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名学生都有受教育和健康发展的权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退居其后,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包容、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多一点欣赏和鼓励,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天性,切实为人师、做人表,去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引导、多鼓励。
关键词:学生;主体;关爱;教育
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教育人的“爱”既是欣赏、包容、忍耐,也是严格、敦促、惩处,我们所有人都是社会人,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爱”是我们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从学生恩里科的视角出发,谈了爱国主义、师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社会之爱,告诫和引导我们正确理解“爱”的涵义。当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许多老师所秉承的基本上就是一种简单的、少“爱”的教育观,一些老师眼里所关注的往往只是一个班级的两头——优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和差生(学习成绩差、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对“优生”往往倾注了毫无保留的爱,对“差生”给予的往往是彻彻底底的厌,对中间生更多的则是遗忘性的“忽视”。
我们是否真的“爱”我们的学生呢?许多老师也许总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觉得我们在教育学生上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在课堂上已经是声嘶力竭了,但是学生、家长、社会却总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一直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难搞、领导难满意、社会难认可,其实,如果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是否真正对学生倾注了无私、无垠的爱了呢?我想大家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关起门来办教育,可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只能顺着教师指定的方向、按照教师要求的方式走,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屡教不改、就是无可救药。当下,我们应当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学生观。首先,我们应该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包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多给他们一些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机会,多对他们施加一些正面的引导,学生必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学生每做一件事情必然是有他的理由的,也许他的理由存在偏差或者错误,我们也要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看待问题,对的地方予以表扬和支持,错的地方及时指出并给出意见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有偏差的要及时纠偏,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多角度地分析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再次,我們要对学生多一点欣赏和鼓励。多给学生一些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即使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差生”,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学生懂得的不一定比我们少,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天性,切实为人师、做人表,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引导、多鼓励,任何一名学生必然都会一点点走向进步。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进行功利化的教育,我们的人才观极度狭隘,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人才就是考了高分的孩子。从小就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对孩子的一切都要进行干预,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养成,重科学文化知识、轻艺术审美能力,我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各自需求,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工厂车间的流水线生产,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们当下唯分数化教育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心灵脆弱不堪、生存能力极端低下、道德观念淡薄,高分低能儿比比皆是,许多独生子女极端自私,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当下教育的悲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改变这种不良的人才观和价值导向。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并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不足,但是它们也必然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流水线,社会需要的也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长处”、补齐学生的“短板”,要让他的“长处”更“长”、“短处”变长,而不是“长”“短”一样。其次,对待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果我们能积极、主动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就能够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跳出学校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而不只是一名“教书匠”。
参考文献:
[1]张军凤.爱的教育:一种大德育观.中国德育[J],2007,2(11):14-16.
[2]王中.教师比教法重要——谈叶圣陶“爱的教育”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14,34(9):21-24.
[3]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8,(4):15-22.
[4]金生鈜.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教师教育研究[J],2012,24(4):1-6.
[5]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教育研究[J],2007,28(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