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育人模式探析*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3-14 16:46余展洪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维中华育人

余展洪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不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更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做到将其“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贯穿“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1]。

1 “三维”育人模式的基本含义

“三维”育人模式是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围绕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这三个维度探索的育人模式,这个模式是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路径办法。“三维”育人模式关系紧密,相得益彰。其中,课程育人作为高校育人最为传统最为重要的主阵地,是中心环节,比喻为“一心”;而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不可或缺的环节,可谓“一翼”;而环境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是显性教育的重要辅助,两者互为补充,与实践育人模式并重,也成为“一翼”。课程、实践、环境三者共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塑造了“一心两翼”的“三维”共济教育格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融合,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2 “三维”育人模式的理论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及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中,皆蕴含着丰富科学的理论内涵,体现深邃广博的思想精髓,深刻揭示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三维”育人模式的基本遵循。

2.1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历史阐释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等”[3],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青年学子传承自己民族的“基因”。诚然,要深刻认识民族“基因”,需要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历史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隐藏着人类无数得失成败的智慧,甚至预示着人类的未来。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既是对历史发展具象的表述,也是对历史文化抽象的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结晶,一个个鲜活的传统文化故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木兰从军等等,一条条充满智慧的至理名言,如“民惟邦本”“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无不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鲜明特征。通过课程育人模式的建构,将有力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2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行为示范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是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强调的要求。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而“知行合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贵之处。南宋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他如何履践?也只是空!”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等。还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日三省其身”等等,无不闪现着“言行一致”“推己及人”的实践精神,这些实践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相互融通的,对引导青年学生领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深刻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2.3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不仅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模式去演绎,也需要注重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之所以要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的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且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影响人,进而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7]。“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个整体,自然万物皆有内在价值,应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展现了对生存环境的敬畏和圆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等表达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观点。孟子母亲“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鲜活反映了古人对于育人环境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如出一辙。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创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营造知书达礼的真善美氛围,将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3 “三维”育人模式的实践沿革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33年,是一所拥有近90周年建校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全国高职“双高”建设院校。2016年初,在教务处等部门协助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启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2016年6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思政部基本架构上增设三个研究所,其中有国学教育研究所。2017年2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体系化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重点项目立项,被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全嵌入到思政课、传统文化课教学改革中,经过三年探索,构建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

3.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构建课程育人模式

致力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站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2016-2017学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老师们为全体学生嵌入了8学时传统文化课程,分2学期4专题讲授,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2017—2018学年起,“嵌入”改为“融入”,根据开课时间、课程特色、课程内容等,在每门思政课中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内容不重叠的传统文化理论专题或实践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孝道文化”“价值哲学”等传统文化专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述“实事求是”文言文故事、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形势与政策”课中以“时事播报”等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三门课程共融合了20学时传统文化理论或实践,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都是各8学时(每学期4学时),“形势与政策”课4学时。传统文化学时占思政课总量12.5%,受惠全体学生。

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新阵地,探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2017年春季,学校批准从秋季学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作为必修课在财贸学院2017级新生开设,2学分32学时。2018年1月,学校批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所承担“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管理,同时接纳把传统文化课作为“选修中的必修”课来开设的教改建议,从2018年春季学期起,财贸学院、外语学院、轻化工学院、食品学院等二级学院以选修课中的限选课形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2学分,32学时。2年来约2 000学生聆听课程,教学效果反响好。秋季学期,约43万字《中华传统文化概论》校本教材正式出版,在本校和其他学校启用。此外,通过“思想大讲坛”、学生社团讲座等方式输出经典讲座多场。

3.2 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打造实践育人模式

建设“国学课堂”和“国学馆”实践基地,搭建校内实践育人平台。2017年,作为广州校区思政课研练中心组成部分,学校投资约50万,建设了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国学课堂”。“国学课堂”面积约120平方,在课堂设备上体现博古架、书法椅、茶艺桌等特色,营造出比较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2018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实践教学场所。此外,由学生工作处承办,2018年启动“四个文化进社区”之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在南海校区建设了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的国学馆,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宜学宜做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搭建校外实践育人平台。2017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具有融经营和公益双重功能的茶艺馆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三年来,国学教育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对口联络点,每学期恒定带领约50名师生前往该基地开展1~2次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每次活动均有明确主题设计,促进了我校师生和该馆茶艺师、其他学校传统文化老师的切磋交流,从中得到知识的涵养和技艺的提升。

3.3 营造线上线下文化育人环境,构建环境育人模式。

运营立德树人网络资源平台,构建传统文化线上育人平台。学校党委对“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改革触觉敏锐,2016年初提出了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搭台唱戏的要求。当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建设的“立德树人网络资源平台”成功上线运行,目前为我校校园网专题网站之一,版面内容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一体,版面风格优雅别致,深受师生喜爱。

指导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月”等线下各类教育活动,营造文化育人良好环境。2017年初,聚拢喜爱传统文化的青年社团——国学社成立,国学研究所老师亲任指导老师,3年来加入社团学生共约500人次以上,同学们承办了庆祝建国70周年大学生“朗诵比赛”“汉服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校级大型活动,展现了传统文化教育魅力,惠及学生达到5 000人/次以上,师生共同塑造了鲜活灵动富于影响力的育人环境。

4 “三维”育人模式的实践意义

历时3年,“一心两翼”的“三维”育人模式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全部完成约10项任务举措,营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总体上提升了大学生学习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理论深度、提升了知行合一实践体验的德行高度、提升了文化育人环境的感召力度,增强了全校师生文化自信的力量。

4.1 模式的构建彰显了党委坚强领导和多部门协同的党建思政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强化政治建设是当前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加强党的政治统领的力度,不仅体现在抓党务讲政治,更需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导能力和顶层设计能力。学校党委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改工作中始终强调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导、引导,坚持全校一盘棋,强调多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展现了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强大的政治统领力,体现出“三维”育人模式得到良好运行的党建思政优势,这是改革运行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4.2 模式的构建是遵循“三大规律”基础上的有效探索

实践表明,“三维”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6]。课程育人不仅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课程,还延伸到传统文化课程,普惠全体学生。实践育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打造社会大课堂和校内小课堂的同心圆。环境育人体现显性与隐性教育办法的结合,融合了线上、线下手段,全方位塑造文化育人环境。可见,教学模式运行的涵盖面非常广,囊括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效激活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的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育部门的协同效能,保证了体系运行的功能最大化,更是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4.3 模式的构建推进教学科研取得良好成效

3年来,学校着力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从教改角度来看,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对所有思政课程的融合渗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同时,也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步伐,为未来开设全校必修课打造良好基础。从科研角度来看,通过全国、全省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等会议或活动,向兄弟院校和同行分享交流经验;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为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教研局面。

猜你喜欢
三维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