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沽
棠口村千乘桥
一
闽东北与浙西南一带峰险壑深林密,溪流纵横湍急,古代桥匠就地取材,以石为基,以木搭桥,建造起一座座牵手两岸的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因营造技艺的繁复与施工的难度,被赋予神性,而有了风水学上“锁关”的功能,一座村庄的水尾凌空飞架一座廊桥,也就实实在在地“锁”住了村庄的风水。
廊桥不仅供行人驻足休息,也是村民聚会的休闲场所。桥上设有神龛,是村民从事祈福消灾、求子安胎、反省忏悔等与神“对话”之处,桥神庇佑廊桥本体平安,庇佑村民四季纳福,庇佑这一方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常在桥上议事论事,排戏习武,甚至协调邻里纠纷、解决大小事件等,还开展品酒斗茶、走桥祈福等活动。
漈头村金造桥
廊桥还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举办沙龙的场所,漈下村飞来庙残墙上的古壁画,留下了清末庙旁水尾桥上来自古田、宁德、福安等县郑文堂、张方清、甘炳琨等文人墨客的文艺沙龙。
不知从哪一天起,村民们发现一座座木拱廊正在快速消失,除了极少数毁于水火、台风等自然灾害外,更多的是被人为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石拱桥、钢筋混凝土桥,还有索桥、铁架桥等。老县城双溪通往省城必经的长澜桥,曲线优美的金钟桥(俗称虾姑桥),还有单条桥、溪坪桥、大峭桥、长宦桥等,都因公路修建或城镇化进程而被拆除了。
“数丈飞桥跨远川,龙蟠水面是蜿蜒。空潭夜夜淘明月,便是珠光一颗圆。”清进士张方矩驻足蟠龙桥,为“飞桥如龙蟠,空潭淘明月”的意境所陶醉,一首《题蟠龙桥》诗成了千古绝唱。“廿丈桥横两岸边,眼看鱼戏浪三千。前村犬吠花间客,隔水牛耕屋上田。”从家乡漈头赴省城途经金造桥,清进士张正元留下的诗篇,后人却已很难体会诗中“牛耕屋上田”的美好意境了。
……
建造一座廊桥,从确定之日起,相关的选址择日、南山伐木、祭河开工、月福礼仪、编织拱架、上梁喝彩、诵经开走、分发福钱等桥事桥俗活动随即铺展开来。一座座轰然倒下的廊桥,不仅只是桥这一本体,还有相关的桥事、桥俗、桥匠以及营造技艺等皆随之消失。接踵而来的倒塌声中,村民们猛然发现,木拱廊桥不仅是一座生活实用桥,还是村民们公共的精神文化空间,离开了廊桥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乡村生活。
二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世界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中国昆曲艺术上榜。随后,古琴、十二木卡姆等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相关的评定及推广工作随之广泛展开。消息传来,村民们从中顿悟,申报的过程就是集政府与民间于一体的对木拱廊桥最好的保护,是延长木拱廊桥生命的必经之路。
失传营造技艺就谈不上保护,连维修也举步维艰,而技艺就掌握在桥匠的手上,寻找桥匠成为木拱廊桥保护工作的第一步。
通常认为,能建造大木作房屋和塔楼、能安装水碓水车的师傅也能建造木拱廊桥。经过一段时间找到不少大木作师傅,却没有一位能建造木拱廊桥。此时,村民们才意识到,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科技含量要远高于建造房屋与安装水碓水车,具体难在哪里,村民们一时说不出所以然。
2003年1月,国家文物局专家来到千年古镇长桥的万安桥,调研宁德市木拱桥相关课题,在屏南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的陪同下,寻到桥屋梁上记载的主绳、67岁的造桥名匠黄春财,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前期的申报工作有序展开。2008年6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宁德市启动以屏南、寿宁为主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2009年2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参与全国备选推荐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项目的激烈角逐,最终成为2009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三个项目之一。省市两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相关文化文物专家倾力指导,屏南、寿宁两县及宁德市分别组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拨付申报专项款,抽调精干力量组织申报工作团队,由屏南县政协主席周芬芳女士(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具体负责,下乡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技术分析、小组讨论、撰写文本、制作申报片……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的奋战,完成申报材料,并在接受文化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修改。2009年3月,申报文本送往北京参加初审,很遗憾被否决,理由是“申报文本出现方向性错误”。此后,申报组开始艰苦的4次进京申报之旅。
“有错就改,直到通过为止!”周芬芳按照团队成员的特长,将团队分成申请调研、技艺展示宣传和文本资料准备三个小组,对准难点,分头出击,逐一突破。经过这一番奋战,在第二轮评审中,项目终于从仅三十五分之一的通过率中脱颖而出。
慈云村十锦桥
黄春财与儿子、孙子共同演示木拱廊桥搭建
第二阶段的申报工作在提升申报材料、展示营造技艺和制作宣传册等三大环节中展开。如何将桥匠用方言所说的木构件名称、营造技艺、桥梁习俗,用普通话准确地表述出来,成为一件棘手的工作。为了向一位资深专家请教,周芬芳与文体局局长苏旭东在电梯口苦等3个小时。从北京返回屏南后,周芬芳马不停蹄地组织桥匠黄春财负责的技艺展示组修建十锦桥,为“申遗”工作提供影像资料,并在短短的期限内,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制作出《屏南木拱廊桥》宣传画册3万余份。
2009年2月5—23日,由文化部和发改委等18个部委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屏南县木拱廊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财、黄闽屏、黄闽辉父子三人应邀带去木拱廊桥参展模型,并在现场搭建与展示木拱廊桥模型的传统营造技艺,轰动了古老的北京城。刘云山、李长春、刘延东、李岚清、陈至立等原任及时任国家领导人到馆参观,与黄春财父子亲切交谈,对木拱廊桥模型及木拱廊桥超乎想象的承载力赞不绝口。参展历时半个月,每天观众逾万人。组委会推荐黄春财父子参加央视“探索与发现”特别节目《中国手艺》的现场录制;周芬芳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位县级代表被特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并作《木拱桥的保护与利用》主题发言。高规格的展示活动与论坛,快速提升了木拱廊桥的知名度,为“申遗”工作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
第三阶段是向联合国递交申报材料,先用方言介绍木拱廊桥木构件、营造技艺、桥梁习俗等,再翻译成英文,但联合国非遗司专家表述他们所理解的意思,却完全偏离了方言的原意。虽经双方努力沟通,但始终无法让他们掌握准确的方言信息。最终在宁德师院外语系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反复的磨合,才形成一份满意的英文版申报材料。评审最后阶段,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针对申报材料一下子提出28个问题,只要不小心答错一题,申报工作将前功尽弃。周芬芳、苏旭东与屏南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陆则起(时任屏南县文体局副局长)从下午忙碌到晚上,解答完27个问题。
“核心技艺是什么?”这是专家组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
“榫卯结构。”申报组成员经过一番谨慎的讨论后做出回答。
“不对,所有的木构建筑都是榫卯结构。”
“不用寸钉片铁。”
“不对,古代许多的木构建筑都不用寸钉片铁。”
“相对较短的木构件,逐节延伸,实现大跨度廊桥的建造。”
“不对,石拱桥技术采用更短的构件,实现了相对更长的跨度。”
“叠梁拱技术。”
“不对,伸臂廊桥也有这项技术。”
“木拱廊桥技术。”
“不对,石拱廊桥技术应该更成熟、更古老。”
……
至此,申报组成员都知道核心技术就藏在木拱架里,却苦于找不出准确精练的表述文字让答案浮出水面。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答案一次一次被否定,时值寒冬,现场申报组成员个个都紧张得直冒汗。虽然夜已深,但是周芬芳还是硬着头皮拨通了文化部专家的电话。通过紧张的咨询、分析、讨论、总结、提炼,申报小组再次向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递交了答案。
“贯木拱技术。”
“‘贯’,贯穿;‘拱’,隆起。基本能表达申报文本所陈述的‘上下交叉,穿插别压,相互承托,挤压咬合,逐节延伸,形成大跨度木拱架’的大致意思,但还没能阐明如何‘交叉’与‘咬合’ 。”
答案再次被否决,刚刚还信心十足的申报组成员,瞬间都像瘪了气的气球一样。
“上下交叉,穿插别压……”这不是织毛衣吗?望着疲惫不堪的申报组成员,周芬芳信口调侃道。
“对,编织技术!”申报组成员们几乎异口同声欢呼起来,用“编织”两个字来阐释贯、拱、叉、插、压、合、伸等技术,真是太绝了!木拱架核心技术正是“编木技术”,木拱架的结构就是“编木结构”。
……
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发现,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代编织技术被先民运用于木拱桥的建造,即,将无法弯曲的刚性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上下穿插,巧妙编织,既实现逐节延伸的大跨度建造,又达到两组系统相互咬合共同承载受力的目的。可以说,是从树枝、竹子、藤条、线绳等“软编织”技术到木、铁、钢等“硬编织”技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演化过程可推测为,篱笆—墙体—篓筐—篾席—绳索—线衣—布料—编木拱架—“鸟巢”,等等,而举世闻名的北京奥运城“鸟巢”,正是现代钢编织技术的典范。
2009年10月1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宣布,以中国宁德市屏南、寿宁两县为主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东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四
营造技艺申报世界“非遗”获得成功,闽东北与浙西南木拱廊桥遗存重要县份对廊桥本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信心倍增,闽浙木拱廊桥本体“申遗”序幕由此拉开。
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以万安桥为龙头的闽东北与浙西南7个县,即福建的屏南、寿宁、周宁、政和等4个县与浙江的泰顺、庆元、景宁等3个县具备条件的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中福建12座、浙江10座,屏南独占5座位居榜首;12月,黄春财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闽浙两省联手推动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签署《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协定》。生产性保护得到重视,双龙桥、进贤桥、横山桥、登云桥、屯福桥、濛洲桥、文兴桥、中国台湾南投桥、德国雷根斯堡桥等一座座重建或新建木拱廊桥拔地而起,相关桥事、桥俗、桥匠以及传统营造技艺等得到“活态”保护。新一轮“申遗”的脚步声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变得悠扬动听。
2014年1月重建谢坑进贤桥(水尾桥),可以看见独特的“编木结构”
201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之际,在全国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畔,两岸村民举办了古老的盘诗射箭传统贺冬民俗活动。鸟铳三响,鞭炮开路,鼓乐齐鸣,两岸村民载歌载舞。盘诗对答诵丰收,庆丰年;射箭借风舞火龙,佑大桥。擂糍上酒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