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老人徒步千里、耗时半个月,从安徽亳州到浙江台州投靠亲戚打工的视频,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引发很多人的感慨与同情。
老人之所以要徒步,并非是自己买不起车票,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具健康码。
所幸,因为他遇到了热心人,及时得到了帮助,没有发生意外。如今,他已被亲人安全接回家中。老人家乡所在政府的工作人员说,老人无儿无女,和哥哥一起生活。目前,当地给老人安排了健康检查、核酸检测等,将进一步安置。
后据浙江台州当地派出所调查,老人并不是从安徽一路徒步到浙江来的,中途他坐过3次火车。因无健康码乘坐交通工具不便,所以有部分路程选择了徒步。
虽说事情最后有了真相,结局也稍慰人心,但是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问题:那些未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的老年人,该怎么办?
现在无论是公共出行,还是去超市、医院、银行都要“健康码”。有部分老年人连普通的手机都不会使用,更别说智能手机了。
如今智能化应用正逐渐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对很多老年人而言,智能化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便利,反而平添不少烦恼。社会有要求,发展有需求,你认为无健康码的老人与智能化时代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请看本期来自读者观点。
郭元鹏:健康码是这次疫情应对中的一大创新,有了健康码,防疫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也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成本。有了“健康码”,市民出行再也不麻烦了,不要反反复复测量体温,不要反反复复进行登记,不要反反复复出示证件,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全城无障碍通行”了。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社会上还有一个老人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很大,因为我们是“老人社会”,老人占据的比例很多。“健康码”再好,老人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的老人无手机,像新闻里的徒步老人,有的老人虽然有智能手机,但是对于智能手机的功能并不能完全掌握,于是“不会使用健康码”。还有一些老人使用的是“老人手机”,使用“老人手机”就没有办法使用“健康码”。对于“不会使用健康码”的老人,要多些耐心,要多些善意,要多些体谅。“健康码”是个好东西,再好的东西也需要理性看待,不能非要逼着他们使用智能手机,非要使用“健康码”,不妨精准服务,实现“老人用老办法”。推广“健康码”,别让老人“很受伤”。
素心: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2%,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只有46个人接触过互联网。从这个数据来看,因为未使用智能手机无法联网,所以这部分人也就很难便利地使用健康码。可以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群体,很大一部分无法被快速融入到数字化社会里,他们成为数字社会事实上的畸零人,远远地躲在数字化社会之外的一隅,时不时在这个世界“碰壁”。这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这些与数字化时代绝缘的群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需要更精细、更友善的照拂。被科技进步“抛弃”的老年人,需有更具人文关怀的做法来帮扶与体恤,这是一个社会应当具有的温度。
王俊勇:可能有人会说,老年人也应该积极学习新事物。手机扫健康码也不是多难的事。道理虽如此,但客观地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都在下降,无法和年轻人相提并论。还有很多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难以学会使用智能设备,比如有的老年人视力下降,看不清电子屏幕;还有的老年人手脚颤抖,点不准屏幕中的选项。如果不考虑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弱的实际情况,片面要求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这是强人所难的。不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智能化时代下降,最可靠的办法,还是为老年人提供多种选择,如果有市场力量无法触及的地方,就需要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兜底服务。此外,在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等领域,也应当为老年人保留人工服务渠道,确保老年人不被“数字鸿沟”阻碍。科技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不会停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整个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以人为本,为老年人和那些崇尚简约生活的人,留一扇窗。
清澜:这件事暴露出一个社会现实,普通大众遇到困难时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要,除了遵守规则想不出其他办法抵抗自己的弱势。其实弱势群体还是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说出来的,虽然解决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提出诉求,相关部门才会关注到这个群体的需求,想出针对性的策略。比如没有健康码的这件事其实处理也很简单,核酸检测合格也是健康证明。我们都要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并且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被满足。
王传涛:老年人不知道如何产生健康二维码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老龄化问题。这说明,当下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心还不够。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如果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开学,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打印健康二维码,会有多方面的帮助——学校会有指南,老师会有操作说明,家长更是义无反顾,所有的孩子都会很快拥有二维码。应该说,我们整个社会要拿出关心孩子的热忱去关心我们的老人。此外,帮助老年人不仅仅是帮助解决一个健康二维码的具体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要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融入现代社会的大问题,即使是达不到年轻人的熟练程度,一些基本的操作还是要帮助学会。当然了,这位老人无儿无女,可能没有能依靠的年轻人,但相信只要去主动表达诉求,找个侄子侄女、找邻居、找社区工作人员等,帮忙教一些基本的操作,并不是难事。
二梅:我们拥抱智能化时代的时候,许多年迈的老人似乎还保留着十几二十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早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这个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坐车,甚至不知道怎么点餐……衣食住行处处掣肘。每个人都会变老,都会有无助的时候,充分关注这些被时代抛下无能为力的老人,才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用手机扫码的同时,能不能保留一个人工窗口,或者请志愿者为他们把健康码做成出入证的形式。哪怕是科技发展到全智能化的时候,人力也不可缺少。科技在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时间,希望有更人性化的政策,在时代快速发展路上等等老人们。
卞文志:中国进入扫码时代后,老年人如何在科技发达、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乘风破浪”,的确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填平当今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互联网代沟”,还需各方多做一些努力。因为,受地域、经济、素质等因素限制,人们对互联网科技的接触范围与掌握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造成了机会不均。其中,老年人是主要群体。所以说,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同时,决不能让老年人成为“边缘人”,有关行业应在经营中兼顾老年人的需求。对此,笔者认为,全社会要从思想观念、知识普及、路径保障、市场模式等方面,保障老年人不被网络信息时代“边缘化”。首先,可以利用社区学院等平台提升老年人接受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依托现有的行政办事服务大厅、文化站、图书室等场所作为城乡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标准的信息化服务,降低他们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技术障碍。其次,应尽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供老年人选择,在医院、银行、电力等服务领域要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窗口,兼顾各方需求。在服务信息推送上,也要关注老年人需求,不盲目追求“无纸化办公”。其次,可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服务。可创新老年人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这将有助于解决互联网给老年人带来的新难题。
【金秋争鸣话题约稿】你赞成公筷出现在家庭餐桌上吗?
前段时间,看到媒体都在倡议使用公筷,张淼觉得很有必要。为此,当天晚饭前,她就准备好了公筷,并叮嘱家人吃饭的时候用公筷夹菜。吃饭的时候,婆婆拿自己的筷子夹菜时,张淼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夹菜用公筷。”婆婆马上把脸拉了下来,大声说道:“一家人吃饭用什么公筷,这样还不如不吃!”说罢,婆婆把碗一摔,离开了餐桌。
张淼说起自己在家里推行公筷惹出的麻烦,一脸无奈。她说:“之所以使用公筷,是因为我希望家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公婆却认为我嫌弃他们,一气之下回老家了。”
近期关于在家是否使用公筷引发人们热议,不少老人对使用公筷持反对意见,总觉得用公筷见外伤感情。
现在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不少地方发起倡议希望大家吃饭使用公筷公勺,许多餐厅也积极响应号召,为顾客提供公筷公勺,很多人也认识到了使用公筷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在家里使用公筷的人似乎并不多。
你是怎么看待公筷的?你赞成公筷出现在家庭餐桌上吗?欢迎大家畅谈自己的观点。观点分为正反方,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把你的观点发至479738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