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历史进程与实现路径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2020-03-12 23:38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调生产力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稳中求进的战略地位上升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层面,把它作为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1]。

一、 稳中求进基本内涵的历史演变

稳中求进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其思想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根据其起到的作用,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总方针首提出。

经济要稳定,改革要深化: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改革思路。陈东琪[2]和刘国光[3]教授分别于1988年提出稳中求进:改革过程中需求控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稳中求进,即既要保证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协调,又要加速推进改革的深度。戴园晨和吕政提出,协调好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需要采用稳中求进的基本思路,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发展的建议[4]。199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1997年总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做到稳中求进[5]。这是我国首次将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方针并参与宏观经济决策。此阶段,关于稳中求进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其中“稳”指向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上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保持物价,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进”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改革不能止步不前,消极应付,应该主动推进改革进程,取得新突破。

(二)2011年至2015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带领工作开展。

大局要稳定,改革内涵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我国总体呈现出经济稳中有进,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总体态势。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利用稳中求进的思想带领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变得刻不容缓。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重点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平稳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6]。2012年开始党中央面对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将稳中求进内涵逐步丰富,提出积极主动找到“进”工作的突破口。稳中求进作用范围开始从经济领域涉及民生方面,通过积极稳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效率与公平为发展提供动力;2014年,党中央要求将稳中求进的思想引入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领域,稳步推进缩小地区收入差异促进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稳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发展局面。2015年,党中央提出继续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加强供给侧管理,运用好政策的“组合拳”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效益[7]。此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基本框架下,稳中求进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由一开始的稳住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逐渐加入稳定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改善民生、扩大对外开放布局、提高生态文明等内涵。

(三)2016年至今稳中求进上升为贯穿各领域全过程的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发展已由中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阶段,更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10]。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9]。至此,稳中求进从涉及就业、金融、外贸、投资、等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逐步上升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全部过程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指导原则。

二、 稳中求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

(一)“稳”是基础,“进”是目的

大多学者认为“稳中求进”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稳是进的基础、前提、要求和底线,进是稳的动力、目的、手段和方向,二者更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出一种统筹兼顾的均衡发展思想。其中,“稳”是基础,经济发展和良性循环是深化改革的坚定基石,为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坚持稳定经济的战略方针,在稳定中求发展,在稳定中谋深化。但是强调稳定并不意味着改革要停滞不前,改革不应墨守成规,更应该进一步创新深化下去。“进”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深化改革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只有“进”才能更好的实现持久稳定的“稳”。“稳”与“进”是基础与目的关系,相互促进,双相协调。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

稳中求进更是为了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可知,只有生产力平稳运行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有序变革;生产关系的有序变革也将激发生产力在更高水平上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调整我国的生产关系,使之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更大力度的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我国经济指导思想从更强调发展速度的“又快又好”变为更注重发展质量的“又好又快”再变为统筹发展的“稳中求进”。

(三)实践是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党领导广大人民以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根据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现状和国内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为深度探索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而做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检验过程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认识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在立足中国的建设实践,把握发展规律的条件下,积极主动,顺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研究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进。具体而言,“稳”发展的趋势是顺应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进”发展的要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稳中求进”的实现路径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贯穿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宏观政策上,要实现稳中求进,需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满足现下高质量发展而非高速增长的历史战略方位,统筹处理好总量、质量与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短期与长远的关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妥善安排政策顺序加强政策协同,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在力度上恰到好处,节奏上精准适度,结果上具体慎微。

民主法治建设上,应该明确,坚持坚持党的领导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前提条件,民主法治是推进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的保障,只有完善社会法治保障体系,依法推动各种政策的实行,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内心安全观,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此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严治党,不断完善我国法律建设,日以构建完善的民主法治体系。法制建设向纵深推进,法治建设体现人民意志,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破除阻碍公平正义的顽石,推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征程。

在民生建设更应该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稳定大局,守住底线,又要革弊鼎新,攻坚克难。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顺利进行,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人民内心真切的需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等,通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工作,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满足感,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抓住“牛鼻子”,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现阶段乡村振兴凸显的“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猜你喜欢
基调生产力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木版画的色彩基调与印刷细节控制
挖掘习题的内涵
俏丽基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