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啸林 整理
初次见到林键老师,是在马尾中国船政文化管委会的办公室里,第一印象是有点沉默寡言,但是一谈到熟悉的船政历史,他的话头马上就多了起来。你很难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血脉里居然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由他完成的“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和“福建船政建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备案工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A等,学历并不突出的他也参与了“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他的论文《福建船政中枢机构建筑的布局理念》曾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并结集出版。在马江海战纪念馆的近20年时间里,他曾多次给省部级领导讲解,并在国内最早提出“福建船政工业遗产”的概念。
民国海军参军中将林元铨将军
林键出生于三个海军世家联姻的五代海军世家。清同治五年(1866)福建船政创办之时,林键高祖林世贵(字道崧)与其弟林道濬由闽侯凤港来马尾船政务工,是首批华匠。不久林世贵任船政帆缆厂委员。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战役之后,他曾监装闽江口金牌、猴石、烟墩等处炮台,因功赏戴花翎钦赐五品军功。林世贵娶福清黄氏,育有一女三男:长子林元钊,船政前学堂肄业,后任汉阳铁路核算员;次子林元铨为船政驾驶学堂第18届毕业生,曾任总统府参军海军中将(列入《福州市志•人物传》);三子林元鋆(1892—1934),字长鋆,号肃轩,系林键的曾祖父。清光绪末年林元鋆经族兄林森引荐就读于福州鹤龄英华书院,民国五年(1916)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南京海军雷电学校第二届无线电班,获学校奖励金壳手表一块。毕业后历任东北吉黑江防队旗舰“江亨”舰通信官、海军海岸巡防处东沙岛无线电观象台台长、浙江省坎门无线电台台长、观象养成所教官、福建省民政厅公署无线电通信官、上海吴淞口海军巡防处无线电联络官和教官等。
林键祖居马尾中岐“城泰埕”,原是著名水菜行商号“城泰”王氏所建宅地,后“城泰”破产,王氏将房产典当与林家。从“城泰埕”这里走出了林键的爷爷林修瑜这一辈的多位名人。长房长孙林修藩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后留学比利时国立岗城大学,获土木工程与电力机械双硕士学位,抗日战争期间他作为中国桥梁专家响应胡宗南战区司令的号召,在敌后修建以木头架设的铁路桥梁,为西安输送晋煤。1944年6月率团赴华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途经此桥,为之惊叹。抗战胜利后,林修藩获国民政府颁发的胜利勋章和证书,1948年赴台任日月潭大观发电厂工程师。长房孙女林修娟适严复侄孙严家和。长房孙子林修基(原名林修熙)先后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医科、中正医学院,他是当代血液病专家、浙江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二房孙子林修灏是林元铨将军的长子,他曾留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中国最早的药学博士学位,任贵州九三学社常委(列入《福州市志•人物传》)。二房孙子林修璘曾任国民政府中央勋绩委委员。二房孙女林修杰适海军总司令杨树庄侄儿杨录。杨录为台湾海军少将。三房孙子林修瑜是林键的祖父,他毕业于中央南京警校第二期。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他是第一批参与光复台湾的警界人员,后来担任台湾省警界督察教官。三房孙女林修俊适刘荣霖,刘荣霖曾先后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大学,曾任“重庆”舰副舰长(列入《福州市志•人物传》)。
在台湾的林氏家族合影。左起:三姐夫海军少将杨录(杨树庄之侄),大姐夫严家和(严复侄孙),大哥林修藩,五弟林修瑜
马江海战纪念馆(昭忠祠)
林键父亲林齐瑄1946年出生于台北东门町,1947年3月随母亲从台北返回福州定居。1986年初他进入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工作,为马江海战纪念馆第一任负责人,后来又参与了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撰写了20世纪80年代马尾区一些口述历史材料。林键说:“我如今也从事马尾区的文史研究工作,希望将本地区冷落了30年的地方社会史往前推进一步,因为大家都去关注船政专门史了。”
从林键高祖开始到他这一代正好有五世,除曾祖父、祖父在外地工作之外,其余都未离开马尾,一直与马尾有种种机缘巧合的联系。马尾地方社会史就浓缩在他的家族史之中。“这让自己对家乡的文史建设工作具有深厚的情怀,我为自己能够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文史研究而感到自豪。”林键说。
民国《陶江林氏族谱》
同时,林键也是海军任光宇将军家族、马尾周氏海军世家、海军林元铨家族三个海军世家联姻的后代。任光宇将军家族居于琅岐,他的堂妹任文箫适马尾中岐周氏周宗颐,其宅位于马尾街最繁华的马尾前街下排行,就是原马尾影剧院正对面,马尾人熟悉的“北方水饺”里面宅邸的周家。周宗颐是周家老四,毕业于船政绘事院。他曾任上海江南造船所绘图师、厦门船坞绘图师。周宗颐与任文箫之长女周慧玉是林键的祖母。正是这种家族传承,让林键有责任、有义务为弘扬船政史、地方史、家族史做一些工作,这也是支撑他长期坐“冷板凳”的重要动力。
让人惊叹的是,这么一个船政世家出来的子弟,这些年竟然甘于寂寞,办了一件很有文化价值的事——以一己之力办一份关于船政研究的刊物。
2014年1月,林键从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借调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在此期间,他专职办了一份《船政文讯》的期刊。
《船政文讯》是A4开,每期含封面有12个版面。主要内容有:新闻动态、船政史涵、船政论坛、船政人物、船政艺文、文化遗产、基地建设、文化交流、史迹探寻、特稿、随笔等。创办这个刊物的目的在于:弘扬船政精神,加强船政文史研究,让各界及时了解船政文化建设、发展、研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资讯。《船政文讯》总共办了两年,总计18期,每期印制500份,主要向福州市宣传主管机关及地方史学专家、船政后裔等发送。
在《船政文讯》编辑部,林键既是执行主编,又要负责文字、美术、约稿、摄影等具体工作,甚至稿费的发放和其他相关经费,都由他自己承担。他几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精力办好这份刊物。“所以在那两年埋头苦干期间,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人也瘦了一圈。”谈起这段往事,林键唏嘘不已。
在林键看来,以马江侗社社长的身份,以文入史的陈公远是马尾文史第一人,在他身上体现出“文史并生”“医儒同源”“立德、立功、立言”等特点。正是在陈公远的影响下,林键开始醉心于马尾地方文史研究,并形成近3万字的研究成果,对基督教史的研究也与此密切相关。
2016年12月林键在纪念船政创办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留影
“我们从事文博文史工作的人,就必须‘广博精专’,知识面越广越好,知识点越精越好,这就是说对世界史、本国史、地方史都要了解。尤其我是做近代史、中西文化交流的,我们既要对西方文化核心基督教有所了解,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通过网络,林键给我们发来这段话,阐述自己研究基督教史的“初心”。在进行马尾造船厂老工人口述历史研究的时候,林键对于其中一些工人的教会背景格外感兴趣。
林键表示,在大航海时代来临的世界背景下,福州作为东方的沿海城市,在道光末年就成了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这里从明代末年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心。明末著名的“三山论学”开启中西文化史无前例的深度交流,迨至近代,西方教士来到福州,在他们的著述、书信里会以异域的视野记载当时并不为国人关注、但是在今天看来却十分重要的关于近代福州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内容。要全面深入了解近代福州社会,除了看中文史料,还要借助英文史料才能有更多新发现,这些史料让人十分惊讶和着迷。2013年他曾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史论》,负责其中第六章《近代福州圣公会神学教育史》的撰写。故此,林键对近代福州西式教育史、教会神学教育史都十分熟悉,这对研究船政的教育史也有益处。许多船政学子早年都毕业于教会学堂,他们先在教会学堂受到良好的英文教育,才能在就读马尾海军学校之时,快速适应全英语、法语教学,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比如陈绍宽、刘荣霖等都毕业于福州格致学校。
谈起未来的船政研究、保护、开发,林键有很多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船政的开发,不仅要突出“城”,也要突出“港”,要把本土经验和世界眼光结合起来,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些默默奉献的初心。
整个采访时间不长,给人的回味却是绵长的。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像林键这样的人传递船政薪火,赓续地方文脉,长期深耕基督教史和马尾地方文史,船政的研究、保护、开发,才会大有希望吧!
(本文联合采访组成员:邓啸林、江心雨、陈为通、黄晗微、蔡琳琳、邱宁远、徐锦龙、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