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林 陈晓云
《漢语大词典》的第一卷开卷就有《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和《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共同署名的《前言》,《前言》中说:“1979年9月间在苏州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明确了它的编辑方针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词典》对这个编辑方针执行得基本上还好,但它却未能完全执行“古今兼收”的编辑方针。兹就查阅《汉语大词典》时所遇到的问题陈述于下。
一、有今无古
关于“宾语”
《汉语大词典》注“宾语”为:
【宾语】语法术语。受动词支配的成分,表示动作涉及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常用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用来回答“谁”或“什么”。例如,“他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接受批评”的“批评”,“他说他不知道”的“他不知道”。有时候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例如,“教我们历史”中的“我们”和“历史”。(《汉语大词典》第十卷第217页)
此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有今无古。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古汉语中“宾语”的面貌:
(1)句子成分之一。
(2)谓语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所涉及、支配的对象。例如,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下画横线——动词谓语}虚线——介词}波浪线——宾语}笔者注,下同)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嘻公三十年》)
(3)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也可充当宾语,用来回答“谁”或“什么”。相对应的语如下:①坎坎伐檀兮(《诗经·魏风·伐檀》)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⑤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公孙丑下》)⑥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乐毅报燕王书》)⑦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⑧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⑨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所引进词语,通称“介词宾语”。介词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例如,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②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齐桓公伐楚盟屈完》)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
(5)特定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前,此之谓前置宾语。例如,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④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6)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均可省略。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省“之”)也。(韩愈《马说》)②死马且买之(省“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一目了然,《汉语大词典》注“宾语”,只谈今不论古。
2.从现今角度来看是以偏概全。
由上可知,《汉语大词典》中“宾语”的释语只适用于现代汉语,只字不提古代汉语的“宾语”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二、有古无今
关于“裳”
《汉语大词典》中仅有“裳”的古义:
裳[chan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①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亦泛指衣服。②见“裳”。③通“常”。(《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97页,书证略)
《汉字源流字典》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列出了“裳”的今义。
shang如今用作“衣裳”,不单用,只作词素使用。泛指衣服。(《汉字源流字典》第1710-1711页)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如今的“裳”的要点有:只读轻声shang,只和“衣”组成名词“衣裳”一词,意思是衣服,用于口语。(第1148页、第1541页)《汉语大词典》可就此做适当补充。
关于“折桂”
《汉语大词典》注“折桂”: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宋张抡《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清李渔《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王毓岱《示和甫》诗:“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第6卷第379页)
此注显然是有古无今。“折桂”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早已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用到它,只是用它的比喻义。例如:
1.大亚湾核电公司在法国电力公司2014年度国际同类型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再夺“能力因子”的第一名。据悉,大亚湾核电公司已连续七年折桂。
2.迪拜赛马世界杯:球星欧文战马折桂皇家马逆转。
3.社科院公布海事司法透明度,宁波海事法院折桂。
4.象棋团体赛落幕,河北队第五度折桂,四川浙江队季亚军。
5.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谢毅教授折桂“女性诺贝尔奖”。
以上5语例来自5个媒体报道,其中的“折桂”是第一名的意思,无一例外。根据语言的发展变化,能够与时俱进的语文辞书,已经恰到好处地对“折桂”的词义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诠释。例如: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科举时代指考取进士,现多借指竞赛或考试获第一名:省队联赛折桂。(第7版第1658页)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晋书·郤诜传》记载:郤诜举贤良对策,名列第一,自谓“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第3版第1668页)
如今,人們已将“折桂”视为“夺冠、夺魁、独占鳌头”之类的同义词。
关于“音响”
《汉语大词典》注“音响”:
【音响】①声音。②指诗文的声韵效果。③犹消息,踪迹。书证均来自古籍(略)。(《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第657页)
由上可知,现代汉语“音响”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只字不提。根据现代汉语的理论和实践可知,“音响”的意思有:①声音(多指声音所产生的效果)。②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以及扩音器等发音收音设备的总称。③播放音乐的电子装置。④一种表演艺术的创作手法。
三、古今不分
关于“白话”
《汉语大词典》注“白话”有3个义项,本文需要引用的是第3义项:
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瞿秋白《文艺杂著·荒漠里》:“‘文学的白话,白话的文学都还没有着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自佛书之输人,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茅盾《我走过的道路·文学与政治的交错》:“译文很准确,很风趣,又很通俗,是地道的白话。”(《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203页)
由上引可知,此注只可让我们从整体上笼统地理解了“白话”的意思,但有古今白话不分之嫌。又加《汉语大词典》未将“古白话”和“新白话(一说‘今白话)”分开解释或分设条目注释,所以读者对此便不能清楚确切地理解。
下面让我们从相关的工具书中,分清古今白话的不同意思。
武汉大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注“古白话”:
六朝以来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古汉语书面形式。因其接近口语,故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掌握。常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作品中,如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均为古白话。与文言同为汉民族语言的书面形式。“五四”以后,古白话进一步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1988年版第5页)
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在【古代汉语】的条目中指出:“古白话系统即六朝以后(一说唐宋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2004年版第2页)
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注【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口语比较接近的语言。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此前称古白话,此后称新白话。”(同上书第3页)
由上引可见,武汉大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让我们对“古白话”理解得更具体更清楚,中华书局《古汉语知识辞典》让我们明确地区分了古今白话。
关于“窗户”
《汉语大词典》注“窗户”只有一个义项:亦作“窻户”。窗。(第八卷第445页)书证古今兼有(略),旨在印证“窗户”。但是须知古今“窗户”是不一样的。
“窗”和“户”连用,在古代曾是两个单音词。例如,班固《白虎通·辟雍》里说:“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闼ta,即门)。”对此,《礼记·明堂位》孔颖达注:“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从加点的词,便可看出古代的“窗”“户”连用,表达的意思是窗户和门。再如白居易的《夜雪》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第一句先从人的知觉写起,暗示雪大。第二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雪。夜深不仅感觉衾凉枕冷,而且举目外看,又只见窗户和门都光明白亮,再次暗示雪大。此句的“窗户”就是“窗+门”,和上句的“衾”“枕”一一相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见该书第869页)对此也只提到“窗明”,丝毫不沾其“门”,和《汉语大词典》的观点相同。大概受以上两辞书的影响,有几位先生写《夜雪》赏析的文章,对“复见窗户明”中的“窗户”,也就直录不译了。凡此种种,都是把古代的窗户,当作现在的窗户,此之谓“以今释古”。
下面让我们看看《汉语大词典》给“窗户”作注以后的书证:南朝梁何逊《嘲刘谘议孝绰》诗:“房栊灭夜火,窗户映朝光。”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明。”宋刘过《谒金门·次京口赋》词:“剪烛写诗无语,漠漠寒生窗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四面窗户洞开,水天一色。”曹禺《雷雨》第一幕:“大概是窗户没有开。”以上书证,除后两例的“窗户”是今义,其余的都是古义。可见书证关于“窗户”是不分古今的。按照“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方针,在给“窗户”作注时,就应该既要有今义又要有古义,古义今义要分清。
顺便说一下由于语言的演变,“窗户”到近代渐渐地由古代的两个单音词变为一个双音偏义复词,“户”义虚化,仅有“窗”义了。
以上仅是在查阅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能穷其例。建议《汉语大词典》于再版前,不忘初衷,严格执行既定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方针,以利修订。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凤台二中
(责任编辑 魏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