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归化异化策略的应用及评析

2020-03-15 06:18刘靖雯
人物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

刘靖雯

摘   要:环境中,英语和汉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流派使不同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

关键词:归化;异化; 习语翻译

现如今,世界各国间交往日益密切,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贸等方面,文化交流也在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习语的翻译与传播尤为重要。由于中西方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差异,中西方习语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使读者能够更加明晰习语翻译时策略的选择。

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习语的翻译与传播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若习语翻译不当,极有可能造成误解。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语言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偏差。近年来,习语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尤金·奈达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我国学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分为两派,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归化法,以梁实秋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异化法。本文将主要探究英汉习语互译时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并且也将重点对归化异化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已越来越重视,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习语的翻译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英汉习语翻译现状的研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习语翻译策略,有效地提高英汉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一、翻译中异化策略评析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交际活动密度,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是从语言符号上还是从社会上看,它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化关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文化作为语言的内涵,给予是语言的各个方面。以下三个方面是典型的表现。

(1)语言体系紧凑严格(包括发音、词汇,语法,等等)。

(2)决定了语言的内容和形式

(3)影响人类语言思维和表达形式

异化策略注重保留源语信息及原文色彩。例如“初生牛犊不怕虎”若归化翻译为“Young people are fearless.”则丢失了其比喻意义。若将其异化翻译为“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fears of tigers.”效果更好,既表达出了原文意向,又表达出了比喻意义。

此外,采用异化翻译更能够保持习语的民族特色,帮助人们理解民族文化。中国有句俗语:“说曹操,曹操到”,若将其翻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并不能表达出俗语的文化内涵。“devil”意为“魔鬼”,然而曹操是三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及诗人,因此,用“devil”来替代“曹操”显然是不恰当的。此时,我们可以将其异化翻译为“Tsao Tsao”.

二、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和异化在中国,许多研究者对这两种翻译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87年,刘应凯的一篇学术论文《归化:翻译中的错误轨迹》引发了第一轮归化与异化之争。1995年,《卫会阅读周刊》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组织了一次读者对法国小说《猩红与黑色》不同版本的反应调查,引发了一场关于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翻译问题的争论。

实践者对翻译的原则、规则和方法”的理解。在一个为了对各种观点进行分类,他将翻译的定义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定义。基于意义的定义,正如Shiyab解释的那样,使用意义作为以口译为基础,注重将原文的意思传达到译文中。在基于符号学的定义中,重点是研究符号,符号、代码等,以及“人类交流的所有方面都被分析为信号系统。”希雅布将纽马克的作品归类为意义型作品定义,并多次借鉴他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各种方法。图里,下一节将介绍他,是根据符号学对翻译的定义,被归为另一类。在一个专门讨论翻译中的文化概念的章节中,Shiyab提出了“每种语言都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文化中,并有其自己的特定词汇,这塑造了说话者的感知”这一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对特定文本所使用的文化和社会对等框架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完美的文化对等确实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所能达到的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近似,这使得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相似,而且相对自然。按照Shiyab的说法,不同文化之间的完美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通过近似的方法,翻译出来的文本可以具有与原文相似的功能

三、译者形象

在信息时代,新一代译员拿鼠标代替笔,拿word代替纸,再懂得用机器翻译导出基础原文,这样显然是不够的。在信息时代,译员应当掌握的翻译技术不应仅限于一个机器翻译,也不应仅限于我之前所列举的Trados、Memoq、Xbench软件。译者的审美艺术修养包括:译者要有较好的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能够对原作的语言艺术和文化背景进行鉴赏、解析。另一方面,译者要对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摄影、建筑等)广有涉猎,融会贯通。正如卢敏教授所说,“一个好的翻译应该是个‘杂家’,对语言、語法、词汇了解的非常透彻,对各行各业的知识有所了解。你不一定是经济学家,但是要了解经济学,你不一定是法学家,但是要对法律了解”。这样译者才能充分挖掘原作的美,达到理想传译原作的效果。一个职业翻译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再经过5-10年的积累才能渐渐成熟,实际上从业十年的翻译往往仍会有各种疑问,有各种让自己心虚的地方。如果能读翻译研究生也不错,这要看机缘。从业中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需要一点一点地寻找答案、积累经验和知识。有些问题可以问别人,更多细节问题需要自己找答案,因为那就是人们的职业/工作的一部分,所以长年的累积、适量的交流和独立的调查研究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姜雅珉.从“隐身”到“显形”——译者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主体性探究[J].海外英语,2020(23):196-197.

[2]李晗佶,陈海庆.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身份认同探析[J].上海翻译,2020(06):35-39.

[3]肖曼琼.作者·译者·读者——卞之琳文学翻译思想探析[J].青年文学家,2020(33):11-13.

[4]吕文澎,冯智娇,马福新. 解读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翻译忠实观[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03(003).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浅论马克思异化理论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运动员归化的因素分析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过去30年,台籍归化印尼越南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