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0-03-13 09:01李娅王倩袁刚骆孟周莹
放射学实践 2020年2期
关键词:片状肺叶积液

李娅,王倩,袁刚,骆孟,周莹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MPP的重症病例呈逐渐增多的趋势,除呼吸系统病变,部分患儿还会继发肝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多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2]。准确评估重症MPP预后对提高患儿治愈率有重要意义。MPP的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特点,常见表现包括肺部浸润、肺不张、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等,其中以肺实质浸润为主[3,4]。目前,国内外有关儿童重症MPP的胸部CT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40例重症MPP患儿的CT征象,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40例重症MPP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1月~11岁,平均(5.95±2.28)岁。

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化验室检查(酶联法检测单份血清MP-IgM>1:160)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伴以下任一情况,即可诊断为重症MPP[5]:①明显气促或心动过速(患儿年龄<2月,呼吸频率≥60次/min;患儿年龄2~12月,呼吸频率≥50次/min;患儿年龄1~5岁,呼吸频率≥40次/min;患儿年龄>5岁,呼吸频率≥30次/min),伴或不伴呼吸困难和紫绀等;②低氧血症;③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叶段受累或受累面积≥2/3肺;④出现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坏死、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排除标准: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需求;临床资料不全;无法配合检查。

3.胸部CT检查

40例患儿均于入院后2天内完成胸部CT平扫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螺旋CT扫描仪。所有患儿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体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对于无法配合扫描的患儿,于扫描前30 min口服或直肠灌肠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 mL/kg,单次不超过10 mL,入睡后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调控,管电流上限为50 mAs,准直器宽度16×0.6 mm,重建层厚和间隔均为1 mm,矩阵512×512,视野350 mm×350 mm。

4.图像分析

将原始数据传输至GE公司ADW 4.6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组。由2位从事胸部影像诊断的高级职称医师对CT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记录结果。主要观察指标:病灶形态、分布、密度,累及肺叶,是否合并其他征象(如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灶内部空洞形成等)。

5.预后的判断标准

患儿体温正常、咳嗽及气喘症状缓解、肺部听诊湿啰音减少或消失、X线胸片提示肺部病灶有吸收或消失,符合以上1条及以上即认为治疗有效,归为预后良好组。若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咳嗽症状和肺部体征无变化或加重、X线胸片提示肺部病灶无吸收或加重、患儿需转往上级医院治疗或最终死亡,即认为治疗无效,归为预后不良组。

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影像表现。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临床预后

40例患儿采取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者31例(31/40,占77.5%),预后不良者9例(9/40,占22.5%)。预后不良患儿中,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者1例,病情加重者6例(转上级医院治疗4例,进展为坏死性肺炎2例),死亡2例。

2.40例重症MPP患儿的CT表现

病灶分布情况:病变位于单肺者30例(30/40,占75%),双侧肺同时受累者10例(10/40,占25%)。病变累及1个肺叶者20例(20/40,占50%),包括右肺上叶4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3例;累及2个肺叶者12例(12/40,占30%);累及3个肺叶者3例(3/40,占7.5%);累及4个及以上肺叶者5例(5/40,占12.5%)。

CT表现:①磨玻璃样密度影(GGO)19例(19/40,占47.5%),其中16例GGO内部可见小斑片状不规则形实变影;②片状实变影22例(22/40,占55%),表现为多叶段密度增高,边缘模糊,邻近叶间胸膜处边界清晰,其中14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图1);③网格状改变伴小结节、斑片条索影12例(12/40,占30%)(图2、3),其中7例见小结节、斑片影相互融合,范围相对局限。合并征象:肺不张21例(21/40,占52.5%);胸腔积液17例(17/40,占42.5%);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10/40,占25%);坏死空洞1例(1/40,占2.5%)。

3.不同预后患儿的CT表现比较

预后良好组31例,其中CT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13例,发生率为41.9%(13/31),预后不良组9例,CT表现均呈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为100%(9/9),两组患儿在CT上的大片状实变影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两组的其余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1)。

图1患儿,男,6岁。a) 横轴面CT(纵隔窗)示右下肺大片状实变影伴右侧胸腔积液; b) 横轴面CT(肺窗)示病灶边缘模糊; c) CT冠状面重组图示病灶实变部分密度均匀; d) CT冠状面重组示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箭); e) 治疗一周期后复查CT(肺窗)示右下肺大片实变影中出

表1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CT表现比较 [ n(%)]

讨 论

近年来,儿童MPP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相关报道也逐年增多。由于婴幼儿机体抵抗力较弱以及肺部发育不成熟,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重症MPP。对于重症MPP的治疗,临床常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部分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病例治疗反应不佳,病情持续进展,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6,7]。本组40例重症MPP患儿,经正规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31/40,占77.5%),预后不良者9例(9/40,占22.5%),后者包括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4例、进展为坏死性肺炎2例、死亡2例,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8]。

临床检测支原体的方法很多,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微生物快速培养及高倍显微镜检查等[8],这些方法能够对支原体的病原菌做出明确诊断,但无法评估患儿的整体情况。为评估疾病的危重程度,胸部CT检查必不可少。既往影像学研究多以分析MPP的影像学特征为主[3,4],大多数学者认为MPP的胸部CT表现多样,如间质性改变、大片实变影、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也有学者关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的影像学特征[9]。Liu等[10]认为MPP肺部实变范围占据整个肺叶的2/3,或伴有胸腔积液者,可视为重症MPP。本组结果显示,40例重症MPP患儿单侧肺叶病变发生率(30/40,占75%)高于双侧(10/40,占25%);病变累及1个肺叶发生率为50%(20/40),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发生率亦为50%(20/40);22例表现为大片实变影,12例呈网格状改变伴小结节、斑片条索影,19例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其内可见小斑片状不规则实变影;此外,亦可合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0例)、胸腔积液(17例)、肺不张(21例)及坏死空洞(1例)等表现,上述表现与张义堂等[11]的研究结果类似。

本文通过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儿的胸部CT表现(病变性质、范围、部位及并发症),发现9例预后不良患儿的胸部CT表现均呈大片实变影(9/9,占100%),即病变累及范围为多叶段或占据整个肺叶的2/3及以上,而31例预后良好患儿中,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13例(13/31,占41.9%),两组间的大片实变影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其余CT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胸部CT表现对判断重症MPP患儿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治疗前胸部CT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的患儿,临床预后可能较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①样本量偏少,目前得到的结论只是初步研究结果,今后还需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②所有病例仅进行CT平扫,均未行增强扫描。Andronikou等[12]研究表明,增强扫描对于坏死性肺炎及肺脓肿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脓肿壁增强后可见明确强化,而坏死性肺炎则无洞壁强化,明确二者诊断对于临床是否采取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组病例中有2例进展为坏死性肺炎,因未作CT增强扫描而无法判断是否合并肺脓肿形成,均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当遇到坏死空洞形成的病例,应尽快完善CT增强扫描,有助于对病变的准确判断及指导后续治疗。③9例预后不良患儿中,3例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可能对临床预后有影响,但本文未进行深入分析,拟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严格筛选入组病例条件,同时紧密联系临床,分析包含影像学在内的多因素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猜你喜欢
片状肺叶积液
肺叶间裂发育变异及其影像学评价进展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分别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比研究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关节积液要科学适当地抽掉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