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锦隆,韩巍巍,吴智灵,龚榕容
(1.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2.三明学院 党委宣传部,福建 三明365004;3.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4.三明学院三创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校友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校友资源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智力资源、育人资源。为挖掘校友资源,发挥和利用校友工作在优化办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校友工作上投入的精力日益增多,校友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校友文化,“萌发于大学校园,从大学精神中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1],是存在于校友这一群体的特殊文化,大学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校友,是大学精神的亲历者、传承者、践行者,是一所大学精神的最好传播者,通过校友在各行业、各领域取得的成绩,大学精神向外延伸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和实践,使大学精神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2]国内学者们对校友文化的界定差异性比较小。很多学者认为校友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3]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友文化是学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在更长时间通过互动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校长期育人活动中校友的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随着人们对校友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校友文化的内涵不断充实和完善,它包括感恩文化、励志文化、捐赠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作为感恩文化和励志文化,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他们的成功故事、职场经验、人生感悟,是在校生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最好的教材。作为捐赠文化和行为文化,体现了校友们关心学校发展、感恩学校培养的深厚情感,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求学过程中的真善美教育,是他们对学校优良传统最好、最直接的继承和延续。
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和精神。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风气和品质的集中表现,它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自身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被全体大学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4];也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师生员工精神信念等方面的反映;还是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总的说来,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5],可见,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6]。大学之“大”,在于大学精神,它是大学文化最突出的特性和标志,不同大学之间既有共性之同,也存在个性之异。自由、独立、科学、创新、批判等被认为是一所现代大学应具有的精神品质,这是共性之同。但就一所大学的特色风格、历史传统而言,不同的大学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是其最典型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办学历史、地理区位、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不同都会对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是有形的,如学校制度、校标、校徽、校貌等;又是无形的,如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等。本文中的大学精神,特指大学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
通过校友会这一平台开展校友工作,促进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它使大学精神的影响人群从在校生扩展到历届校友,影响范围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富含学校独特文化传统,是校园文化中最富有特色、亮点的部分。校友文化在高校育人活动、学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起源于母校的校园文化,是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校风、校貌的反映。大学所特有的大学精神,通过校友工作在一代一代大学生中得以传承。邀请优秀校友回到母校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人生感悟,是高校常见的做法,这也是大学打开校门开放办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校友既熟悉大学精神,又熟知社会需求,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大学扩宽办学思路、转变办学模式。从这一角度来说,积极培育浓厚的校友文化,能够推动高校积极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办学。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精神也在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
“文化育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体现”[7]。承载着许多优秀校友成功经验、先进事迹等教育资源的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特殊的部分,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渠道。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榜样学习价值和励志示范价值。校友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发挥校友榜样学习作用和励志示范价值,能够使在校生对学校文化传统产生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对大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校友文化,加强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促进校友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良性循环,能够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合力,更好地凝聚广大师生的力量投入到学校干事创业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更上新台阶。
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仅介入社会生活,更是伸展到能够拥抱整个社会的程度[8]。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学校自身也在不断转型,从精英型到大众型、封闭型到开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下,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生活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人们意识到大学不仅承担着造就公众精神、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使命,还要发挥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而不能远离社会、封闭办学。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以及层次较高的先进文化代表,大学精神对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它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友是一所大学最好的名片,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通过他们可将大学精神传播到社会更广泛的范围,发挥大学精神在文化引领、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精神是校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友文化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校友工作,能够“传承高等学校的传统文化,凝练大学精神的积淀,丰富大学精神的内容,提高高等学校校园的文明程度”[9]。因此,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校友文化,对推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树牢“校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主体”理念。高度重视校友在母校发展和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将“明星”校友代表吸纳为高校董事会成员,鼓励和赋予校友在高校治理中的发言权和高校发展决策制定的参与权,构建校友支持母校、母校接纳校友、母校与校友互惠互利的治理格局。例如,在学校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重大工程开展前,广泛听取各方校友的意见和建议,让决定更具科学性、可靠性;邀请校友回母校开设讲座、讲授课程、座谈交流,助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强化“校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主体”这一理念,发挥校友在管校治校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2)树立“校友+母校+城市”共同体理念。校友不仅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武汉、成都、西安等地校友经济计划实施得如火如荼,校友经济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成为一座最独特、最具开发潜力的“富矿”。一方面,作为所在地发展的高校本就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职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地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较早树立“校友+母校+城市”共同体理念,不仅有利于日后校友经济的繁荣,更直接地变现为各地学生、校友成为一地一城的名片,成为一地一城的宣传者,也更有利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家门口人才。另一方面,“校友+母校+城市”共同体理念的树立是相互的,不仅要让学生树立,也要让学校树立、城市注意。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寻求同城市政府的支持,开展密切互利的校地合作,在实践中将高校的服务功能传播给市民,在友好的校地互动中将“校友+母校+城市”共同体理念传递给城市政府,最终形成校友、政府、市民支持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1)搭建交流联络平台。以高校自身的校友会为基础,在学校建立以校友所在院系为基础的学科校友会、院系校友会,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成立地域片区校友分会,在各行业领域成立行业校友会,甚至是兴趣校友会,织密横纵交错的校友会网络,让校友随时随地能找到校友组织、找到情感归宿;同时建立校友联络员制度,经常性、常态化开展校友联络,增进校友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强化校友的身份认同。
2)搭建文化活动平台。结合校友和学校特色,搭建校友与母校的交流互动平台,如创办校友论坛,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校友创业联盟”,邀请校友回访母校举办报告会等,强化校友和在校生“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感认同;设立校友奖学金、助学金等,创造校友回馈母校平台,激励在校生成长成才。
3)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创办校友刊物,定期将汇集母校资讯和校友消息的刊物寄送给校友,增强校友的母校情怀;每逢节日,通过明信片、短信、微信等方式问候校友,增强校友对母校的亲近感;运维校友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校友微信群、QQ群,并打造集资讯、交流、服务、活动为融一体的媒体平台,用心搭建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校友文化网络交流圈,强化校友对母校文化的精神共鸣和爱校荣校的思想认同。
1)建立校友信息库。收集、整理、更新校友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校友信息大数据平台,为广大校友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传播校友文化提供精准化服务。
2)强化校友“一站式”服务。在办好校庆日、校友毕业周年纪念日等活动的同时,加强日常校友返校服务管理,在个性化聚会方案、恩师预约、场地协调、车辆安排、志愿服务等环节,为校友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校友对母校“回家”的归属感,激励校友对母校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参与度和荣誉感。
3)开展跟踪调查结对帮扶服务。对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定期跟踪调查和走访,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借助学校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咨询指导、结对帮扶等全程服务,尽快他们转变角色,由大学精神的亲历者转变为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不断研究改进校友工作。新时代校友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校友各有特点。总之,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完善校友工作的领导机制、目标机制、运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网络服务机制和校友工作队伍建设机制等,深化、改进校友工作的内容、方法等,探索校友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校友工作水平,使校友工作更具有活力,更富有成效。
大学精神是由每所高校特定的历史传承、文化背景、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等一系列因素长期孕育形成的,外在表现为特定的文化基因和品牌形象。
1)强化物质文化的创建。在培育和建设校友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根据高校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将蕴含大学精神的“校训”“校史”“校歌”“校徽”“校风”“校规”等转化为文化元素,将精心设计、寓意深刻的校友身份标志,有机融入到校友徽章、校友会刊、校友走廊、校友展墙中,编织校友的精神纽带,构筑校友的文化家园,将母校的文化基因深深嵌入到每个校友的心中,强化广大校友的身份认同、心理归属。
2)强化精神文化的栽培。利用入学教育、离校教育,增强学生对“今日的在校生就是明日的校友”的认识,大学四年期间为在校生展示大学精神和师生、校友的特色风采,给予在校生更多的尊重关爱和人文关怀,培育在校生的感恩、责任、奉献意识,强化大学精神对在校生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熏陶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校友意识和校友文化成为在校生的价值认同。
3)培育和践行“共创共享”文化。学生毕业后,在校友群体中大力培育践行“共创共享”文化,强化母校与校友共同策划、组织、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共同发挥各自的力量与优势,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大学文化精神,让母校和广大校友聚合成为具有共同情感、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