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苗
(阳光学院现代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我国旅游产业采取旅行社退团、酒店停业、景区暂时关闭等积极措施应对,但业绩无可避免地出现断崖式下滑,行业整体遭受严重打击。随着疫情受控,多地下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等级,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旅游业同步复苏,进入后疫情时期。后疫情时期是指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尚未完全解决,社会各行各业因疫情遭受系统性负面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社会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旅游业在此阶段呈触底回暖状态,未来存在报复性反弹的可能,长期趋势仍然向好,但消费预期调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业大背景。
福建旅游业与全国旅游行业同频共振,在后疫情时期积极转变思路,呼应行业迭代升级,力图形成新格局。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十三五”规划已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我国优先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福建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船政文化旅游因其深厚内蕴正成为福建旅游新增长点。船政文化开创近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先河,促进现代科技在中国传播,饱含爱国忠诚、开拓创新精神。马尾船政不仅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起源地,还参与推进了台湾近代化进程,见证了海峡两岸渊源深厚,文化同根。
闽台“五缘”优势显著,在“两岸人民合作先行先试区”的战略定位背景下,构建闽台船政文化旅游产业共同体有助于熔铸两岸文缘共通感,提升福建旅游的文化竞争力,深化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形成两岸爱国情怀的共鸣与寄托,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闽台船政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产生联动效应。
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盈利性活动。船政文旅产业即船政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开发船政元素为主的系列旅游产品,例如船政人物故居游、船政原址游、海战体验游等,船政文化元素产业化运作,能有效加速船政文化的当代转化与船政精神现代传播。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学者,他认为,人们由于自然的血缘、地缘和文化形成的社群性的亲密关系即“共同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等,比起因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指出,人们被吸引进入一个超逻辑共同体中,能“体验同在一起的具体感觉,以及因依附于同一个可被别人认知的符号的共同情感而产生的共同感”。闽台船政文旅产业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在海峡两岸之间形成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船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一体关系。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在传播船政精神,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共同做大做强船政文旅产业。二者之间不仅仅是合作互助,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高度依存关系。
可以预见,此次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辐射深远,旅游产业将颠覆曾经的发展趋势。后疫情时期,人们仍然需要旅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开阔眼界,但是谨慎保守状态仍将持续,因此,跨省、长途、出境游等远距离出行受到限制,中长线旅游市场将大幅度压缩,但短途游热度持续上扬。
在后疫情时期,青年人将成为旅游主力,这个群体的旅游消费习惯将引导旅游业新业态。未来以年轻人为主的周边游、亲情小团游可能成为主流,年轻人推崇的体验式旅游对于旅游产品品质要求相对较高。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景区的相关配套到位与否,和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直接联系。品质差的旅游景点将被淘汰,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提升需求将日益旺盛,倒逼旅游产品迭代升级。
疫情防控期间,抖音、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与各大旅游景区纷纷推出云旅游,即线上旅游直播活动,网友反响热烈。全国几十家博物院参与的类似活动“云上文博”,即在线游览博物馆,单日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线直播文化旅游景点激发了部分观众的文化旅游需求,培育了游客新习惯,人们在确定出门旅游之前很可能搜索景区的VR实景,以便直观了解。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明确规定,景区开放后将严格做好防控工作,由此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在线购票、360度全景VR导览等景区智能化管理在未来将成为常态。
船政精神内涵丰富,既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思想,又涵盖独立自强、开发合作的原则,体现了坚毅刚强、矢志不渝的民族性格,怀抱“忧天下之忧”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时代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台湾发展多处受益于福建船政,海峡两岸从民间到官方协同继承与发扬船政文化已形成共识。如2004年,台湾船政后人叶延燊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献珍藏的马尾船政学堂下辖机构海军练营的办公桌椅;2007年,台湾前海军界人士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赠百余件船政文物;2010—2019年,以台盟中央为指导部门,福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的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已举办十届,历届都有来自台湾高校的学术名家与青年学者与大陆船政研究专家共同探讨船政文化的当代保护与开发。
当下台湾面临经济发展困境,文化认同困境,在此状态下强化船政精神,以现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船政精神,容易提炼文化力量,提振民众自信心,产生发展能量。福建是船政文化的发源地,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通过继承与弘扬船政文化,对接海丝文化,运用文旅产业发挥“海峡文化圈”的纽带作用,可进一步推动闽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和一体化。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地文缘源远流长,船政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台湾目前仍保留多处船政遗迹,为台湾船政文旅发展奠定基础。为纪念船政先贤,台北市政大厅被命名为“沈葆桢厅”,多地树立沈葆桢等著名船政人物的塑像;2014年,两岸联手举办纪念沈葆桢抚台140周年“船政与台湾”特展,分别在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和台北长荣海事博物馆展出,引发参观热潮;2015年,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校友与福建福州马尾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依托船政文化资源,打造船政文化产业发展平台。2018年,福建马尾加大力度保护修缮船政文化遗址,同时通过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推动全域旅游,争创国家级5A景区,进一步提炼船政文化当代价值,促进船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台湾地区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市场成熟,已经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撑产业,其中文化旅游产业特色鲜明,独具创意,但台湾市场规模小,而福建拥有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已成为福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加强两岸文缘交互共进,建构闽台船政文化旅游共同体,是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区位优势的重要途径。闽台双方可形成互补共赢态势,双方进行有效互补,要素整合,能够大力推进船政文化旅游创意空间,形成影响力广泛的文旅大IP,凝聚具有IP忠诚度和依赖性的船政文化审美共同体,进而形成船政文化旅游共同体。
闽台船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政策保障。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布起,两岸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促进两岸通航的“小三通”与“大三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等,《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明确提到重点保护发展马尾船政文化,并指出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
2017年9月印发的《福建省促进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实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台湾可以直接受益于福建的新定位,具有很大的政策优势。台湾同样是海丝的重要起点,台湾应该抓紧历史机遇,加强闽台合作,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重视船政文化,在继承与发扬的前提下,力促闽台船政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对接,同步发展。
目前,闽台文化产业合作之间产生的管理问题大多通过签订意向书、合作协议等临时形成的合约关系制衡,还没有长效性的管理机制。闽台船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必要设置闽台船政文化旅游产业联合管理机构,组建船政文旅创新协同组织,集中产业能量,平等互助,共同打造船政文旅资源集聚平台,推动船政文旅资源自由流动,
建构闽台船政文化旅游共同体,需要深度开发船政文旅产品。船政文化包含船政遗址、船政历史名人资源等能够为船政旅游开发提供丰富的原生资源。两岸可分工整合船政文化资源,提炼船政文化特定情感和特有元素,创作船政文化故事,塑造好内容,形成具有承重性的船政记忆载体。船政故事可由宏大叙事转向展示船政故事中个体生命呈现的家国情怀。在船政人物塑造、船政文物故事中融入温度、情感,打磨出一个个真实鲜活、具有爱国激情的船政人。通过优秀船政故事的创意写作,让青年一代对船政名人形成深度情感联结,能主动搜索船政文化,主动接触船政文化,内化船政精神,掀起船政文化挖掘热潮,在完成船政文化代际传播,消除船政文化传承隐患的同时,引发群体船政旅游需求。
闽台两地共同保有船政文化记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文化记忆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作为社会文化观念载体、文化媒介手段和表现方式的文化符号,可以担负此功能。文化符号能够高度凝练文化内涵,同时对记忆发挥强针对性、联想性、反射性效果。文化美学符号需要同时兼具美感、简明、独特、高度概括性特征。设计成功的船政文化美学符号既涵盖船政精神,又具备美学质素,使船政内涵达到审美最佳的结合与传播效果。闽台两地可联合邀请一流设计师共同设计船政文化美学符号。伴随着船政文化符号被人们感知、熟悉,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船政文旅记忆点,船政精神的传播范围将越发广泛,传播影响更加深刻。
船政文化旅游空间是人们传承船政精神的物质载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可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式船政文旅空间。首先可重构传统实体船政遗址空间。目前福建马尾地区已斥巨资修复部分船政文化遗址,开发船政旅游景区。但船政实体文化旅游景区仍有持续性建设空间,可结合传统元素,嵌入船政文化符号,打造闽台同步船政文化园区。
其次,建构船政文化演艺舞台空间。可结合闽台同源的戏曲、闽剧、南音、木偶戏等开发船政剧本,在船政景区创设船政表演空间,将船政故事搬上舞台,演绎船政学堂的莘莘学子群像、舰队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在舞台空间上再现船政先贤积极营建福建海军,到台湾大力推进近代化进程等爱国自强、科技创新的百年风貌。
最后,建构船政文化数字旅游平台。可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保存船政文化信息。信息化拓宽了船政文化资料存留空间,在后疫情时期打破了人们对于聚集的担忧。虚拟文化空间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打造专属文化环境。线上线下相连,线上空间是线下旅游空间的延展,游客可在线下景区游览后,在休闲区进入网络空间,在网上参与虚拟海战、了解船政先贤故事等,在虚拟空间与历史对话,形成“沉浸式”旅游体验。
2019年8月,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鼓励运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文化服务创新。闽台可共建船政文化旅游景区智慧云平台,一方面为景区购票、入园、游玩和售后等全环节提供便捷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在云平台为游客打造自由缩放,360°船政遗址全景观赏,辅以翔实的船政相关资料,让游客在游览方案确定之前能够一次性深刻了解船政文化旅游各要素,为船政旅游良好体验奠定基础。
随着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对媒介传播的冲击,文化传播模式发生颠覆。闽台船政文旅共同体传播也应紧随媒介变革,融合现代语境,开辟多元传播模式。要积极建设闽台船政文旅主题微信矩阵、船政文旅微博、船政文旅小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时空共融。通过社交媒体上船政精神的趣味性输出、审美性输出、现代性输出,推送给对船政文化具有一定兴趣的群体,培育游客群体;塑造船政文化旅游虚拟意见领袖,打造船政人物卡通网红,组织团队保持与粉丝互动热度,保持粉丝粘性,扩大影响力,实现船政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打造闽台船政文旅共同体新媒体形象,达到多频、高速输出船政文化的效果。