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婉芬
(上海浦东图书馆 上海 201203)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包括4个部分,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从7个重点领域阐述传承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措施和重点工作,包括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很多工作与图书馆有关联,图书馆可以广泛地参与其中,并在不少方面成为主导者。本文将探讨图书馆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与责任,梳理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实践,旨在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参与此项工程提供一定的系统思考和对策建议。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之一。这是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所确认的。巴特勒在《图书馆学导论》中提出,书籍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移植到活着的个人意识中一种社会装置[1]。图书馆通过收藏图书(文献)传递社会记忆而传承文化,从而履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9万种,其中保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有2 750万册,可列入善本的约有250万册[2]。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对普通大众进行社会教育,传播知识和技能[3]。而图书出版能够让经典文献走出藏书楼,走向社会,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等工程的推进,《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华再造善本》《海外中华古籍珍本丛刊》等成果的相继出版,都是业界长期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为依托,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形成多个学术性、知识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系列丛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4]84。2017年9月,首批图书出版,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2019年2月第二批图书出版,包括《左传》《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传习录》。2019年初,中国图书馆学会以“让经典走向大众”为主题,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推介全国行活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和推广的契机,引领广大群众学经典、诵经典、演经典、画经典、讲经典。这是图书馆参与经典文献整理出版、促进文脉传承延续的成功案例。有深厚馆藏家底的地方图书馆也利用本馆有特色、价值高的馆藏资源出版相关文献,如《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广州大典》、上海图书馆的《申报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呈现研究和出版并重的特点。
程焕文曾提出,图书馆的价值主要包括资源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资源价值中的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5]。文献是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将收藏的珍贵文献整理出版,既立足学术,又面向大众,使经典广为流布,这是图书馆立足自身核心资源优势,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其功用不仅在于嘉惠学林,更在于开展社会教育,助力全民素养提高。
《公共图书馆法》出台后,公共图书馆收集保存地方文献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意味着责任更加明确。《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缴存正式出版物。省级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一直比较重视,也能得到一定保障。例如,浙江图书馆对浙版图书的收藏非常重视,省内出版物呈缴率达到95%以上,同时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增挂浙江版本图书馆、浙学书目中心、藏书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方志馆等牌子,开展地方文献的研究。2018年12月第一届全国灰色文献年会在东莞召开,《图书馆建设》2019年第2期设立该年会专题,刊出灰色文献系列文章,全面报道灰色文献年会研讨成果,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图书馆应该广泛收集并保存地方文献,促进地方文化传承,这是业界同仁的共识。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数字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影像化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文化、中国故事”[4]37。可以看到,在业界中主题设计好、有特色、能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一定影响的特色数字资源,大多与地方文献、地方文化有关,如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年华”,南京图书馆的“江苏名人故居”,浦东图书馆的“浦东开发开放数据库”等。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形态多样。地方文献来源复杂,收集难度大。多样化文化样态的保存有赖于政府和民间、国家和地方各个层面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实践中的有效行动。《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有收集地方文献的责任,有助于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调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积极性,共同组成多层次分工协作的地方文献建设机构群,建立起涵盖全面、种类完整、结构合理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公共图书馆法》也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我国政府派驻国外的官方文化机构,是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窗口、桥梁和平台。我国自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第一批海外文化中心,至2020年,中心总数约达50个。图书馆是海外文化中心的常规配置。据武学良对贝宁中国文化中心等6 家图书馆的统计,文化中心图书馆图书藏量平均在15 000册左右。文化中心图书馆除了提供文献借阅等常规服务,还通过组织参观、放映电影、举办讲座或座谈等形式达到推介和宣传文化的目的[6]。
“上海之窗” 项目由上海图书馆于2002年设立,通过向境外图书馆及藏书机构捐赠由国内出版的图书,全方位地向境外读者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截至2016年10月31日,上海图书馆在全球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138家机构开设“上海之窗”,送出图书累计93 274册[7]。“上海之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由图书馆策划实施并长久坚持的文化交流项目,建立了向海外读者宣传中华文化的渠道。继“上海之窗”之后,重庆图书馆自2013年起也在世界各地建立“重庆之窗”。
在国力日益强盛,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图书交换、学术互访、合作论坛等方式,不仅促进图书馆间的合作,更能成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桥梁。例如,图书馆在“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上发挥文化桥梁作用,自2013年以来,通过合作举办论坛、联合举办展览、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建设分馆等方式积极开展交流[8]。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几部委的文件《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要求拓展包括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其他文博单位在内的文化文物单位职能,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公共图书馆法》第41条提到,“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故宫卖出15亿元文创产品。故宫文创走红充分说明民众对创意性、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说明蕴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能够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得到广泛的认同。2017年9月,“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正式成立,这是由全国公共图书馆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其目的也是要加速提升全国图书馆的文创研发水平,让传统图书馆焕发生机与创意,实现文化教育职能和文化产业职能共同发展。文创产品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让文化资料的内涵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无限的创意、多样的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让古籍中的文字、历史上的人物“活起来”,生动形象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满足了民众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全民阅读第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成为共识。推荐好书、引导经典阅读,成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心。由于经典本身成书年代久远,存在未完成性和无限解读空间的特性,而随大众文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当代读者,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习惯于消遣娱乐性阅读和新闻式、碎片式的浏览式阅读方式,这造成了经典与民众之间的距离[9]。图书馆应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途径,架起经典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回归[10]。
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推动、引导、服务于全民阅读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承担起倡导民众多读书、引导民众读好书、指导民众善读书的责任,以立体化多样化方式推动经典作品走进民众。例如,开展系列讲座:杭州图书馆与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共同举办“国学九十九讲”活动,从现代眼光解读国学经典;建立经典阅览室:深圳图书馆设立经典文献专题阅读室——“南书房”,编辑阅读指导刊物《行走南书房》,每年推出经典阅读书目,指导经典阅读和家庭藏书建设;开设学堂进行传统文化系统教学:鲍鹏山工作室和浦东图书馆合作创办浦江学堂,指导青少年阅读传统文化原典。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立足经典,又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吸引民众,成为经典文献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生活,让经典走近读者,让读者亲近经典。相信经典阅读推广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是图书馆进行文化传播、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延续中华民族文脉,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承担知识传递、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应立足自身文献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工程,涉及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多个方面,图书馆也要对社会资源善加整合利用,携手教育、出版、文博等领域,共同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