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视角下的涉疫负面舆情甄别及应对

2020-03-12 02:36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负面公安机关舆情

陈 燕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并有进一步扩张之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疫情态势,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续召开会议,专门听取疫情汇报并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强力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作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国一盘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公安机关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之中,重拳打击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相较于社会组织层面的平稳有序,网络媒体上的涉疫舆情则显得异常沸腾、泥沙俱下,不仅严重影响了民心士气,还加剧了社会恐慌情绪。面对喧嚣不止的涉疫舆情,公安机关需要高度重视、及时研判、积极应对。

一、涉疫舆情与社会稳定密切关联

此次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舆论风暴,烈度之强、范围之广、触动之深、关联之密,可谓“前所未有”。

(一)公众对涉疫信息的需求与关切程度前所未有

1.居家隔离放大了公众对信息的依赖

居家隔离的时空限制放大了公众对信息的依赖。隔离期间,网络、手机成为公众生活的主态,是了解疫情、形成认知的主要渠道。基于中国14亿的人口基数和8.54亿的网民,99.1%的网民手机上网比例[2],任何网络涉疫信息的传播背后都可能影响着千万级数的公众认知。

2.公众对涉疫信息格外敏感

人人自危的防护心态让公众对涉疫信息格外敏感。媒体上实时更新的疫情动态和感染人群、隔离通告、协查信息等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上“身边人”的信息更让人谈疫色变,加之不断出现的各种所谓“专家建议、国外媒体、小道消息”等不实言论,更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二)涉疫信息的驳杂与传播速度前所未有

1.信息来源复杂、真伪难辨

除各级卫健委、疾控中心发布的官方数据和政府官网、主流媒体上的疫情报道外,几乎所有网络媒体都开辟有疫情防控专栏,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疫情话题也在持续发酵,百姓生活的所有方面几乎都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面对海量信息,普通百姓想要溯源辨伪难度较大。

2.信息传播几何级扩散、后果难料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任何简单的信息都可能产生超乎想象的影响。武汉中心医院微博发布李文亮医生病逝信息9小时内即被关注291万余次、评论36.2万次、转发32.2万次,而且各媒体还在不断发声,一时间怀疑论、阴谋论等各种观点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三)涉疫信息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度前所未有

疫情信息的及时披露与澄清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方面,信息透明才能稳定公众情绪。信息透明事关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公众情绪。当下疫情对全国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民生、市政等各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地时有出现的市民囤菜、抢购口罩、摔死宠物等事件,大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公众恐慌,从而引发一时的市场混乱。另一方面,涉疫事件的处置结果直接影响着公众战“疫”的信心。当下全国上下正凝心聚力抗击疫情,却有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借机诈骗、卖废弃口罩或是殴打防疫人员、隐瞒信息,甚至是吐口水传播病毒,这些新闻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引起群情激奋,公安机关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置以及处置结果是否及时向公众通报,对人民群众“抗疫”的士气影响巨大。

二、涉疫负面舆情的动态分析及甄别

当疫情防控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全民战“疫”万众一心时。可网络上却有人刻意制造“乱音”“杂音”,企图混淆视听,他们或假借新闻名义腹黑政府,或编造不实信息煽动民意,或传播小道消息借疫敛财,加剧公众恐慌情绪,动摇社会稳定秩序,严重干扰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即使到疫情防控后半程,这些网络负面舆情也不会随着防控工作的节节胜利而趋于消弭,甚至还会有别有用心之人故意借所谓“真相调查”“问责反思”“批评建议”等话题再度炒作以攻击政府。其中有三类负面舆情动向,公安机关需要特别警惕。

(一)煽动对立情绪,包藏“反中”祸心的舆情

诚然,在此次疫情应对前期存在重视不够、研判不准等情况,这些在疫情过后必须认真反思。但是,疫情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聚焦战“疫”本身,面对如此大规模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必须尽快“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可网上却始终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以舆论监督为幌子,肆意揣测、歪曲、编造虚假信息,抹黑政府,割裂民意,刻意制造社会对立。这其中既有国外敌对势力的刻意引导,也有个别公知大V的腹黑炒作,更有港独分子的阴谋策动。比如,在李文亮医生病逝事件上,他们借题发挥,先后编造出“蓄意谋杀”“医院迫于压力假装抢救”等谣言污蔑政府,发出所谓“十万公民联署要求武汉市政府为李文亮医生道歉”的博文煽动民意,甚至炮制出所谓“五大诉求”阴谋,企图复制香港街头运动。这些谣言和煽动经过层层加工、变异和传播,被传递到大量网民的手机和头脑中,致使很多民众在同情李医生的同时,无意中被这些包藏祸心者所利用,开始对政府产生怀疑和不满。

后期,疫情通报更加透明化,但不管是感染人数的增加,还是官方统计与最终数据的后续对比等,别有用心之人都将其断章取义之后作为新的所谓“证据”和“武器”来攻击和诋毁政府。国难当前,公安机关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应支持新闻媒体对政府防疫行动的监督,接受公众对各部门失职失责行为的批评,并将为之不断改正,但是,也决不允许假借疫情祸乱人心、污蔑政府、煽动对立。对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果断出击,及时发声,以正视听。

(二)借改革之名诋毁政府的舆论

在疫情的惨痛教训下,人民群众难免对某些问题产生一些质疑。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背后触及的却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慈善公益等行业领域管理现状和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面对疫情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的严重损失,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一定要警惕借改革之名诋毁政府的舆论。伴随着疫情的发展,公众对上述领域的改革呼声和诉求愈发强烈,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供给质量、重塑公益慈善事业体制机制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新的舆论热点。对此,公安机关需要密切关注,避免矛盾由社会管理向公共安全领域传导,避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正常期望在别有用心之人的炒作下变成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三)特殊场所疫情感染的相关舆情

特殊场所的疫情感染为新的负面舆情炒作提供了想象空间。2020年2月中下旬,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湖北、山东、浙江等地相继发生监狱民警和服刑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监狱机关的特殊性质,加上感染人群的特殊身份,一时间又为不良媒体的“吸睛”热炒提供了全新的想象空间。通过对网民评论信息的整理分析发现,针对监狱等特殊场所的疫情防控,公众普遍存在两个疑惑。一是对监狱疫情输入的途径感到疑惑。在监狱高度戒备严防死守的情况下,病毒是如何传入监狱的,除已查明的个别民警隐瞒信息带病上班的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监管漏洞导致了疫情输入,公众难免心生疑虑。二是对服刑人员特殊身份的感染后果心存“想象”。监狱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医疗和监管安全的有效兼顾,一旦发生被感染服刑人员死亡事件,是否会形成司法赔偿、狱警渎职等新问题,公众也期待能得到解答。另外,还有部分公众对涉事监狱的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恐慌情绪表示担忧,希望监狱能妥善处置,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监管事故。

监狱、戒毒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人员高度密集,疫情防控资源有限,加之管理对象敏感、公众关注度高,一旦发生疫情传播,处置起来十分棘手,极易造成高敏感度的社会舆情。对此,除配合监狱做好联防联控之外,公安机关还要对网上相关舆情保持密切关注,尤其是对服刑人员家属通过舆论炒作,以施压监狱寻求赔偿;还有个别网民以偏概全,借机污名化监狱警察;更有国外势力借题发挥,恶意攻击中国人权和监管制度等负面舆情。因此,要及时向监狱部门通报,双方通力协作,协同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舆论澄清和案件查处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的“想象空间”,共同维护司法威严和社会稳定。

(四)与民生密切相关信息的恶意炒作

身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也都有建言献策的义务。疫情发生以来,网络上各种“建议”“消息”“预测”满天飞,其中客观报道、真心建言者虽是主流,但也不乏借疫谋利、散布谣言、恶意炒作等无良言行。而疫情管控期间,公众心态较平时更为敏感,此时的刻意炒作极有可能诱发公众的恐慌情绪。为澄清事实、制止谣言,各大媒体平台都特别开设有“辟谣”专栏。据不完全统计,至2020年2月10日,仅腾讯、阿里、今日头条三家平台的辟谣信息就已多达700余条,其中2月7日一天产生的谣言就有近50条之多。其间有人炒作过双黄连、金银花、鱼腥草、乳酸菌片、阿奇霉素等含预防特效,以及沐舒坦、复方甲酚皂、洁尔灭、花露水等能灭杀病毒等。群众由于难辨真假而一时疯狂抢购。还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网购和社交平台上炒作天价口罩、护目镜等紧缺物资以牟取暴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以预见,即便疫情过后,疫情带来的物质紧张心理仍持续一段时间,一旦有商家刻意炒作,概念性商品井喷、群众“悔过性”囤货等现象将难以避免。对此,公安机关需要重点防范和打击为追逐利益而刻意炒作疫情、煽动恐慌购物、编造虚假疫情、诈骗爱心款物等不法行为造成的负面舆情,避免出现社会恐慌情绪,维护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稳定。

三、公安机关对涉疫负面舆情的应对及处置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当前疫情防控形式严峻,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际国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①学习强国.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 2229048485760734237&item_id=12229048485760734237。。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面对疫情,除扎实做好疫情排查、隔离防控、病患救治、物质供应、社会稳定等具体工作外,加强对涉疫负面舆情的应对和管控也是重中之重,公安机关作为舆情“监控器”必须要以非常担当,行非常之举。

(一)快侦快办,继续保持合成作战的舆情攻势

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有“三快”原则,快发现、快通报、快引导。面对前所未有的涉疫舆情,公安机关要继续保持合成作战攻势。

首先,以多部门合成,确保舆情搜集的全覆盖。继续以指挥中心、新闻中心、大数据局、网安、科信、治安等相关部门人员为骨干,建立舆情处置的工作专班,全天值守、联合作战,搜集汇总涉疫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和热点头条,及时汇报以供决策。

其次,以专业化合成,推动舆情反应的全联通。完善与卫健委、疾控中心、应急管理、民政市政、市场监督、广播电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积极与腾讯、新浪、阿里等互联网媒体寻求信息合作,确保涉疫舆情搜集、应对、反馈的准确、及时和一致,避免信息冲突,减少公众揣测。

最后,以行动力合成,强化舆情处置的全要素。不管是线上和线下,还是机关和基层,情报与行动都要高效对接、情指一体,要继续加大对煽布谣言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快侦快办、及时通报、形成定力,要让群众看到警方“革歪风于微末、战疫情以法治”的坚定决心和行动。

(二)多网协同,增强涉疫舆情的正向共鸣

首先,要充分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传播作用。相较于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传统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公安机关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效应,持续加大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推送力度、广度和深度,并充分发挥公安信息搜集和研判优势,做好信息协调和反馈,努力促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信息结合,对涉疫信息第一时间在官网、官微或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辟谣,积极宣扬正面信息,增强涉疫正面信息的累积和共鸣效果。

其次,要着力强化公安网站和双微平台的引导作用。在此次战“疫”行动中,公安网站和双微(微博、微信)平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喉舌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强化网站和平台的引导作用,全方位宣传疫情防控的公安作为,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反馈民生需求,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炒作谣言和腹黑言论的传播空间。

最后,还要高度重视“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作用。主动加强与网上“意见领袖”的沟通,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评现实、监督政府的权利,主动向他们推送客观真实的涉疫信息,提醒他们恶意炒作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正面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快培养公安自己的“意见领袖”,持续加强“公安小V”在新媒体上的发声力度和频度[3]49-50。

(三)智慧赋能,分级分类做好负面舆情管控

面对涉疫负面舆情,公安机关必须保持高度敏感和警觉,要见微知著、及时预警。

1.分级分类做好舆情监管

持续跟踪重要媒体、首页头条、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疫情信息,对重大信息、敏感群体、异常热点等情况要高度警觉、及时预警、提前研判,分析预测其对社会稳定的正负影响,并进行分级分类预警监管,一般舆情及时通报、负面舆情跟踪管控、重大舆情果断处置。

2.智慧赋能,扎实把牢舆情动向

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涉疫舆情的自动抓取、分类聚类、热点监控和警级预判,借助人工智能加强对网络上攻击政府、污名湖北、煽动对立等敏感信息的搜索过滤,按照预警等级做好与相关媒体平台的信息对接,及时辟谣止乱、稳定民心。

3.关口前移,细心排查舆情毒瘤

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深挖负面舆情源头、排查隐患毒瘤,对有明显政治企图、有组织策划煽动、有预谋腹黑炒作的国内外敏感网站、平台账号、社交群组等要重点监控,会同职能部门及时跟踪、限制、封杀、清除。尽管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这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3]49-50。

(四)主动发声,传递社会正能量

遇到突发事件,不主动地说,就会被动。自己不讲故事,别人就会讲故事。自己不讲真故事,别人就可能讲假故事,最后真假难辨[4]。所以,面对疫情防控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安机关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引导正向舆论,安定社会民心,要继续通过媒体聚焦以下几方面的事迹。

一是展现公安民警担当作为的事迹。如新闻“16位警员牺牲在抗疫一线”,微博“抗击疫情公安在行动”推出的“打击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查获假劣口罩”“揭露新型诈骗”“推出便民服务”“回应群众关切”等警方信息,都让人民群众真实地看到了公安民警“危难挺在前,不胜不收兵”的担当和奉献。

二是展现全民战“疫”的感人事迹。公安部门可以与媒体联手,全方位采编播报一线部门和公安民警疫情防控的真实故事,如“得知母亲过世,火神山护士含泪向家的方向三鞠躬”“‘帐篷老警’的十二时辰”“她驰援湖北我守城护家”等新闻,通过这些感人事迹来温暖民心、凝聚民心。

三是展现社会各界众志成城的事迹。如“南京警方出台20条措施服务民生支持企业发展”“您贵姓?免贵,中国人就行了!”等在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让公众看到了公安机关在用实际行动解民之困,看到了各界群众在用真情爱心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这些都极大增强了全民战“疫”的责任感和必胜心。

(五)谨防“后疫情”时期的负面炒作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涉疫舆情的发展从潜伏期、爆发期进入了平息期,公众的情绪逐步从前期以负面为主,转为后期正面情绪升高。但是,一些疫情“后遗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公安机关必须保持警惕,提前思考,谨防“后疫情”时期的负面舆情爆发。

1.谨防对特定群体做文章

疫情初期,部分群体确实遭遇了一些困难,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和相关扶持政策落实,都逐步得到了缓解。但是,一些人却故意放大受灾群体的脆弱性和剥夺感,或故意刺激一些边缘化群体的负面情绪,让其滋生不公平感,甚至产生极端偏激等心态,从而引发群体间的对立,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因此,公安机关对这一类问题应持续跟踪,一是要保证特定群体的困难确实得到了解决;二是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防止有人借机炒作。

2.谨防对相关政策做文章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政府出台了很多“硬核”举措和非常之策,如全员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等,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但是,时过境迁,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无差别、一刀切的硬性隔离已不尽科学,政策的初衷和实际效果开始出现偏差。对此,公安机关要发挥舆情搜集优势,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意见,适时做好政策调整,谨防一些“事后诸葛亮”借机攻击政府的防控政策。

3.谨防对相关问题做文章

疫情后期,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将逐步显现,如工资待遇、合同履行、医疗费用、就业岗位等由疫情引发的纠纷都有可能成为负面舆情“钟爱”的新话题,如不及时导控、妥善解决,很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炒作有关政府“失策”“失职”等负面新闻,对民心稳定和经济恢复造成新的冲击,对此公安机关需要高度关注、及时应对。

猜你喜欢
负面公安机关舆情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迈向法治公安: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消费舆情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