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盘水市科技馆科普宣传者审美谈科学美在实践中的应用

2020-03-13 23:16文予晖宋也张霞
人物画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审美

文予晖 宋也 张霞

摘  要:科学美通过审美主体和宣传载体得以进行传播和发展,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应当学会发现科学美,有效地运用科学美推动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本文将从科学美的定义入手,剖析美的两个方面关系从而提出科学美在科普宣传中的运用构想,并结合在六盘水市科技馆科普活动中的经历,尝试对科学美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学美;审美;科普实践活动

六盘水市科学技术馆成立于2012年,所属工作人员也是年轻化配置,因其科普职能的单位属性,汇集了各个专业的硕士精英,但理科人才占比较大。中国自古讲求阴阳之道,讲究两极相和,科普工作是科学技术馆最接近群众、最能有效传递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科普工作者应当跳出固定思维,站在多种视角上去认识和感悟科学,特别是传播载体形式上的选择和制定视角尤为重要,这个视角便是科学美。

一、科学美的定义

科学美(aesthetics of science),顾名思义即是科学的美,是指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活动中的美,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才得以产生。[1]科学与艺术大多被认为是彼此分割的两个领域——科学是极致的理性,艺术是绝对的感性。自柏拉图以来,人类对于美的探索和研究从未止步,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诞生了诸多学派,可对于美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定义,派系林立,各执一词,唯一的共同点是学界对美的定义几乎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而生活中听到的关于美的论述也多与艺术有关,似乎和科普相去甚远。但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之所以存在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内在即规律性的和谐美;二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美感。

二、艺术美与科学美

艺术美重在创造,注重对审美主体的情绪引导,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审美意识也随之相伴产生,或崇高、或伟大、或曲水流觞、或悠扬婉转,重在情感上的体验;科学美同样也重在创造,但与艺术美的创造不同的是,科学美的创造更具功利性,它的功利性并不是指现实世界中的金钱财物,而是其创造的本身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的明确性。因此艺术美是一种感性美,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艺术美即是令人动情的有意味的形式,科学美即是令人动智的有真义的形式。”[2]“意味”是在审美主客体统一基础上产生的,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和定性的;“真义”是客观实在,是精确的、唯一的、可量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因此“动情”和“动智”在笔者看来即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显现。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科学美亦如科学是理性的,优雅的科学美感不仅不妨碍科学研究和对假说的评价,而且,如果能够正确地遵循和利用它,还可以看作为积极促成知识获得实在真义的重要心理因素。但艺术美和科学美看似对立的关系上实际存在着相互融合的面,即基于艺术美作为表现形式,科学美作为内涵意蕴来进行创作的产物。通过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将科学中的微观世界无限放大并赋予色彩,从而展现出大自然璀璨且磅礴的科学美感,使人震撼。

三、科学美在科普实践活动中的特性

科学美作为美在科学范畴的主要体现,在科普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其独特的特性。

(一)和谐性

科学美是精确的且唯一的,同时也是有张力的、和谐的。《视觉思维》的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任何视觉表象都象征了一种有意味的力的样式。“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有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张力是两种以上的力量的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某种动态平衡,平衡则是和谐的具体表现形态。科学美和艺术美就如同一对平衡的力的作用,既促进了科普实践活动的进步与发展,又使严肃、枯燥的科学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升华,或者说,在艺术美的加持下,科学美才会被逐渐地发掘,继而逐渐被深化。

(二)创造性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科普实践活动要求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同时也需要具备审美的能力。自艺术诞生之初,人们就不停地在创造,不停地去探究世界的本质,科普实践活动更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途径和工具,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艺术是探索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内核,科学是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地且具有美感地去研究探索,从而达到创造的根本目的,也更易于科普群体接受。

(三)发展性

科学美不仅能让科学家“以美启真”,而且能让科学家以美取真。当爱因斯坦着手建立他的引力理论的时候,他并非去尝试解释某种观测结果。相反,他的整个程序是去寻找一个美的理论,他唯一遵循的就是要考虑这些方程式的美。无论是广义论还是狭义论,科学美在科学活动实践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正向且具有发展的,科学美可以适当地激发科学研究者对于美的本质探索,以及对科学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形成对科学研究对象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科学美本质的研究和追求。

四、科学美在科普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科學美受到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美是有限以及不普及的,而作为科普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科学知识和普通群众之间的桥梁,科普工作者应将科学美实际运用到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中去,具体运用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科普工作者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提升所产生的对美的感知能力,是理智分析和感悟科普对象的能力。无论艺术还是科学,本质上都是对世界本真探索的方式方法,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对艺术的逐渐摒弃,使得科学知识失去原本应该有的温度,变得高高在上,甚至成为宣扬自身观点的话语权。但作为科普工作者面向的不只是专业人士,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科普实践活动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了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应当与艺术美相结合的实际,也决定了科普工作者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与审美站位的必要性。

(二)加强科普工作者的自身张力

科普实践活动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载体,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创造性,既然需要创造性,那就免不了要加强张力的培养。如前所述,张力是力的平衡状态,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张力则体现在将科学美与艺术美如何更好地结合的问题上,科普对象的年龄复杂,审美能力也各有高低,如何做到让科普内容“老少咸宜”则是科普工作者创造性的重要体现,自然也是“张力”的重要体现。

(三)增进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完成科普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基础和加强自身张力的必要条件。科学和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作为一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不能只对科普知识进行掌握,对于美的感知也应当得到锻炼和提升,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实现科普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巨大飞跃,从而促进科普实践活动更加有效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李崇德著,2003

[2]美的张力[M].商务印书馆,陈大柔著,2009

[3]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2019

[4]科学美学思想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徐纪敏著,1987

[5]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叶朗,2009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