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题式;应用探究
引言
主题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并以此展开辐射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主题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承担着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读”
首先,对于语言类的学科而言,不论是阅读还是书写等一系列的学科任务,都需要建立在对于知识点的熟悉上。所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题式探究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读”这一方面的工作。
“读”也是需要有方法的读,而不是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进行“读”。第一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以及环境特点来进行大声朗读或者是小声跟读、默读之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发现自身对于单词或者语句的掌握情况;第二步就是基于学生“读”之后的课堂教学,在总结学生不熟练的单词、语句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加深教育,并且能够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展开辐射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加深和扩展。比如说:必修二中“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这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讲解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提前预习以及朗读,从而总结和整理出自身不熟悉的单词或者语句、语法这些内容。如学生对于本文的新词汇healthy habit(健康的习惯)不理解,教师就可以重点讲解,并且以此作为主题展开教学:首先可以介绍这一单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有什么是和健康的习惯”这一单词相关联的语句或者是单词。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和阐述,最后可以总结出来Do exercise regularly、Keep a balanced mood这一系列的词汇与上述的主题相关联,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遇到与健康的习惯有关的词汇或者语句能够有所记忆,从而进行主题式的联想记忆。
二、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写”
课程学习过程中“写”是十分有效、直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方式之一。比如说:在必修六的Music这一章节的学习中,主要讲解的是关于中西方的音乐和乐器介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这一主题进行任务的布置,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需要学生来进行纸质回答。如Which Chinese and western instruments look similar ?或者Which instruments have strings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重点来进行问题的回答,从而使得学生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该篇文章的理解,以及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文章的主题。学生也能够在互动之间承担起来学习主体的身份,使得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三、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画”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有价值、以及蕴意比较美好的单词或者是语句,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年龄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說: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遇到这类美言美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颜色不同的记号笔、或者是图形进行标记,从而来增加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记忆程度,以及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复习和回忆过程中能够有属于自身的记忆方式,从而发挥主题式教学的功能。比如说:英语必修六War and peace这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著名的中外名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名句,所以这时候教师可以先以主题“战争与和平”展开讲述,并且对这一系列的句子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鼓励学生用记号笔,或者是图形的方式来对这些语句进行标记。如学生十分喜欢老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言论,A good soldier is not violent,A good winner is not vengeful就可以用红色的记号笔,或者是心形图案对这些语句进行标记,从而增强对其的记忆和突出程度,从而减轻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压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根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主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为中心点展开讨论,分别叙述了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理解、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读”、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写”、高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画”这几个方面。明确了主题式的探究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主动、自发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从而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主题式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并更新教学观念和改变教育方式,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新型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振星. 高中英语阅读课程中主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J]. 中学生英语, 2020(28).
[2]许亚丽. 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生英语, 2019, 000(048):P.35-35.
作者简介:张玉敏(1984-),女,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学士,高中英语教师,高中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