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
摘 要:创新是时代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得以进步的推动力,同时创新也在全人类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创新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高,也不断在教学活动当中加入创新元素,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对特教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开发他们的潜能推动企业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加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并通过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把握创新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小学;美术;特教学生;创新能力
伴随美术教学改革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给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教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的缺陷,所以在实际的美术学习当中也会区别于普通学生,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美术教学难度。为了提高美术教学实效性,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美术学习当中打破常规,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手,让学生能够从创新视角出发进行美术学习与探究,提高学生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能力,并抓住美术教育契机,推动特殊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培养美术兴趣,调动创新意识
激发特教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术学习活动当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美术学习过程的基础条件与必要保障。如果学生对美术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那么美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也不会有丝毫的波澜,更无法确保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效果。教师应该分析特教学生的内在学习规律和学习特征,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好奇与求知欲望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主动积极进行美术探究,在加深思考当中发现美术当中的创造性要素,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主体。例如,在教学泥塑时,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泥塑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方法,而是先给学生呈现比较经典的泥塑作品,并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当中,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把往届学生的泥塑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泥塑这一美术艺术的认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体育生,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当中发现创新作品的灵感,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组织美术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为了把学生打造成为美术学习当中的发现者以及探究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提供良好保障,教师应该重视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上自由发挥和自主实践,把丰富的创新思考和灵感融入到美术作品当中,抓住机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确保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教师需要有意识设计趣味性强的美术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启发与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创作与创新信心。例如,在学习剪纸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剪纸材料,并对剪纸的工具进行简要介绍,等到学生熟悉剪纸过程和工具的使用之后,则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各种各样的创新创意点子,然后将其融入到剪纸作品当中,以实践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到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剪纸作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分享并开展一个剪纸作品展览,会使得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鼓舞,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实践创新做好铺垫。
三、改进教学评价,完善创新品质
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学习品质的一个途径。运用激励性评价方法,可以带给小学特教学生无限的正能量,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当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动力。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主动将激励性评价方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践,借助正面语言、饱满情感与科学化的教学方法,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赞赏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也让特教学生能够逐步走出自卑的状态,迎接一个崭新的学习未来。特别是对学生在美术学习当中的创新表现,教师要加大鼓舞和肯定,使得学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优秀作品。例如,在教学了纸片插接之后,教师就可给学生准备不同形状的能够进行插接的卡片之后,激励学生开拓创新,创造个性化的美术作品。等到学生完成各自的作品之后,教师先要给予学生肯定并运用激励性评价方法,赞赏学生的插接方法和样式使得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美好,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品质。
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成为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推动力之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必然要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并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性教学实践予以落实。推动创新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要求,而且由于美术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艺术思考与创新空间,因此可以极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素质的发展。美术教师必须客观分析特教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以及创新实践,把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創新活动中,以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鹏.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J].艺 评鉴,2019,(14):146-147.
[2] 石雨菲,束霞平.浅析美术创新教育实践对聋儿能力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8,(2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