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常态化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0-03-12 08:51李松彬
海峡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防控疫情

李松彬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2020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秩序冲击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不同群体的视觉和思想。作为思想最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此次疫情中也受到了严重波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几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陆续启动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疫情防控工作转为常态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积极作为,创新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模式,把握好思政教育的重点,将疫情防控实践素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好高校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努力把疫情新危机转化为思政发展新机遇。

1 新冠肺炎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 长时间“停课不停学”,学生容易滋生“厌战”心理

在2020年春节和寒假来临之际,本该迎来一片祥和喜庆,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彻底打乱了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为了防控需要,各地紧急按下了“暂停键”,全国高校大学生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史上最长”寒假,开启了居家线上学习模式。近期,随着疫情持续向好,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实施常态化,然而高校因为存在人员高度密集型,跨区域流动性强,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各地审慎决策,实行错峰开学方案,全面复学进程较缓慢,甚至有的高校已经公告明确本学期尚在国(境)外的各类学生以及非毕业年级学生暂不返校。面对“战疫”时间的一再延长,部分学生开始滋生疲劳、厌战和抱怨情绪,甚至在没有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到处游玩、聚会,给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感染风险。

1.2 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学生容易衍生“悲观”情绪

受到国内外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贸易活动放缓,一季度经济出现下滑,经济发展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心理动荡和不安情绪仍未完全消散。此外,尽管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各地全面复工复产复学和促进消费等活动正在加速推进,但国内外短时间内均较难研制出可投入使用的特效药和有效疫苗,国外疫情仍在加速扩散蔓延,每日新增确诊感染和死亡人数仍在快速增加,境外疫情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疫情防控仍未结束,仍需常态化进行;同时,国际政治斗争日趋复杂,一些西方反华媒体针对疫情,频频趁机“甩锅”中国,“打压”“追责”“唱衰”论调甚嚣尘上。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是他们的真实写照[1],随着疫情防控时间持续增长,每天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其心理和思想也更容易受到各种疫情相关负面信息的冲击,尤其是身处其中,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群体,“毕业即失业”和发展前景不自信等悲观情绪更容易滋生蔓延。

1.3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生容易触碰法律道德“红线”

疫情暴发扩散阶段,全国各地纷纷提高应急响应级别,各级各行业各领域也都密集出台了不同内容的防控规定和倡议,规定之繁多,措施之严密,执行之坚决,惩处之严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罕见。大学生兼具在校生和普通社会公民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既要严格遵守学校发布的诸如每日按时、如实填报个人健康信息、参加线上课程学习、未经批准不得提前返校和外出实习兼职等疫情防控规定;另一方面又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当地政府及社区颁布的诸如居家隔离、外出配戴口罩、配合社区防疫登记检测、禁止传谣信谣和借疫情非法销售、倒卖防控物资等各项防控规章和法规。尽管当前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各地也相应调整了应急响应级别,但决定性成果不等于决定性胜利,应急响应降级不等于降防,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持续,各地的防疫规定和举措仍在不同程度上延续,这对于当前在规则和法律意识教育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面临的挑战无疑更加严峻,需求更加迫切。

1.4 科学防控任务艰巨,学生生命健康教育面临新难点

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足以表明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其影响甚至已超过2003年的“非典”时期,严重威胁着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是一种人类未知的新型病毒。尽管在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的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下,我国对其传播特性、致病性、危害性等的认识更加科学,诊治方案更加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然而战“疫”远未结束,各种潜在的感染反弹风险、健康威胁依然广泛存在。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复学的全面推进,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大,聚集风险增加,防控难度增大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教育引导好大学生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知识,科学做好居家、外出、返校途中、返校后等个人防护工作,事关大学生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事关社会大局安定稳定,成为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新面临的一大重难点。

2 新冠肺炎防控实践素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

2.1 加强爱国奉献精神教育,增强使命担当

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同舟共济,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中用爱国主义精神谱写出许许多多的“感动中国”事迹:广大医护工作者不计生死,纷纷请战;广大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攻坚克难;广大志愿者大爱无疆,不计报酬;广大基层干部心系人民,夙夜在公;广大党员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广大车间工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广大公安干警坚守岗位,誓不后退;广大学生康概解囊,捐款捐物;广大群众响应号召,自觉居家等。正是这一系列平凡而伟大的爱国奉献举动汇聚起了我们早日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因此,高校应注重充分挖掘这些疫情防控实践中的爱国奉献典型素材,把讲好抗疫“中国故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事化人”,使学生在一场场生动的疫情思政课中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增强使命担当,进而迸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2.2 坚定“四个自信”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国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经济衰退动荡之际,我国疫情防控率先取得决定性成果,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国家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经营、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各族人民在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正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接续奋斗。这来之不易的成绩无不体现出了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然而疫情之下,各种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西方反华势力企图转移国内矛盾,频频造谣、“甩锅”中国抗疫不力,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紧张激烈。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应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为学生讲清讲好抗疫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中国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从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出发,牢牢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动权。

2.3 优化道德和法纪意识教育,增强底线思维

道德和法纪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概念较抽象,传统的“说教式”方式往往效果欠佳,亟待优化和加强。疫情期间,出现的诸如“某某武汉返乡大学生未如实报备,未进行居家自我隔离,私自外出,导致社区多人被隔离观察”、“某某高校大学生违反规定,私自返校,造成不良影响被处分”、“某某大学生朋友圈销售伪劣口罩,被刑事拘留”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特殊时期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违法违规行为相互交织的案例,不仅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公众的眼睛,而且也折射出了当下思政教育在道德和法纪意识方面的某些短板。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亟需转变道德与法纪教育方式理念,努力探索“以案说法”“以理服人”“因时而化”“以事化人”“举一反三”的方式,积极把道德元素和法治精神融入到疫情思政教育中,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身边做起”,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从而使学生真正入心入脑,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不触“底线”和“红线”。

2.4 厚植生命观和自然观教育,培育命运共同体和健康理念

疫情暴发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组织医护骨干、专家力量奔赴救治一线;争分夺秒抢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多家方舱医院,全天候超负荷生产防疫物资;对所有确诊患者实行免费救治,不惜一切代价与“死神”抢时间、抢生命;同时,每天如实公开透明发布确诊人数、疑似人数和死亡人数。此次疫情中,我国政府“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以及疫情造成的短期内大量人口不幸突然感染和逝去,都对年轻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影响巨大。此外,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确信病毒来自自然界”,更是给人类长期以来破坏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自然的行为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广大学子的激烈讨论和深沉思考。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无疑给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兼具生动性和震撼性的实践素材。对此,高校应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厚植学生生命观、自然观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注重在日常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理念,学会珍爱生命、爱护自然,从而不断健全个人的人格素养。

3 新冠肺炎防控实践素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

3.1 利用“云思政”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之下,传统的思政育人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学生长期“居家停课不停学”或“返校不聚集”等因素制约,导致传统教室班会上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途径无法有效开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学会主动转危为机,把握住学生线上学习时间和条件比以往增多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即时云平台,比如班级QQ群、微信群、学院官方公众号,微博等,通过开展“云党课”“云班会”“云团课”“云辅导”等形式[3],及时传达疫情期间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同时,应主动加强双线沟通互动,既要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相关思政主题的教育,更要“俯下身子”学会聆听,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动态调整思政工作思路和策略,全力做好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教育帮扶,切实做到“隔离”不“隔教”,“隔屏”不“隔心”,努力推动战“疫”与“育人”相结合、“引路”与“暖心”相协同的“云思政”模式发挥出应有的时效性。

3.2 运用课程教学融合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引领性

课程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条件、环境、环节、活动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显然高校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授业”已“不合时宜”,而应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协同,学会“教书”与“育人”双管齐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各类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深入挖掘、剖析疫情防控实践资源,通过丰富多样、充满人性、时代性、哲理性、思辩性的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中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认同感,培养好学生崇高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则应学会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网络思政的融入教育,巧妙融入疫情防控中蕴含的精华思政素材,努力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对个人学习、生活和就业的信心,努力贯彻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3.3 发挥“校家社”一轴两翼联动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一盘棋”的工作理念[4]。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轴心”,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翼”。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非毕业年级学生或分批错峰开学返校,或继续实行开学不返校方案。在此特殊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避免思政教育在此特殊阶段下存在“真空”“走样”“弱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应努力及时发挥好“高校+家庭+社会”一轴两翼联动模式。具体实践中,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帮助配合所在家庭切实做好家庭防护、防疫工作,利用好居家时间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扎实培养好学生的防疫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保证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协助当地的志愿防控和发展生产工作,并及时对其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和大力宣传,使分散在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学子能够在疫情实践中,更好地施展才华、升华理论,锤炼意志品格。同时,高校应积极做好与学生家庭以及当地政府、社区的沟通协调工作,努力争取得到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好地域和实践优势,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帮扶、关心关爱、思想引导等工作,以此更好地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从而进一步夯实思政教育的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