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企业文化育人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2020-03-14 16:46张东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精神

张东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2018年我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毛入学率48.1%,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意味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或超越50%[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普遍按照工作过程设置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软技能的培养,一些毕业生出现就业取向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工作拈轻怕重、反复跳槽等现象,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2]。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精神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也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重要体现。拥有优秀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品牌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希望职业院校输送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认为这是企业立业发展的根本。

1 企业文化育人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企业员工共同信仰和遵守的、具有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范式、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体系[3],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4]。企业文化育人是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将企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管理哲学、经营特色等贯穿于整个育人和教学过程之中,使其中的优秀因素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2 企业文化育人对职业精神养成的意义

2.1 企业文化育人是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效途径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对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巨大的引领、激励等能动作用[5]。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等方面,强调诚信、服务、责任、团队、质量、创新、奉献等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育人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最有效途径。首先,企业文化是职业精神形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精神是抽象的,企业文化是具体可感的。从操作层面来说,从企业文化切入,以企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教育主要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只有教会学生思考、做人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帮助他独立地生活和适应社会。其次,文化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手段,要从企业文化特质中寻求优质教育因子,通过跨界性的文化教育因素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和感受行业风范、企业品牌的建构除了生产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品质和职业信仰。所以高职教育需要建构具有职业性特质的高职文化和育人途径[6]。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实质上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价值观、管理理念、目标愿景、精神风格、团队氛围等,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战略目标、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升员工在敬业、诚信、创新、奉献、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养和层次。因此用企业文化育人是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再次,企业文化育人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要求。职业精神养成离不开职业活动,职业精神的内化离不开企业文化,无论何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育人,其实质都是文化合作,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能动作用,容易引导校企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使职业精神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和操作性,更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性。文化育人,说到底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职业化了的人。

2.2 企业文化育人增进职业精神养成的效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来源,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学校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封闭起来只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育人,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和感受未来的职场环境和职业氛围是真实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片段的。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容易养成一定程度的职业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的能力塑造除了显性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包括对思维能力(思想的创造性能力、技术与技能智慧、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隐性能力(也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绝非仅靠知识和信息的传递, 更多的是需要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学习者加以内在的文化影响力[7],通过文化熏陶和文化感召以及正向职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下,学习者被塑造为具有思想性职业能力的拥有者[8]。企业文化育人是全方位的,贯穿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效果是真实自然且容易固化的,是与社会和企业现实对接的,能够直接有益于企业和社会的。企业文化育人可以进一步开发高职学生蕴藏的智慧和才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他们自身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文化软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硬效果[9]。

2.3 企业文化育人是职业精神养成的质量保障

陶行知认为,一方面学校必须是开放的,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主张“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可以做先生,人人都可以做同学,人人都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重心,具有社会责任和服务社会功能,他提出学校教育要把“根安在环境里”“应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和阻力”去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当然这其中就包括职业精神[10]。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零距离接触和感受企业文化,容易使职业精神与社会和企业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增强职业精神的现实性要求,脱离企业文化的职业精神培养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育人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养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乐观豁达、务实坚韧、诚信自律、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情怀,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职业信念,从而推进学生个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职业精神,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3 企业文化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施策略

3.1 制度层面:企业文化引入机制建设,强化职业精神

一是形成职业精神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应全面分析企业文化的构成,特别是职业精神的主要要素并将其融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里设计纳入职业精神的内容并占一定的比例,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应加大对学生职业态度、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等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力度。

二是企业文化融入制度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实训设备管理、实训室使用管理、教师绩效考核、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制度可以借鉴参考企业的管理模式,体现企业的管理文化,使人才管理和设备管理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色彩,便于科学管理和增强活力。

三是企业文化引领团队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企业文化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在企业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良好品质。应通过培训进修、下企业锻炼、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等方式,鼓励教师和辅导员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和企业员工共同完成技术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等,熟悉和适应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企业工作规范和流程进行岗位训练,参加企业员工考核和学校绩效考核,不断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其文化审美和文化育人能力。同时,邀请企业骨干人员到学校担任企业文化导师,通过宣讲企业文化,指导项目团队工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充分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工作风格。团队合作是职业精神的重要方面,未来社会个人发展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作精神,只有团队共同奋斗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才能出成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团队文化,将这些优秀的团队文化植入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方式。将企业团队文化和价值观合理融入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使教师和学生团队目标明确,氛围友好,互帮互助,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融为一体。

3.2 精神层面:企业文化渗入职业意识,不断内化职业精神

校企文化结合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各自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借鉴双方各自文化在育人上不可替代的优势进行相互融通,使得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企业的制度氛围和工作氛围,但是基础还是学校,不能把学校完全变成了企业;因为学校文化中集体学习的氛围、对知识理性的思辨、对技术技能的创造研发等系统化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学术传统是企业文化无法实现的。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交融,包含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从外在形式来看,校园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各类标识和职场氛围等,都可以参考和体现企业文化;内在主要是指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质量考核等方面学校可以借鉴融合企业文化的精髓,使管理和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实际和现实需要,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要形成企业关心学校建设,学校关心企业发展的双赢互动局面。对于企业文化不能全盘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吸取其中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用成分。要注意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实现融合,把差异化的部分进行提炼加工,把企业的先进文化转化为学校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3.3 行为层面:企业文化融入工作过程,逐步塑造职业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适应企业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精神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采取校内授课与到企业授课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通过企业导师手把手地传授企业一线的技术、企业导师自身的榜样示范和个人影响,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精神的影响并内化于心。

确定校企合作模式。形成集团化办学、创办企业学院等有利于职业精神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做一体化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实践技能、吃苦精神和沟通能力的训练,通过学生做中学的方式,感知和领悟教师对职业精神的引入和引导。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是企业文化育人的实质载体。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职业心态、礼仪规范、企业文化、操作规程、企业新知识、新技术等融入专业教材和课程教学中,充实内容,保持同步,使学生的所学真正是企业所需,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11]。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相关理论与企业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勤于思考、艰苦奋斗等职业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明确职业精神的内容及要素,充分认识到职业理想、责任、坚守在企业发展和品牌建构中的重要价值,并通过企业真实案例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将企业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内化于心[12];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与专业课程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在项目任务、情景案例、图片素材、任务工单、拓展阅读等学习材料中植入职业素质标准和职业行为规范,将技术文化和职业精神要求融入工作过程,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职业精神养成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加强生产性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企业文化引领职业精神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入校后进行分阶段的实践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第一学期主要以观摩、体验的认知实习为主,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感知体验企业文化;第二至四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式实习,将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转换;第五学期主要是校内仿真训练和技能强化训练,校企文化高度融合;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体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强化专业技能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校内专业实训应加强生产性实训的比重,应在实训环境营造、实训任务完成和实训考核评估等环节加强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引导,使学生对职业精神塑造养成习惯。通过仿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植入企业文化因素、营造企业氛围,熏陶式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理解企业文化、掌握工作规范;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给学习者提供真实工作场所和职业环境,使其直接接触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感受性培育职业素养,为其正式的企业工作做好质量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准备。

企业文化育人实践应循序渐进,不能强行灌输、一蹴而就。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将企业文化合理引入,使职业精神养成落到实处、富有实效;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学校的育人理念、学术规范、求真精神等学校文化,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均优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拿出精神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