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李章艳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感染科,湖北 利川)
肝硬化在肝脏疾病中的发生率较高,可由乙肝发展形成,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引发的原因为乙型感染病毒在肝脏位置的持续性复发、肝炎反复发作,属于肝病发展至晚期的症状,此时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并且预后不理想,整体治疗的难度较大,相关资料显示患者5年以上的存活率仅为15%左右[1]。HBV(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引发肝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造成肝功能长时间受到侵害,也是患者疾病无法治愈的原因,并且引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常规治疗主要选择护肝降酶类的药物,可以对肝脏功能进行改善,但是无法解决疾病的复发,因此需要增加核苷类的药物,可对乙肝病毒进行有效抑制[2],阻断对肝脏损害的根本原因,而恩替卡韦属于该类药物的代表,本文主要分析了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于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接受治疗,纳入患者:(1)符合对慢性乙型感染肝硬化的诊断标准,HBV DNA≧103/mL;(2)Child-Pugh分级分别在B级、C级;(3)发热待查,重型肝炎诊治;(4)处于肝功能失代偿期;(5)同意实验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患者:(1)其他类型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引发的肝硬化;(2)加入实验前已使用核苷酸类药物;(3)未签署实验同意书。以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实验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均由50例患者组成,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为(55.45±4.5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5.02±1.3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为(55.38±4.4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5.32±1.2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饮食、利尿、血浆蛋白以及抗感染治疗,并进行并发症的控制。同时对照组给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选择硫普罗宁静脉滴注,临用前溶于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一次0.2g,一日一次,连续4周[3]。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增加恩替卡韦治疗,口服方式给药,一次0.5mg,一日一次,药物服用至少6个月[4]。
药物使用之后对患者进行HBV DNA测试,采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测试,并且在药物服用后使用B超对患者进行检查,确定肝胆胰脾的情况。上述操作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5]。
(1)对比两组HBV DNA定量变化以及转阴率。
(2)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①谷丙转氨酶(ALT);②谷草转氨酶(AST);③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包括恶心、食欲不振。
以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治疗前两组HBV DNA定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HBV DNA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转阴率为50.00%,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服用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ALT、AST、PTA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ALT、AS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TA指标则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s,U/L)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s,U/L)
组别 ALT AST PT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 39.87±2.47 34.87±1.34 39.76±3.87 32.87±2.11 69.34±23.87 71.98±15.98实验组(n=50) 39.76±2.56 23.45±1.27 38.83±3.65 23.98±1.67 69.39±23.76 86.32±17.87 t 0.219 43.739 1.236 23.361 0.010 4.230 P 0.827 0.000 0.219 0.000 0.992 0.000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n,%)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性复制是肝硬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在患者进入代偿期后,临床无显著变化,但是疾病对肝脏的伤害则持续增加,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显著,进入失代偿期,此时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症等症状,已经处于肝病的晚期,因此整体的病死率较高,治疗主要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为主,但是上述治疗方法存在一定争议,而研究表明选核苷类药物可以有效对HBV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延缓疾病的进程[6]。作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要立即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其安全性已经在医学界得到认可,在给药后可以快速抑制病毒的复制,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7]。
恩替卡韦作为一种新型的抗HBV类的药物,主要为鸟嘌呤苷类似物,其基因耐药屏障较高,在药物使用之后可以对病毒进行有效的抵抗,并且快速抑制HBV的复制,属于当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首选药物,在病毒学以及生化学指标方面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8],在药物使用后可以将体内的可磷酸转化为是三磷酸盐,对病毒基因的复制进行抑制,同时逆转已经形成的病毒DNA,提升了耐药基,显著改善药物使用之后耐药性较高的问题,疾病的控制质量较为理想。并且该药物在使用后未增加后期的不良反应,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9]。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HBV DNA定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HBV DNA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转阴率为50.00%,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P<0.05。治疗前,两组ALT、AST、PTA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ALT、AS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TA指标则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证: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在治疗的过程中增加恩替卡韦,可以显著提升HBV DNA转阴率,对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恢复更加理想,患者在药物服用后未增加不良反应,因此治疗方法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