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重构

2020-03-14 02:03:00王晶晶陆少颖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使命感重构培训

王晶晶,陆少颖

(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

2015年,斯坦福大学推出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计划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其中一条就是“有使命的学习(Purpose Learning)”,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基于一定的使命,而非基于某一专业进行学习。[1]“我们到底要培养他们成为怎样的人,仅专注知识本身的掌握恐怕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达成。”[2]斯坦福大学从基于校友们的反馈确认,使命感是职业生涯中指引方向的航标,只有“带着使命感去学习”,才能支撑起一段目标清晰、纵贯数十年的职业生涯。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不无启发。

一、使命感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欠缺

使命,在辞海中有三种解释:使者所奉之命令;奉命出使;任务。使命可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使命感可以理解为个体对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特定任务与责任的感知与践行。

(一)使命感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使命感”一直备受推崇。姜智彬认为,“以天下为己任”是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使命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这种使命感是始终如一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生意义感的重视和追寻,使命感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使命感作为一种价值引领,被视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Elangovan等认为:使命感独立影响工作动机水平,且这种影响可能超越其他工作动机预测变量的作用。[3]使命感不是对职业内容的描绘,是驱动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核心武器。Manen&Li认为,“教师发展,并不仅仅包括技术的维度,如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主要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维度。”[4]使命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影响显著,荷兰教师教育学者Fred A.J.Korthagen提出了一个“好教师”特质的洋葱模型,从外到内包括环境、行为到专业能力、专业信念、专业认同及教师使命,其模型中最核心、最深层的就是教师使命。[5]温恒福等等指出,成就卓越教师的核心要素,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显然,教育作为启蒙人、引导人的精神生命本质的活动,教师作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特殊职业,要长期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激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只有拥有强烈而持久的使命感,才能将这几十年平凡而崇高的职业生涯坚持到底。

(二)使命感在教师培训中的缺失

“国内对使命、教师使命的认识与理解较多地含有浓厚的政治历史意味,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叙述层面”,[5]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层面,教师培训都较少提及“使命感”。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自主选课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更加明显。触及精神层面的培训一时难以检测效果,远不如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与技能技巧来得直接有用,“教师培训始终在工具性、操作性、实用性、功利性层面开展事务活动”。[6]

虽然教师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升,但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师德师风状况仍不容乐观,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匠心”,而非“师心”。诚如社会批评个别高学历人才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近年来教师队伍中屡见不鲜的失德现象,同样不乏“能出成绩、但令学生压抑”的教师所为。显而易见,缺乏教育理想、信念的引领,教师工作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停留在技能、方法的培训难以培育出教育家型的教师,缺乏心灵滋养的专业发展也必然缺乏持续的支撑力。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中小学教师培训应高度重视使命感的强化。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重构的关键问题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有“主心骨”和灵魂根基,使命感培育与专业教育是“育人”与“造器”的关系。培训体系的重构就是要改变以往重技能训练、轻精神培育的做法,以强化使命感为培训指向,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真挚情感,培育宝贵的教育情怀,致力追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职业价值感,并以此来带动教师专业能力的自觉提升。

体系重构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重构培训体系?

(一)中小学教师的使命感

中小学教师的使命。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努力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视为当下教师的历史使命。

使命感的来源。对此,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古典主义视角,认为使命感源自宗教,强调个人义务和天生注定;二是现代观点,强调使命感来自自我实现和内驱力;三是新古典主义观点,认为使命感是个人内在和外部的综合。[7]Duffy等提炼出使命感的三种本质成分:外部召唤、生命意义和亲社会动机。廖传景等提出了使命感的四因素结构:“使命唤起”“利他奉献”“职责担当”和“职业坚守”。

使命感的发展阶段。黄丽等认为,根据职业使命感存在的状态,可以分成“追寻使命感”“知觉使命感”“践行使命感”和“没有呼应的职业使命感”等四个阶段。[8]张丽敏指出,教师使命包括职业使命感和超越性使命感,职业使命感追求的是工作的意义,并获得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超越性使命感是指使命融入教师的精神内核,成为教师的深度信仰。教师只有从内心将这份工作与人生意义及价值实现联系在一起,才能强化使命感。[5]

中小学教师使命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基础。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数十年的学生生涯,又接受了系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多年的浸润都会促使教师对职业产生思考并激发一定的使命感。二是会变化。教师工作平凡而琐碎,使命感很容易被长期繁杂的日常事务所湮没。三是有阶段性。教师使命感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深化的。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但使命感不清晰,中年教师教学水平趋于稳定,使命感清晰,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随着退休的临近,老年教师的使命感会日渐淡薄。四是高标准。教师职业是滋养个体生命的工作,也是蕴育人类社会发展的事业。教师既需要洞察并尊重生命的细微变化,也需要远瞻未来的宏大走向,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教师使命感的强化。针对教师使命感的特点,使命感强化应抓住以下要点:予以稳固;予以唤醒;予以细化;予以升华。

(二)重构指向强化使命感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培训体系重构应把握“三感”:一是要强化方位感,即把握好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重视历史追溯与时事学习,引导教师找准工作的定位;二是要强化方向感,即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把握教育规律,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三是要强化责任感,就是把民族复兴与教育规律牢记在心,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强化职责担当,共同把使命落到实处。

首先,要重构培训者队伍,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培训工作绝不是“请几个知名专家、开一些讲座”那么简单,培训成效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身后则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他们关系着社会的未来。要改变“迎合教师需求”的培训理念,培训如何开展,不是培训者说了算,也不是参训者说了算,它应该整合从国家层面到教育专家、参训教师及社会公众的共同期待。

其次,要重构培训物质文化环境,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培训的所有片段与细节都将可能渗透到教师的精神世界中去,应注重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必须看到,培训环境的创设、管理制度的落实、培训氛围的营造、包括培训者的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再次,要重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导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参训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这种培训属于一种深度学习,因此必须摒弃说教灌输的做法,而应通过潜心学习、实践交流的方式予以推进,“呈现更多的事实,体悟更深的道理”。2019年被誉为国产科幻片里程碑之作的《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谈到,2014年他参加由政府派出的一批年轻导演团队去好莱坞学习,对中美电影工业的差距印象深刻,回来后这批年轻导演就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必须走出这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的话,很可能十年之后就看不到中国电影了。”这种重在实践交流的现场培训,能较好地“唤起”使命感。

最后,要重构培训分层,强化针对性。教师使命感的强化可以分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于青年教师,应重在使命感的“追寻”,即强化职业性使命感,找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对于中年教师中的普通教师,应重在使命感的“唤醒”,即逐步从职业性使命感走向超越性使命感,激发工作的激情;而对于中青年名优教师,则重在超越性使命的强化,致力“践行”,做好传帮带工作,当好教师队伍的“领头雁”。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培训体系,其重构后将呈现这样的效果:培训成为教师“精神的栖息地”和“重新出发的驿站”,培训的整体氛围将强烈地唤起教师的使命感,激发他们工作的激情,使其获得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在培训过程中既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又因服务与奉献而获得充实感,进一步深化职业的使命感。

(一)隐性培训资源

隐性培训资源包括环境设计、制度制定和氛围营造。培训环境一要幽静,能使人静下心来学习;二要舒适,能使人精神放松愉悦;三要有教育性,能够激发、强化使命感,如有教育家的雕塑、画像、教育名言以及动态的教育视窗等,使教师一旦进入培训环境,就能感受浓郁的教育熏陶,净化心灵,强化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

(二)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包括研发、实施、评估等制度,确保多层面专家参与,全过程监控把关;培训管理制度包括学员的纪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杜绝“培训就是休息”“上课看手机”等不正之风,督促参训教师尊重与珍惜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强化严以律己的责任心、为人师表的高度自觉性。

(三)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包括管理团队和专业团队。培训团队要确保自身的培训进修,强化使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清晰前瞻的把握。管理团队要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培训环境成为“精神的栖息地”“专业的驿站”。专业团队要跳出“就教育论教育”框架,实现跨界、跨领域培训,包括红色教育的研究者、率先垂范的师德楷模、致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干部等都可以成为培训专家,以确保学员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可以采用首席专家主持下的项目负责制,也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由利益相关者提供意见,项目选题确定后再组织专家研发。

(四)开发模块化的培训课程

培训应致力构建开阔的教书育人视野,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真挚情感,培育宝贵的教育情怀,并以此带动师德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此,可以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不忘初心”之理想信念模块、“牢记使命”之师德师风培训模块、“教书育人”之专业素养提升模块、“胸怀大爱”之教育情怀培育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分以下线索开发课程:“传承”“重温”“聚焦”和“引领”,即厚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重温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思想,聚焦攻关教育疑难,把名优教师的教育智慧辐射出去,引领帮扶薄弱区域和群体。

(五)在培训形式中构建践行渠道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在实践德行中增长德性”。要赋予培训教师更多的角色要求,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实践与反思,最终提升教育智慧。教育理论及名著研读宣讲,注重导师引领,结合实践;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注重理想与信念的深入;“社会调研”“企业进修”“乡村蹲点”,构建“行走的培训课堂”,强化服务社会的理念;名优教师的传帮带、送教下乡,注重践行与传播,提炼名优教师的教育智慧,辐射与帮扶其他地区;教师论坛、问题诊断,聚焦当下的教育疑难问题,以切身体会分享职业的荣誉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帮助教师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重振精神”。

(六)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针对教师使命感的发展阶段特点,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如新教师以“使命唤起”为主要线索,通过新时代形势认识、教师基本职业道德与法规、名优教师传帮带等课程设置,使新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初步强化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中青年教师以“职业坚守”为主要线索,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培训课程可设置深入社会调研、跨学科学习、研读教育名著、教育难点协同攻关、自我反思等内容,“跳出教育看教育”,“重温”教育理论,领略学术前沿,帮助教师重拾教育激情,强化使命感。而对于资深名优教师,则以“利他奉献”为主要线索,把自身的专业积累与积淀予以提炼、分享和传播,通过名优教师论坛、工作室、著书立说、师带徒、乡村指导帮扶等方式强化使命感。

猜你喜欢
使命感重构培训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长城叙事的重构
摄影世界(2022年1期)2022-01-21 10:50:14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6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29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