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露,赵雯
(利川市人民医院 眼科,湖北 利川)
近年我国老年白内障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此类患者,常通过手术对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手术方法的选择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效的手术方法不仅能保证患者的术后恢复,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显著效果,为探讨何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更佳,本次研究纳入120例患者,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
此次研究的起始与结束时间分别为2018年10月和2019年10月,在此期间内随机选取12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均于研究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确诊为白内障后均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将治疗方法为分组依据,以随机数字法对患者进行编号,单数患者纳入对照组,双数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女各30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5岁和57岁,均值为(41.21±3.54)岁;观察组男/女=31/29,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5岁和57岁,均值为(41.38±3.29)岁。此次研究开展前提:1)经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且同意;3)患者一般资料经SPSS20.0系统计算,P>0.05。
对照组患者以大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麻醉行11点位透明角膜主切口,长度7-9mm,前房维持器下,居中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囊袋外水平拦截劈核,去除晶状体核,I/A清除晶状体皮质,粘弹剂维持前房状态下囊袋,将人工晶状体置入,抽吸粘弹剂,术后使用滴眼液进行养护。
观察组患者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庆大霉素清洗膜囊,散瞳、麻醉、铺巾后开睑,将上直肌固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角膜上方做一反眉形、6mm的巩膜隧道切口,45°角位置做一1mm长侧切口,穿刺前房并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水分离、旋转游离晶状体核使其进入前房,将黏弹剂注入核后方、前房,将晶状体核和后囊膜分离,插入套具并将晶状体核取出,将残留皮质吸除,将黏弹剂注入囊袋、前房,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检查渗液情况后复位结膜瓣。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
不良反应:眼角膜水肿、眼前房渗出、眼前房出血。
生活质量:利用GQOL—74量表,从运动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均为20分,评分越高,功能越佳。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9.0,统计学处理项目分为两类,一类为计数资料,即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视力、生活质量等,表达方式为),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另一类为计量资料,即此次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表达方式为(%),进行统计学卡方(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分别为(0.66±0.12)、(0.66±0.13),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0.61±0.07)、(0.73±0.07),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对比
对照组中,10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中,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表3 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近年来,白内障在我国临床上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对我国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白内障的方法,该手术方法与传统的超声乳化手术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该手术会将晶状体核摘除,并且该手术属于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且不受仪器限制,加大对患者角膜的保护力度,并且有着术后恢复效果佳、并发症少的优点,因此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较高[4-7]。
本次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说,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应用,并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