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推进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1]《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架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切实有效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培育路径,还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探索与实践。
德育过程理论是德育的基本理论,德育过程运行宏观机制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微观机制则包括教育者德育过程中的三导(引导、指导、疏导)机制,对话机制,生活机制和情境机制等,以及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机制[2]。不同的实施主体承载着不同的育人职责。课程教学团队按照课前结合核心价值观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思政味的课程优化设计;课中根据不同德育运行机制开展思政味的课程教学,逐步与学生建立思想信任,培育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同和信奉;课后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和课外拓展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在观察访谈中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学生通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逐步理解和信奉,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院系教育管理者通过督查了解师生对课改实施后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能力提升方面的获得感,并运用调控机制不断改进课改方案。
德育过程运行机制中导向机制掌控着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决定着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安排育人环节。动力机制是育人过程的“助推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质和不同需求,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推进育人工作。调控机制是育人过程的“监控器”,合理采用评价、反馈等调控手段,实时收集和反馈课改情况,是确保育人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三导(引导、指导、疏导)机制是方法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指导学生以内化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价值观主题研讨,积极疏导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障碍。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需求,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并积极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丰富内涵为主线,重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结合课程特点,以核心价值观主题三个层面12个主题为主线,可以开发设计12个主题教育模块,全程融入在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具体课程内容体系架构见图1。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互联网+教学条件建设和泛在学习环境改造,构建线上线下互补融通的“互联网+”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又能有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泛在学习环境,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能传授相统一,可以建构“课前微课堂泛在自主学习——课中翻转课堂思辨教学——课后育人实践拓展延伸”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体模式框架见图2),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同频共振、互补融通。
开展“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互动、开放的课程教学环境营造,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课前、课中、课后连贯的“思政味”课程教学得以延伸,从而有效提升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运用德育机制创设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价值观内化践行的获得感;以在线课程平台德育成长考核评价机制为依托,优化课程评价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践行行动的积极性;互联网与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构建一个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需要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学生价值观成长、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善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的优秀育人队伍,需要建设一批优质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只有各高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努力、创新实干,营造好多维互动的育人平台,才能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才能最终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图1 融入核心价值观专主题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图
图2 “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