂等信息化平台改进传统文化教学的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打破课堂教学的场地和时空限制,利用网络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如学习强国、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开设的传统文化专栏,高校传统文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学习,做到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立体化覆盖。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4]8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先行。公安院校各学科教师都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通过校本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参加国学、哲学、文学等研修培训,同时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德行修养,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典范。

(三)在深学践行上下功夫,注重社会实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经典诵读常态。“每日早训”“每周班会”是公安院校的传统特色,也成为锻炼身体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大潮中,公安院校大可利用这两个时间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每天早训后开启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每日的晨读能让学生通过吟诵、体味、铭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启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既做到野蛮其体魄,也做到文明其精神。在每周班会上举行“传承经典文化,共创书香警院”读书分享活动,通过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和道德情操,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力促以知致行。

2.主题教育强化。公安院校应构建经常性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等各类教育活动之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我与祖国共奋进”“人民公安为人民”“我的警察梦”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宪法宣誓仪式、公安职业荣誉仪式等,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典礼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仪式活动,丰富典礼内容,深挖典礼育人教育功能,让学生在重大活动中体会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3.日常行为养成。注重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的思想内化,侧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培育养成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作风和抱团作战、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深入推进诚信考试和“零舞弊区队”“零舞弊大队”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明礼诚信、崇善尚学、奋发进取。

4.典型模范引领。办好“警院讲坛”活动,邀请公安英雄、业务骨干进校园讲忠诚、讲奉献,举办英模事迹报告会等,接受公安使命教育和英模精神激励。挖掘学校中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刻苦学习的典型,深入开展“警院之星”“诚信之星”“美德青年”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道德示范效应,用先进典型感召和引领广大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四)在共情共鸣上下功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公安院校要结合校史、地域特点和公安、人文特色,深入挖掘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显性隐性育人元素。

1.重视校史校情文化利用。全国34所公安院校大部分成立于1949年左右,与共和国同龄,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安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利用,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浓缩校史文化精华,提炼校风校训,确立办学理念和警院精神。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建好校史馆(校史陈列室)。大力实施校史文化育人工程,把学习校史、参观校史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教师入职教育、党员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师生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2.加强景观环境文化建设。公安院校在物质环境建设和运用中,应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育人思想融入其中,促进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以营造出“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7]对校园进行功能区划,明确校园内各区域及各建筑物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做好校园道路、园林、广场、楼宇等景观的建设、命名及阐释宣传工作,提升历史积淀和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切实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走廊等公共学习生活场所的文化建设工作,精心培育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走廊文化等,让其成为学生修身立德、怡心养性、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3.营造浓厚警营文化氛围。公安院校属于行业办学,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本土地域特色。各公安院校应因地制宜,注重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深化以忠诚文化、英雄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纪律文化等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名人雕像、成果展厅、英雄墙、荣誉室等。还可利用校局合作机制,与公安实战部门共同进行警察文化研究,打造“警营文化进校园”“警察之魂铸心间”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力营造具有警营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中华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