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近杰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学科和专业建设关乎公安本科院校发展,更关乎公安人才培养质量。公安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学科特性、专业限制等原因,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较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当下,“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导向,国家正在致力于系统推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安本科院校应当抓住“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机遇,立足实际,加快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警务人才。
学科是科学学的概念,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的学科分类。根据教育部2018 年4 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我国共设有13 个学科门类。目前,公安本科院校主要有公安学、公安技术学两个学科,于2011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增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分别列在法学、工学门类下。
专业是社会学的概念,指专门的学业或职业。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要求具有专门的学问,以培养行业专业人才为目标。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按照一定培养目标,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1]。目前,我国各公安院校的公安类本科专业共有23 个(其中公安学类17 个、公安技术类6 个),专业设置覆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2]。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大学的两大基础建设工程,两者既有差异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差异性方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不同,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平台、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体现了人才、师资与学科的价值取向;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平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关联性方面,学科建设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支撑,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专业建设是组织知识体系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形成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过程,是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专业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3]。
目前,全国约有25 所公安本科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院校于1999 年之后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从学科发展历史看,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在学科方向凝练与培育、学科平台搭建与发展、学科队伍形成与壮大、学科成果产出与应用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在专业建设方面,公安类专业设立与其他专业设立的逻辑起点存在较大差异。公安专业的设立初衷首先是满足公安工作需要,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基本上是与警种甚至具体的执勤工作岗相对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安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较窄。而且,公安专业并非与公安科学一一对应,一个专业可能需要几个学科的支撑,而某个学科也会作为多个专业的理论基础[4],致使公安学科建设对公安专业建设引领支撑作用不明显。因此,对于诸多公安本科高校而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两张皮”问题较为凸出。
1.“重专业、轻学科”
这种现象在公安本科院校中较普遍,有的院校认为要“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在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中,专业建设往往有“浓墨重彩”,而学科建设仅“寥寥几笔”;有的“只提专业建设,不言学科建设”,甚至有的认为要“加强专业、取消学科”,认为学科建设是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的“专利”。这些倾向必然造成学科专业发展失衡,公安专业盲目外延扩张,且专业间交叉重复建设,导致学科发展沦为“次要方面”。
2.“重学科、轻专业”
这种现象多见于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不久,有的院校急于求成,忽视公安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简单沿袭普通高校发展模式,不仅大量挤占了教学资源,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关联性弱
学科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和联系,各自独立制定发展策略和路径,没有兼顾系统性和协调性,导致学科专业之间壁垒重重或重复建设,资源条件存在恶性竞争。例如,学科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专业发展内容,专业建设缺少有效的指引;知识体系无法及时凝练为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缺少有效的促进。
综上不难发现,造成“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缺少沟通和联系,两者未能形成有效互动关系,导致无法及时探索发现、总结凝练、转化运用知识,不利于公安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加强公安院校的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势在必行。
“新工科”“新文科”源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主要目的是推动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工科”建设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5]。“新工科”理念及其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在本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上都应有所造诣,不仅会技术,对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不仅“上手快”,善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后劲足”,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新文科”建设是继“新工科”之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又一重大创新举措。“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跨界培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新文科”的建设意义在于强调文科专业基础的融通性,突出教学内容的变革,对人才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6]。
“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有着鲜明的共性:一是建设目标上紧扣国家发展需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发展路径上注重交叉融合,破除专业分割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专业间互动互促,为传统学科专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和发展后劲;三是人才培养上更加突出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征,能较好应对未来挑战,所培养的人才更善于解决问题矛盾。“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蕴含着的新理念、新逻辑、新模式,必将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关系重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所谓融合,是指集中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7]。在“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开展公安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就是要凸出交叉融通,打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间的壁垒,将两者融为一体开展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良好互促、协同发展。开展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对于公安本科院校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警务人才需要
公安本科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根植于行业,根据行业的应用需求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应用属性十分明显。公安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是公安事业发展对公安人才的需求驱动的,随着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公安工作面临许多新要求新挑战,对公安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培养输送的毕业生不仅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快速上手,还需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更擅长以综合的素质、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方法快速研究、解决当下预防打击犯罪难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其中,社会及公安机关对人才需求本身即隐含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力,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公安学科建设来总结创新知识、促进专业建设,从而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高素质警务人才。
2.更有利于公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调节,使之效能最大化,以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内容。公安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投入上远不及普通高校,更需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因此,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可以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加强资源间的统筹互补,实现1+1>2 的效果。例如,公安教育师资力量缺乏是全国公安院校突出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客观现实是公安本科院校不可能打造专门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兵分两路”独立开展工作,而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就能够较好地缓减这个“用工紧张”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建设来凝聚新的科研方向,组建教学团队,形成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带头人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建设,促进了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快速成长,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更有利于打造优势特色
通过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可以汇集校内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攻坚,形成学校优势特色。以公安需求为切入,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凝练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应用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优化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鼓励交叉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形成学校的品牌。例如,针对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个崭新命题,公安本科院校可将此纳入治安学专业建设,打破院系、专业壁垒,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班进行探索钻研,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展知识,促进知识沉淀,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亮点。同时,学校可以围绕这些知识体系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术团体,把知识体系升华为理论体系,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新工科”与“新文科”背景下,公安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策略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协同创新、跨界培养、交叉融通,实现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学科与专业建设必须紧盯公安业务需要,紧盯技术前沿和行业发展特色,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进一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安人才培养的公安教育发展样式,办出水平,争创一流。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切实发挥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通过积极探索科技前沿、凝练公安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学科研究重点,组建学术团队,推进科技创新,为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3.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通过人才培养发现知识需求、凝练知识点、完善知识体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方面,要做好规划工作,公安本科院校要树立先进教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在明晰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基础上,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要坚持“公安姓公”,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公安事业发展紧密衔接,推进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使学科专业结构与公安行业实现联动互动,使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与公安事业发展相适应。通过制度化的运作,形成“行业—专业—学科”链,即通过行业需求牵引专业调整,通过专业调整凝成学科方向促进学科建设。公安本科院校可以成立学校、公安机关、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评估分析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专业招生情况、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反馈等,研究与总结当前学科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改造、调整一批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此类专业实行关、停、并、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校与行业升级的关联度、协调度。另一方面,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积极申报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注重新专业的调研和论证工作,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未来发展要求。
2.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机制[8]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点是科研和教学,推动学科专业融合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保障落实。同时,教学、科研、训练在公安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此,要积极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协调处理好教学、科研、训练三者间的关系,共同为人才培养和公安工作服务。要突出以“教”为中心,以“训”为切入,以“研”为关键,坚持教学训练统筹抓,教学科研相结合。“训”要注重实战导向、问题导向,坚持“缺什么就练什么”。“研”要注重理论、技术、知识创新,通过训练能力水平的提高推动“教”的质量提高。要把教学、训练作为发现科研需求和重点科研方向的基本渠道,通过科研创新,持续支撑教学训练发展。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改革实践发展与公安理论创新等关系,通过将基础研究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吸收、移植到公安应用中,指导、支撑公安实战和创新,形成富有区域特色、公安特点的公安知识体系,推动公安学科建设。
3.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无法提高科研水平。因此,要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融合意识,提升融合能力。要按照公安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布局,形成新的学科方向。专业教师应以此为导向,总结出与公安业务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牵引、通过跨部门组建某一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新鲜的教学内容,推动师资队伍自然转变为教学团队,学科方向形成的优势特色与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相一致。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对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又要能熟练从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并要求两者间能及时转化、有效衔接。这就要求公安本科院校积极创新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深入开展分层分类考核激励,对教师教学科研开展等效评价,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价值,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学科专业融合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4.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
公安本科院校因公安行业而生,其优势在于与行业的联系较为紧密,但在基础研究上成果较少,在解决重大问题的研究上较为吃力。而一些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虽在这些方面有比较优势,但无法及时准确感知公安机关实际需求。因此,公安本科院校可以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形成完善的政策框架,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成果共用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促进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在多方合作体系中,公安机关、企业、学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公安机关提出明确需求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企业提供创新信息、技术和人才;学校准确解读需求,选派校内优秀师资力量,组建专班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学科建设成果,反哺学科专业建设。在合作过程中,各方要联合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打破组织的外部边界,实现虚拟化运营,保证研究组织高效运行;要以项目为模块,合理组织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组建多功能团队,促进专业交流、融合和交叉[9]。
时代有所呼,公安有所应,学校有所为。公安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公安教育的新要求,紧紧抓住“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好机遇,大力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警务人才,为公安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公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